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霞,汪麗紅
?
近年來我國女性體育研究文獻計量分析與述評
陳麗霞,汪麗紅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710119。
女性體育在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之相關的學術研究逐漸增多。本文采用數理統(tǒng)計法、文獻資料法以及邏輯分析法,對近十年發(fā)表在中國知網的女性體育期刊文獻進行梳理,從發(fā)表文獻的數量,發(fā)表期刊,年代分布情況,文章引用率和下載量,論文作者,動態(tài)熱點,項目基金,研究方法,研究主題等方面進行綜述與分析。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特征:文獻數量呈普萊斯文獻增長曲線特點;研究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但過于集中,使女性研究過于狹窄;與社會學交叉的跨學科研究為主;研究方法單一,研究視角傳統(tǒng),研究成果影響力有限;對女性體育的研究重理論而輕實踐。研究顯示近十年我國女性體育研究成果的基本特點和趨勢。
女性體育;研究文獻;計量分析;研究熱點;展望
縱觀女性體育發(fā)展歷史,女性的體育參與度始終與女性權利平等相協(xié)調。自女性解放運動以來我國女性權利得到基本保障,逐步實現(xiàn)男女平等,因此,女性體育運動漸漸興起,與女性體育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女性體育的發(fā)展引起了學術界廣大學者對女性體育的研究興趣,并隨之產生一大批質量相當的研究成果。鑒于此,本人以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以高級檢索為途徑進行“篇名AND女性體育AND精確”“篇名AND女子體育AND精確”“篇名AND婦女體育AND精確”多重檢索,對2008—2017年間發(fā)表在體育核心期刊及以上的文獻進行人工閱讀篩選,并除去搜索重復的文獻以及與女性體育掛鉤的邊緣研究,通過各年份文獻值求和得到312篇最具代表性的女性體育文獻,并對其研究熱點,取得的進步與不足進行評述,望為女性體育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優(yōu)秀期刊發(fā)表論文量是評判女性體育發(fā)展速度的標準之一。從圖1中可以明顯看出2008—2017年間中國知網關于女性體育的文獻變化趨勢。從2008—2012年呈逐漸上升勢態(tài),這說明隨著現(xiàn)代社會文明進步,女性權利得到保障,加之女性在奧運會上的精彩表現(xiàn),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女性體育,與之相關的優(yōu)質論文不斷涌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女性體育的論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并不十分明顯,并在2012年達到峰值后下降。這反映了女性體育在我國屬于新興的研究領域,理論基礎尚未十分扎實,急需大量有思想的年輕學者為其注入動力,另外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女性體育的發(fā)文量。
圖1 2008—2017年中國知網體育核心期刊收錄女性體育文獻數量年度分布
如表1所示,自2008年以來,17種體育核心期刊收錄論文情況分布,平均每家收錄18篇論文,而這些論文足以代表我國女性體育文獻研究的主要領域和現(xiàn)狀??傮w來說,我國女性體育文獻發(fā)表數量處于中等水平,可見女性體育并沒有引起廣大學者、專家的高度重視,正處于發(fā)展中狀態(tài)。就圖中各大學報單獨分析出版數量,其中武漢體育學院(發(fā)表論文數量41篇,占總數13.14%),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發(fā)表論文數量34篇,占總數10.90%),北京體育大學(發(fā)表論文數量31,占總數9.93%),這三種期刊發(fā)表論文總數占總體的33.97%,可見這三種期刊是女性體育文獻發(fā)表的主力軍,為女性體育的理論發(fā)展提供平臺。
表1 2008—2017年中國知網發(fā)表的女性體育文獻統(tǒng)計
文章的被引用頻次和下載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該文章的學術價值,以及對其他學術研究的影響,從側面可以反映研究的熱度,主題。因此,分析文獻的被引用頻次和下載量十分必要。從圖2中所得,每篇論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數為3.37,2012年論文被引用量最高達276次,從2008到2017所有代表性文獻總的被引用數為1051次。從被引用的次數年限分布特點分析,文獻被引用次數與文獻發(fā)表數量趨勢大致相同,并且在2015年文章的被引用次數相對發(fā)表論文數較多,可見在女性體育研究方面論文的質量在不斷提高。在下載量上,熊歡2012年在《體育科學》上發(fā)表的論文“中國城市女性體育參與分層現(xiàn)象的質性研究”下載量位居第一為3139次,文獻下載次數分布如表2。
圖2 中國知網核心期刊中女性體育文獻被引情況表
表2 中國知網核心期刊女性體育文獻下載頻次
對我國在女性體育研究領域的高產作者進行統(tǒng)計并分析,發(fā)文數量最多的是熊歡,為7篇。發(fā)文2篇以上的作者共40人,共發(fā)表論文126篇,占所選樣本量的40.38%。按發(fā)表文獻數量進行排名,前十名如圖3所示,這些數據表明女性體育領域的研究在我國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以熊歡為代表的女性體育研究者正在逐步壯大,但發(fā)文2-3篇的作者居多,未形成高產作者群。
對女性體育研究機構進行分析,以發(fā)表數量為標準,排名前十的機構如圖4所示,其中華南師范大學以19篇高居第1,占所選樣本的6.09%,其次廣州體育學院以16篇位居第2,占樣本量的5.13%,第3名則是上海體育學院15篇,占樣本量的4.80%,而成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均以10篇位居4、5、6,分別占樣本量的3.20%。從整體來看,這十所機構發(fā)文關于女性體育總量為112篇,占樣本量的35.90%,這說明我國女性體育研究成果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圖3 中國知網中女性體育高產作者排名前十位
圖4 中國知網女性體育文獻發(fā)表數排名前十的機構
科研成果獲得科研基金支持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成果的質量和背景。(如表3)從項目基金數量分析,被選中的樣本量中有167篇有基金支持,占樣本量的53.5%。項目基金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7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3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2項),各省教委科研基金,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基金,各省市社會科學以及各高校設立的基金項目。綜述所述,女性體育研究的支撐體系正在形成,在未來的研究中,女性體育研究的影響將不斷擴大。
表3 中國知網核心期刊女性體育文獻立項分布情況
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能給體育科研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合理的運用體育科研方法能有效的提高論文質量,并解決相關研究的問題。在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最為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文獻資料法等。統(tǒng)計結果顯示,2008—2017年女性體育文獻研究以文獻資料法為主占總數的35%;而專家訪談法以29%位居第2;其中問卷調查法位列第3為17%;數理統(tǒng)計法為15%,在借鑒和參考的文獻中均無涉及實驗法,其他研究方法都在10%以下。當然大部分女性體育文獻都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圖5中得出,我國女性體育文獻研究方法數量呈中間高,兩邊低的分布狀態(tài),其中用4種研究方法的最多,如關于女性體育現(xiàn)狀、限制因素、對策研究類文獻一般采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tǒng)計法、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4種研究方法相結合。即使個別論文采用新穎的研究方法,但對其具體操作步驟描述過于簡單,使人對其研究結論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如在特定群體的女性體育健身現(xiàn)狀主題中,研究人員多采用問卷調查法,在選取樣本數量、抽取樣本比例上是否依據科學的統(tǒng)計學要求,這直接關系到研究數據的真實性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體育社會科學類文獻離不開理論基礎的支撐即定性研究為主,但介于定性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的結論更加客觀、精確、可驗證性更強。綜上所述,我國女性體育研究領域雖然經過多年發(fā)展,但研究方法仍然較為傳統(tǒng),采用實驗法,教學法等以及認識論的視角出發(fā)的文章十分欠缺,很難沖出理論束縛,達到新的理論高峰。因此,運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我國女性體育研究又一大急需突破的關鍵問題。
圖5 我國女性體育文獻研究方法數量統(tǒng)計折線圖
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該時段的研究熱點,我國女性體育研究文獻中,詞頻不低于3詞的一共有76個。其中“女性體育”和“女性”與研究內容高度相關,暫不考慮其作用。其他關鍵詞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女性健身現(xiàn)狀,共出現(xiàn)25次,這說明女性體育的健身現(xiàn)狀是我國學者研究的重點內容;其次出現(xiàn)頻次較多的為女性主義、體育權利、女性體育參與,女性身體觀、社會分層、影響因素、社會性別,女性群體、體育旅游等。這些頻率出現(xiàn)較高的頻次基本可以反映我國女性體育現(xiàn)階段的研究熱點。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動態(tài)計量學分析的核心是對文獻研究主題及其熱點趨勢進行分析。在此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我國女性體育文獻進行分類,將選擇的文獻按主題分成8個方面,分別為女性體育與傳媒、女性體育消費行為、婦女健身現(xiàn)狀、女性體育旅游、女性體育生活方式、女性體育參與方式、女性體育教師、女性體育文化。本文主要針對女性體育與傳媒、女性體育消費行為、婦女健身現(xiàn)狀、女性體育旅游四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就四個方面而言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圖6)2014—2015年“女性體育與傳媒”方面的研究波動特點為出現(xiàn)小高峰,除此之外其他年份則體現(xiàn)不出對該主題的偏愛?!芭泽w育消費行為”方面的研究在2012年達到頂峰。女性體育健身現(xiàn)狀首先在2012年迎來小高峰,其次在2016年我國提出“健康中國2030”后迎來持續(xù)增長?!芭泽w育旅游”的波動幅度較小,同時數量較少,世界休閑體育大會于2015年在青島舉辦,同時引發(fā)廣大學者對體育旅游的關注有所升溫,這是今后研究的突破點。
圖6 2007—2015年“女性體育與傳媒”“女性體育消費”“女性健身現(xiàn)狀”“女性體育旅游”研究主題變化曲線
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大眾媒體對女性體育的影響日趨加強,傳媒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媒正在無聲無息的影響著人們對女性體育的看法。田恩慶等[1]聚焦于體育大眾傳媒中的男女不平等關系與性別歧視、性別身份建構與女性氣質、女運動員的身體符號化等議題;楊雪等[2]認為媒體話語有意維持或特意構建了一種社會的性別秩序,從而更加固化了人們傳統(tǒng)的性別刻板印象。蘇雄等[3]指出,社會普遍被大眾接受的性別刻板印象在體育賽事上映射為“男人賽,女人看”。由于女性過于感性、過于嫵媚,不能很好處理及面對賽場上的勝與敗,而相反的男性生來就具備勇氣、力量、勇敢以及競爭等特質。因此,女性在大眾傳媒話語中始終處于邊緣地帶。同時,馬希敏[4]指出媒體傾向于報道男運動員的力與美,甚至是暴力,相比之下,媒體對于女運動員的贊揚則集中在她們的女性美,或是特意強調她們的女性特質比喻為“花瓶”,成為男性觀賞對象,報道中出現(xiàn)較多女性新聞類似全球十大性感美女,女性被報道成男性的陪襯。孟祥武等[5]表示男權文化的沿襲、媒體報道成員組成、經濟利益、女性生理特點等多元因素的驅使是造成女性運動員被邊緣化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在研究女性體育與大眾傳播媒介的主要方向在于女性體育被污名化,并指出污名化的原因以及性別歧視、性別不平等、女性特有氣質、性別身份建構、女運動員的身體符號化等議題。而大眾媒體對女性體育的正面宣傳,導致女性運動員邊緣化原因的作用機制以及大眾傳媒對女性運動員影響的去污名化涉及較少,大多數都停留在20世紀大眾傳媒對女性的態(tài)度,急需更新視角,加強后續(xù)研究。
從商品經濟出現(xiàn)到繁榮,女性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消費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女性消費不僅為了實用還有大部分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劉東升[6]認為女性體育消費包括塑身型、休閑型,觀賞型、實物型,并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角度闡述了女性體育消費特征。馬德浩等[7]表示我國女性體育消費正在從實物型為主,向娛樂享受型為主轉變,并指出影響我國女性體育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的制約因素。謝小龍[8]就我國女性體育消費的影響因素分析女性體育消費市場的營銷策略,得出我國女性體育消費市場應從研發(fā)體育產品、體育產品價格調整、促銷活動等一系列的市場營銷手段出發(fā),加強女性體育產業(yè)建設。劉潔等[9]學者發(fā)現(xiàn) 我國女性體育消費結構不均衡,女性體育消費能力較低,選擇的體育健身項目單一,更偏愛不收費用的健身場所。張建華等[10]主要研究不同女性體育消費群體的健身場所,收費要求,消費動機等。
綜上所述,我國女性體育消費理論研究主要從女性體育消費特征,實證分析,影響女性體育消費的因素,女性體育消費動機和市場以及女性體育消費的現(xiàn)狀出發(fā),對女性體育消費的研究比較全面,較體育與傳媒的關注度明顯高,在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的背景下,女性體育消費如何根據自身資源和條件,在促進產業(yè)結構轉型的同時,大力開發(fā)女性體育消費產品,促進體育產品開發(fā),著重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在理論上與實踐并進,體育產業(yè)將成為下一個研究重點。
20世紀后半葉,我國女性體育參與人數迅速增長。對此,很多人將參與體育看成男女平等的標志[11]。從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來看,女性體育參與同女性的權利斗爭一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實質上,女權運動的起初僅僅是針對教育領域的性別不平等,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體育參與的不平等也存在,直到1995年8月29日,經過8年反復斟酌艱難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在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第十五次全體會議全票通過。陳靜姝等[12]論文結果表明,女性對身體認知是由男權社會來決定的。由于對身體活動和生理機能認識程度的不同,這將直接導致社會對女性體育權利的歧視以及男女權利不平等,女性可以通過體育參與改變這種現(xiàn)狀。萬一春[13]認為女性必須通過體育參與斗爭來實現(xiàn)自身賦權,真正掌握體育參與的話語權,才能最終實現(xiàn)體育領域性別的真正平等。熊歡[14]通過研究認為,不同群體的婦女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和制約不同,她們并不能完全平等地獲取城市體育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成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參與體育的障礙較之前已經減弱,但同時女性參與體育在社會制度和自我意識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直接影響了女性體育群體參與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她們對體育參與真正價值和意義的認識。黃俊等[15]通過對有關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得出我國城市女性體育參與程度方式在不同的階層群體呈現(xiàn)出了明顯不同特征,進一步說明我國女性體育參與具有分層現(xiàn)象。同時萬義等[16]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女性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性極強,主要由于地方體育部門的相關人員人力干涉,督促女性進行體育鍛煉,長此以往農村女性體育參與意識逐漸增強,推動女性身體健康發(fā)展。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與女性體育相關研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大多文獻從宏觀的女性體育權利流失、女性體育邊緣化、女性體育污名化、體育制度不平衡、體育意識等方面;而對女性體育微觀層面的研究較少,即使從宏觀角度研究女性體育也未能采用強大的理論支撐體育使文章缺少理論基礎,又經不起實證研究,這直接導致女性體育理論研究發(fā)展速度與質量,其次應用類女性體育文獻數量不足,與理論型研究比例失衡,需要亟需改變的現(xiàn)狀。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人正處于第3或第4層次,越來越多的人處理基本的工作以外還需要生活和娛樂?;粜γ舻萚17]認為女性體育旅游將成為十分有潛力的體育事業(yè)。梁婷玉等[18]指出聽說過體育旅游術語的男性人群略高于女性,體育旅游本身在“旅游景點”中的意識尚未形成或不具有特色以及女性群體已成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一支潛在出游資源。吳林影等[19]認為各區(qū)域的民俗體育文化間接引導了男女性別擁有專屬或固定的體育項目。
自2008年以來我國女性體育旅游類的相關文章主要以女性游客的滿意度,體育旅游產業(yè)、體育旅游創(chuàng)造的經濟價值居多。而女性體育旅游較少,即使有相關文章,也僅僅停留在表淺的理論對策層面,對于女性體育產業(yè)與旅游產業(yè)的融合機制,制度障礙以及需求障礙等方面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隨著城鎮(zhèn)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女性體育旅游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不少地方掀起了一股“體育特色小鎮(zhèn)”的熱潮,但是對女性體育旅游設施的空間布局,專項產品,項目規(guī)劃等應用性研究較少,這些都將成為接下來的研究熱點。
通過對2008-2017年所選擇女性體育類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可以明顯看出,我國女性體育相關理論研究在選題、研究視角、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的研究成果頗豐:研究的主題拓寬,視角新穎,并突破學科限制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女性體育研究正在蓬勃發(fā)展,需要研究的內容很多很廣,然而,女性體育處于研究起步后階段,對于之前的相關理論研究層次較低,理論基礎十分欠缺,需要深入研究。
(1)在研究成果上,由于我國女性體育相關理論研究起步較晚,較為成熟的被大眾認可的女性體育理論較少。自女性體育理論研究開始至今在女性體育健身現(xiàn)狀、女性體育與大眾傳媒、女性體育消費行為和女性體育旅游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而在進一步總結和提煉現(xiàn)有研究成果,整理和構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理論框架稍顯遜色。在宏觀層面對女性體育的理論研究明顯多于微觀的分析,對于針對女性設計的體育鍛煉設施,適合女性體育旅游專線設計,缺乏可實踐操作并切合實際的理想方案。
(2)在研究內容上,現(xiàn)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體育健身現(xiàn)狀、體育消費,體育旅游,體育行為等方面,而關于女性體育思想啟蒙、女性體育政策法規(guī)制度、女性體育與女權主義、女性體育市場預測與統(tǒng)計分析等研究較少,主要拓寬研究的廣度,而對女性體育文獻研究深度缺少挖掘。如關于女性體育健身現(xiàn)狀與參與行為的研究較多,多數采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文基本模式,多以描述性文獻為主流風格,經過多年積累研究對象更為豐富,總體在研究深度有待提高,尤其是與實踐結合的理論研究深度有待挖掘,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近幾年體育產業(yè)蓬勃發(fā)展,女性體育產業(yè)跟隨主流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日益發(fā)展,與之相關的女性體育產業(yè)文獻在數量上明顯增加,主要研究宏觀戰(zhàn)略布局,結合地方特色具體實施的文獻少。此外,對女性體育消費特征相關的研究比較薄弱。
2010年3月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的指導意見》[20]中指出在這階段的重點任務為“協(xié)調推進體育產業(yè)與相關產業(yè)互動發(fā)展,促進體育旅游等相關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這將帶動女性體育旅游全面發(fā)展。2011年4月《體育產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21]中要求“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項目”,這將成為推動女性體育健身發(fā)展的重要推力。國務院于2014年10月下發(fā)的《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22]中提到“發(fā)展健身休閑項目,豐富體育賽事活動”“以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為突破口,促進健身休閑項目的普及和提高”,這將為我國女性休閑體育的發(fā)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機。隨后,在2016年5月,《體育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23]中明確指出了“大力發(fā)展大眾冰雪健身休閑項目,扶持滑冰、冰球和雪上等有潛力的冰雪健身休閑項目的快速發(fā)展?!本C上所述可得,休閑體育作為豐富人們業(yè)余生活的手段已然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由此及彼,我國女性休閑體育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將迎來大發(fā)展,同時女性體育相關研究也將不斷涌現(xiàn)。
女性體育是一門新興學科,而女性體育研究更是體育領域新的延展,女性體育研究的發(fā)展速度女性體育發(fā)展的速度。要進一步推進女性體育研究的大繁榮,除了借鑒其他女性體育理論發(fā)展成熟國家的基本理論框架,構架方法,文獻基本范式,為我國女性體育基本理論框架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具有反思意識和自主情懷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研究情境的女性體育基本理論框架體系。特別應注意以下幾個關鍵問題:(1)如何在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和特有的研究背景下,完美詮釋“女性體育”概念,并將女性體育的發(fā)展置身于中國自身的發(fā)展中探索女性體育的意義;(2)如何結合我國當前時段面臨政府職能轉變、構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等實踐中,揭示女性體育的現(xiàn)實價值;(3)如何在女性體育文化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養(yǎng)生、民族傳統(tǒng)項目以及節(jié)日慶典元素,構建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國家特色的女性體育項目;(4)如何平衡理論研究與服務實踐之間的關系;(5)如何汲取女性體育文化學、女性體育經濟學、女性體育管理學、女性體育心理學等各個相關學科的有利因素,確保女性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提煉研究。積極建設女性體育研究型人才團隊,提高女性體育研究的理論層次。
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對女性體育與其他學科交叉領域進行理論挖掘,加大女性體育研究的科學化程度。盡管我國女性體育研究者在理論支撐更加成熟、研究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但在理論研究與服務實踐相融合方面尚有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我國女性體育大部分研究成果大同小異,過多借用別國成熟的研究成果,缺少自身的研究內容,未對母學科理論進行充分研讀和深入思考,導致我國女性體育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理論研究處于相對較高水平而女性體育實際開展滯慢,尚未形成牢固的理論根基。另外,將自然科學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引入女性體育研究中,運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邏輯推理與實證研究相輔相成,綜合各種研究方法,運用其他學科的成熟理論為理論基礎為女性體育理論研究所服務。
女性體育消費旅游的蓬勃發(fā)展將為女性體育實證研究提供素材。中國女性體育參與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大眾體育傳媒對女性體育的宣傳也將隨著各大世界級比賽女性運動員的出彩報道更多的正面積極地形象?,F(xiàn)代社會女性與男性之間的權利逐漸平等,女性主義與女性體育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女性體育健身現(xiàn)狀,女性體育消費狀況都將為女性體育研究提供更多的實證性案例。因此,女性體育研究者應該深入女性體育實踐的基層,掌握女性體育實踐中的第一手資料,發(fā)現(xiàn)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作出一批具有操作性強、可驗證的理論研究成果。
通過上述相關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女性體育事業(yè)正在蓬勃發(fā)展,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與女性體育相關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在女性體育研究發(fā)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研究熱點比較集中且缺乏研究深度;研究方法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定性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與實踐“兩張皮”等等。本文就此展開詳細的論述,望對以后女性體育研究者提供借鑒和理論參考。
[1] 田恩慶,仇 軍. 西方女性體育與傳媒研究[J]. 體育科學,2017,37(08):81~89.
[2] 楊 雪,劉志民. 體育、性別與權力:西方體育社會學中的女性文本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14,35(05):21~25,43.
[3] 蘇 雄,陳日響. 我國大眾傳媒體育報道中的女性歧視[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7(03):15~17.
[4] 馬希敏. 對大眾傳媒中女性體育形象“刻板印象”的解讀[J]. 成都體育報,2008(01):49~52.
[5] 孟祥武,張永龍. 現(xiàn)代傳媒對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與身體形象的構建[J]. 體育與科學,2014,35(02):88~91.
[6] 劉東升. 女性體育消費方式的演變及現(xiàn)代消費特征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6,37(06):86~93.
[7] 馬德浩,季 瀏. 我國女性體育消費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5(02):131~134.
[8] 謝小龍. 我國知識女性體育消費影響因素分析及營銷策略[J]. 北京體育大學報,2007(01):25~26,32.
[9] 劉 潔,王 玲. 我國中小城市中年女性體育健身消費現(xiàn)狀調查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5(07):47~51,65.
[10] 張建華,高 嶸,謝 萌. 北京市健身俱樂部女性體育消費群體的調查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06):4~6.
[11] 楊智瓊,蔣九江,劉冬梅,劉 爽. 我國在役明星運動員無形資產商業(yè)開發(fā)不同模式的比較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02):19~22.
[12] 陳靜姝,閔 健. 女性主義視角下的身體、權力和體育參與[J]. 體育與科學,2014,34(07):12~14,48.
[13] 萬一春. 賦權極化與異化:女性體育參與的邏輯展演[J]. 體育與科學,2015,36(01):66~70.
[14] 熊 歡. 中國城市女性體育參與分層現(xiàn)象的質性研究[J]. 體育科學,2012,32(02):28~38.
[15] 黃 俊,劉連發(fā). 城市女性體育鍛煉分層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的關聯(lián)性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 體育與科學,2012,33(05):64~68.
[16] 萬 義,楊海晨,劉凱華,宋彩珍,劉衛(wèi)華. 工具的展演與邏輯:村落女性體育活動參與行為的人類學闡釋——湘西三村女性群體的口述歷史與話語解構[J]. 體育科學,2014,34(07):23~29.
[17] 霍笑敏,王 碩,秦 偉. 女性體育旅游的社會經濟特征與發(fā)展?jié)摿ρ芯俊诒本┦信跃用耋w育旅游有關情況的考察[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07):75~79.
[18] 梁婷玉,左新榮. 城市居民體育旅游需求狀況的調查分析——以安徽城市居民不同群體為視角[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4(01):89~93.
[19] 吳林隱,楊海晨,韋金亮. 隔離抑或融合:民俗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研究——廣西馬山縣壯族會鼓與打扁擔的田野考察[J]. 體育科學,2017,37(08):29~36.
[2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的指導意見:國發(fā)[2010]22號[S].2010-03-24.
[21]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產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S].2011-04-29.
[2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fā)[2014]46號[s].2014-10-20.
[23]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S].2016-05-05.
Analysi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Measurement of Female Sport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CHEN Lixia, WANG Liho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119, China.
Women's spor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and the related academic research is increasing.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published in China for nearly 10 years of hownet women sports journal literature, from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journal, s distribution of article citations and downloads, 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dynamic hot spots, the project fund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topics and so on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wth curve of price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topic has distinctive time characteristics, but too concentrated, makes the female study too narrow;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ith sociology intersect; The research method is single, the research Angle is traditional,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limited influence; The study of women's sports theory and light practice. The research show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Chinese women's sports research in recent ten years.
Female sports;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Metering analysis; Research hotspot; Looking forward to
G80-3
A
10.13932/j.cnki.sctykx.2018.04.01
1007―6891(2018)04―0001―06
2018-03-12
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