王萍
【教材分析】
《山溝里的孩子》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富有情感的語句,描寫了山溝里的孩子們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去上學的情景,贊美了山溝里的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愛。初讀課文,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山溝里的孩子學習的艱苦,但是,當我們細細品讀課文后就會發(fā)現(xiàn),課文的基調(diào)是昂揚向上的,字里行間滲透的都是山溝里孩子學習生活的美好、快樂。他們并不是一群苦中作樂、以貧窮來博取同情的孩子,相反,他們因為胸懷理想,所以在我們眼里上學的艱苦,在他們的眼里、心里卻是真正的快樂。他們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學習、樂觀向上的精神讓我們由衷地佩服、由衷地贊嘆。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利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山溝里孩子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去上學的情景,學習他們熱愛學習,樂觀向上的精神。
3.通過學文,體會“金鑰
匙”“理想的燦爛的黎明”的真正含義,知道孩子們胸懷美好的理想。
4.學習作者利用情景描寫
表達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達成第1、2兩個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在了解山溝里的孩子學習艱苦的基礎(chǔ)上,感悟他們學習生活的快樂、美好,學習他們熱愛學習、樂觀向上的精神。
【教學設(shè)計】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有一群小伙伴來到了我們的課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誰。
2.多媒體出示幾組山溝里
的孩子的圖片。圖片中的孩子衣衫破舊,條件艱苦,但個個都面帶笑容。
3.同學們知道這群小伙伴
是誰了嗎?對,他們就是山溝里的孩子。讓我們齊讀課題。
【設(shè)計意圖: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
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并為后面理解課文情感埋下伏筆?!?/p>
二、 檢查預習,認識生字新詞
1.我們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現(xiàn)在請同桌共用一本書,通讀課文,遇到兩人讀的不一樣的地方就停下,看看誰讀錯了,及時糾正。
2.出示本課生詞,學生開火車讀。
3.利用不同方法理解詞語。
(1)理解“擁抱”。
同學們認真看看這個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它們都有提手旁,和手的動作有關(guān)。)那請你擁抱一下你的同學,或上臺來讓老師擁抱擁抱。說說自己被老師或同學擁抱的感覺怎樣。(幸福、溫暖、快樂。)
(2)理解“黎明”。
“黎明”是什么時候呢?請同學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天
快黑時是黃昏,天快亮時就是
黎明。)
【設(shè)計意圖:雖說學生已經(jīng)進入三年級,但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朗讀初期還是要作為重點予以關(guān)注,這是每個年級都必須做到的。同桌共讀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既能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又訓練了學生聽的能力。同時,對“擁抱”一詞的理解,一方面讓學生對“擁抱”有了直觀的感受,也為后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文章正確情感做了鋪墊?!?/p>
三、 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描繪了山溝里的孩
子做什么的情景?(主要描繪了山溝里的孩子上學、放學時的
情景。)
2.迅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哪些段落主要描繪了孩子們上學、放學時的情景?(第1~5自然段)
【設(shè)計意圖:學會默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是新課標對中段閱讀提出的要求。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默讀、略讀,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鍛煉了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p>
四、 細讀入境,體會文章情感,感悟語言魅力。
(一)第一次細讀——以讀者身份走進文本,感悟山溝里孩子學習的艱辛
1.請同學們認真默讀第1~5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從山溝里孩子上學時的情景,你了解到
了什么。(山溝里的孩子上學很
艱苦)
2.你是從哪些語句了解到
的,勾畫下來,說說你的體會,然后帶著體會,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勾畫的句子。
3.全班交流匯報讀書體會。
(1)清晨,天還沒有亮,山溝里還黑著。
(生交流:山溝里的孩子上學很早,天還沒亮,到處都還黑著,可能其他人都還在睡覺,山溝里的孩子就要上學去了。 )
感受得真好,請同學們一起來讀讀第1自然段,讀的時候注意讀輕點兒,不要把其他人給吵醒了。
(2)孩子們走過這座山,翻過那座山,背著書包到學校去。
(生交流:從這里能夠體會到山溝里的孩子上學的路程很遠,要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
文中還有一個和它差不多的句子,你能找出來嗎?(孩子們走過那座山,翻過這座山,背著書包結(jié)伴回家。)像這樣的兩個句子就是相對應(yīng)的句子。
(3)野葡萄由黑變綠了,牽牛花由黑變紫了,女孩兒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變紅了。
(生交流:從這句話中能體會到山溝里的孩子去學校的時間很長,從天黑走到天亮。)
同學們體會得真好。那你能找到文中和這句話相對應(yīng)的句子嗎?(山楂果由紅變黑了,路邊的草垛由黃變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藍變黑了。)在這個句子中,哪個表示顏色的詞用得最多?(黑)從中你又有什么感受?(更加感受到山溝里孩子學習的艱苦,上學的時候天是黑的,回家時天也是黑的。)帶著你的體會,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個自然段。
(4)天邊的云黑黑的,山溝里的路黑黑的。遠處,狼在嚎,羊欄邊的黃狗汪汪叫,天黑洞
洞的。
(生交流:我體會到山溝里的孩子上學還很危險。天是黑的,走的又是山路,而且還有狼叫,真嚇人。)
是啊,天黑黑的,走在山路上,還有狼,多危險啊。山溝里的孩子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可能會遇到哪些危險呢?(生交流想象,深入感受山溝里孩子上學條件的艱辛。)
(二)再次細讀——交換角色,以主人翁身份深入文本,感悟?qū)W習的快樂
1.山溝里的孩子上學是這
樣艱苦,可是他們在上學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呢?(快樂的)
2.你是從哪里知道的?(說說笑笑)
3.現(xiàn)在假如你就是這群快
樂的孩子,課文第1~5自然段描寫的就是你自己上學放學路上的情景,請你再仔細讀讀這一部分,看看這次你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4.在小組交流的基礎(chǔ)上,全班交流匯報。
(1)“遠遠近近,腳步匆匆,初升的紅日擁抱著他們?!?/p>
(生交流:剛才老師擁抱我的時候,我感受到了溫暖和
幸福,那現(xiàn)在山溝里的孩子們被陽光擁抱,也一定是幸福和溫暖的。)
說得太好了,那請你讀讀這個部分,讓我們也感受到溫暖和幸福吧!
(2)野葡萄由黑變綠了,牽牛花由黑變紫了,女孩兒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變紅了。山楂果由紅變黑了,路邊的草垛由黃變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藍變黑了。
(生交流:我第一次讀到這兒的時候,只感受到山溝里的孩子們上學用的時間很長,讀書很辛苦,可當我?guī)е鞓返男那樵僮x這兒的時候,我覺得他們上學路上的景色很美。)
是啊,那么豐富的顏色,真美??!你們還有其他感受嗎?
(生交流:我還從“變”中,感受到山溝里的孩子們上學路上的景色在不停地變化,非常有趣、神奇。我覺得上學也是一件神奇、有趣的事情。)
同學們看,我們用不一樣的視角去讀同樣的文字,會有不一樣的感受?,F(xiàn)在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注意情感的變化。(指名讀)
(3)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盞燈,哦,那是月亮喲,它把清
輝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們回家的路。
(生交流:我從“哦”和“喲”中感受到了月亮升起時的喜悅。而且,我們上學有太陽的擁抱,放學有輕柔的月光為我們照路,我覺得學習真是件快樂、幸福的事情。)
你們真是體會得太好了。所以,平時我們讀書就是要把自己代入到文中,才能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
【設(shè)計意圖: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yīng)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為基礎(chǔ),讓學生在寬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幫助學生架設(shè)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動學生去深入感受。在這一教學中,我以學生的朗讀為基礎(chǔ),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多次走進文本,細讀品味,以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p>
五、課后小結(jié),情感升華
對于山溝里的孩子們來說,時間長、路程遠不算什么,一路有美麗的風景相陪,危險多不算什么,有太陽和月亮做伴,只要能上學,就是快樂的。那么,是什么讓這群孩子不怕困難,如此積極、快樂地學習呢?這個問題,我們下節(jié)課一起來學習。
【教后所思】
新課標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yīng)該“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發(fā)揮語文課程以情育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nèi)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在以往的教學中,按照三年級學生已具備的認知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們通常能夠感受到的僅是山溝里孩子上學的艱苦,因此,老師們往往是把了解孩子們學習的艱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對孩子們學習的快樂,僅是讓學生通過“遠遠近近,腳步匆匆,初升的紅日擁抱著他們”這樣一個句子粗淺地
感知。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們體會到的是山溝里的孩子們學習就是苦的,而他們的樂,只是在 “以苦為樂”。那么,本課讓我們感悟到的真的只是苦,只是以苦為樂嗎?細細研讀課文,我們發(fā)現(xiàn)課文在描寫孩子們上學的情景時,字里行間洋溢出來的都是他們學習生活的美好、快樂。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他們根本就不認為學習是苦的,我們所看到的苦,在孩子們的眼里就是快樂,就是美好,那又何來以苦為樂呢?這種眼里沒有苦,只有樂,才是課文要讓我們學習的真正的樂觀向上的精神。如何能讓學生和教師一樣走進文本,并與之產(chǎn)生共鳴,從而學習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呢?基于這個問題,我們將教學重點設(shè)為在了解山溝里的孩子學習艱苦的基礎(chǔ)上,感受他們學習生活的快樂、美好,學習他們樂觀向上的精神。這既是一個重點,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難點。那么,這個難點如何突破呢?我做了以下兩點:
一、巧設(shè)鋪墊,降低難度
教學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鋪墊,為的是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正確情感。開課初始,一組組山溝里的孩子帶有快樂笑容的圖片,以及后來理解擁抱時的感受,都為學生感受山溝里孩子學習生活的快樂、美好埋下了伏筆,降低了難度,尤其是對“擁抱”一詞的理解,由“體”生“驗”,與語文教學注重感染熏陶是一致的。
二、分層次閱讀,讀中感悟
本課教學,我選擇了自讀自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在“細讀入境,體會文章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分兩個層次引導閱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視角一次又一次地走進文本,在一次又一次的細讀品味中,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而且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區(qū)諭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