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釵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在秋冬季節(jié)較為常見,患兒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性狀及排便次數(shù)改變,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會合并水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平衡紊亂等情況,臨床治療多采用調(diào)整飲食或補充液體、糾正酸堿失衡等支持治療[1]。隨著近些年微生態(tài)制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生態(tài)制劑調(diào)整患兒腸道微生態(tài)的治療方法得到廣泛應用。本次研究分析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借助復合乳酸菌膠囊與蒙脫石散間隔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治療的7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中的診斷標準[2],大便經(jīng)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排除重要系統(tǒng)功能異常者、嚴重水電解質(zhì)紊亂者、入組前1個月內(nèi)服用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者、依從性差者。對照組中男17例,女18例,年齡6~26個月,平均年齡(13.2±5.1)個月,平均體質(zhì)量(8.6±1.5)kg,平均病程(2.2±0.6)d,輕度脫水32例、中度脫水3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5~27個月,平均年齡(13.3±4.9)個月,平均體質(zhì)量(8.5±1.4)kg,平均病程(2.3±0.7)d,輕度脫水33例、中度脫水2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好。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及常規(guī)支持治療,給予患兒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糾正患兒酸堿失衡情況,體溫升高者給予退熱藥控制體溫,控制患兒飲食為流食或半流食物,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9166)靜脈滴注,每次10~15 mg/kg,q.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復合乳酸菌膠囊與蒙脫石散間隔治療,給予患兒蒙脫石散(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22)1 g/次,首次劑量加倍,在飯前服用,t.i.d.,復合乳酸菌膠囊(江蘇美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84)1粒/次,飯后2 h服用,t.i.d.,兩組均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療前后抽取患兒清晨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進行比較。②根據(jù)患兒在治療后大便性狀、頻率改變情況、臨床體征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療效評價:治愈,即大便頻率及性狀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guī)檢測結果正常;好轉(zhuǎn),即大便頻率及性狀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好轉(zhuǎn),大便常規(guī)檢測結果趨于正常;無效,即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治愈+好轉(zhuǎn))/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IL-6及TNF-α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6及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IL-6及TNF-a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IL-6及TNF-a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觀察組 35 150.46±30.71 82.03±18.11a 3.90±0.75 2.11±0.44a對照組 35 148.09±32.02 110.03±21.66 4.01±0.66 2.94±0.52 t 0.316 5.867 0.651 7.209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輪狀病毒是急性腹瀉性病原體,多發(fā)于秋冬季和幼兒?;純涸诟腥据啝畈《竞?可導致空腸及十二指腸黏膜的上皮細胞脫落,水電解質(zhì)紊亂并反復腹瀉,同時幼兒腸道內(nèi)的雙糖酶含量較少,不能全面有效消化糖類,從而加重腹瀉程度[3]。
蒙脫石散具有層紋狀的分子結構,可在患兒腸道中均勻分布,選擇性吸附病毒、病菌,屏障腸道黏膜,以防止腸道黏膜進一步受損;同時它與黏膜蛋白相結合,促進受損細胞再生,從而修復腸道黏膜,并且止瀉作用較明顯。復合乳酸菌膠囊是新興的微生態(tài)復合制劑,含有多種腸道有益菌群,可有效定植于腸道內(nèi)形成生物屏障,促進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和分解,改善腸道功能[4]。本次研究中應用蒙脫石散和復合乳酸菌膠囊間隔治療的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兩種藥物間隔服用可有效改善患兒腸道屏障功能,利于受損細胞恢復,提高療效。
有研究顯示[5,6],IL-6和TNF-α等細胞因子IL-6可有效促進淋巴細胞的分化、激活和聚集,參與機體的免疫過程,從而影響免疫功能。TNF-α是促炎癥細胞因子,具有協(xié)同炎癥的效應;兩者作用可啟動細胞因子效應,促進免疫細胞的活化、聚集、激活作用,引發(fā)一系列炎癥反應,在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疾病進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通過降低血清IL-6和TNF-α等水平是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新方向的焦點[7-10]。本次研究應用蒙脫石散和復合乳酸菌膠囊間隔治療的觀察組治療后的IL-6和TNF-α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說明患兒病毒性腸炎的炎癥反應得到很好控制,炎癥反應減輕。
綜上所示,應用蒙脫石散和復合乳酸菌膠囊間隔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可促進腸道內(nèi)生態(tài)菌群平衡恢復,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療效確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