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霞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中醫(yī)院,甘肅蘭州 730100
中風即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病因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心臟病、腦動脈硬化、糖尿病、抽煙嗜酒等,患者初始癥狀是突然頭暈、頭痛加劇、身體感覺到麻木、舌頭麻痹,口齒不清、其中一側肢體無力,動作不靈活等,其重要分為出血性腦中風及缺血性腦中風,致殘率和死亡率很高[1]。中風的主要特征是猝然昏撲、不省人事、突然發(fā)生半身不遂和突發(fā)智力障礙等,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大多數患者會出現肢體運動、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等后遺癥,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
針灸是中醫(yī)學中常用于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之一,是在較為科學系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嚴格按照針灸要求和角度等,將針具刺入到患者的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手法對患者的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對患者的疾病進行治療,幫助患者減輕病情或者治愈疾病,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近年來,針灸在中風患者的康復中運用越來越廣泛,該文于2016年3月—2017年9月選取該院收治的9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中風后偏癱進行分析,探究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文選擇94例于該院接受治療中風后偏癱的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參考組進行觀察研究,每組47例。在47例參考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9例,女性患者有18例;患者年齡在52~75歲之間,平均年齡(58.9±8.4)歲;患者病程是 13~138 d,平均病程是(85.37±9.88)d。在 47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2例,年齡在53~73歲之間,平均年齡(59.1±7.9)歲;患者病程是 15~134 d,平均病程是 (84.96±9.91)d。通過對參考組和研究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進行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考組的患者采用預防感染、抗凝抗聚、糾正血糖、控制血壓以及電解質紊亂等一般的常規(guī)措施,保證患者病房的空氣流通,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2]。患者偏癱所以無法自主翻身,為了避免患者生出褥瘡,所以要定時幫忙患者翻身,也可給患者適當的按摩。在飲食方面,主要以清淡的食物為主,有進食困難的患者可以采用鼻飼的方式給患者輸入食物,而在給患者進行鼻飼時要先抽胃液,以免食物在鼻飼時進入氣管[3]。
而研究組的患者在此基礎上要運用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的措施[4]。針灸分兩組進行,第一組直刺內關1~1.5寸,用提插捻轉手法1分鐘;然后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直到患者眼球濕潤或者流淚;三陰交,以45°角進針1~1.5寸,采用提插補法,直至患者下肢抽動為止;極泉,宜直刺進針1~1.5寸,提插瀉法,患者肢體連續(xù)抽動3次為宜。第2組針刺得氣后,持續(xù)捻轉提插 2 min,留針15~20 min,每5 min運針一次,也可以接通電針儀,以斷續(xù)波,強度以患者肢體抽動并感舒適為宜,每日1次,10~15次為1個療程。
最后結合康復技術,因患者偏癱,只能臥躺在床,導致身體各個機能在逐漸的降低,護理人員或者指導患者家屬每天給患者按摩或者推拿,活動患者的肌肉和關節(jié),使得患者的肢體沒那么的僵硬,起到活血的作用,點按點按穴位,刺激患者的身體反應,根據患者的病患程度掌握力度,不要用力過猛,以免傷害到患者。每次給患者活動的時間控制在15~30 min之間,時間短了則達不到效果,時間長了會讓患者感到疲勞[5]?;颊叩哪槻亢皖^部也須適當的按摩,舒解患者的神經,防止患者臉部僵硬。
依據患者的情況,觀察患者的改變效果,偏癱的癥狀有明顯的好轉,身體技能恢復良好,生活能自理為顯效;偏癱的癥狀有好轉,生活基本能自理但還需他人幫忙為有效;偏癱沒有好轉,生活仍然無法自理甚至病情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同時以調查問卷的方式,8~10分為非常滿意,5~7分為基本滿意,小于5分為不滿意,讓患者對康復效果給予評價,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00%。
此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分別用(±s)、[n(%)]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參考組和研究組進行觀察對比,47例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是91.49%(43例),47例參考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是80.85%(38例),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n(%)]
相對于一般的治療措施,針灸結合康復技術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其舒適性也較好,患者對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措施更加滿意。該文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讓中風患者給護理人員和護理措施進行評價,調查發(fā)現47例研究組患者的總滿意率是97.87%(46例),47例參考組患者的總滿意率是 74.47%(35例),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總滿意率對比[n(%)]
中風偏癱俗稱半身不遂,是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發(fā)生障礙,這是急性腦血管病常出現的癥狀。初始病癥表現為突然頭暈、頭痛加劇、身體感覺到麻木、舌頭麻痹,口齒不清、其中一側肢體無力,動作不靈活等癥狀,導致病發(fā)的因素與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離不開關系,主要病因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心臟病、腦動脈硬化、糖尿病、抽煙嗜酒等因素,主要病發(fā)人群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不排除青少年也有病發(fā)的可能,在現實生活中,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病史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定時做身體檢查,及時預防疾病的發(fā)生。
針灸治療法最早出現是在戰(zhàn)國時期《黃帝內經》,它是使用毫針根據一定的角度和正確的穴位刺入患者體內,在刺針時采用捻轉和提插等刺針手法刺激患者的神經和知覺,從而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治療方法。針灸可以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具有改善患者腦血管舒縮功能、減輕炎癥反應以及腦神經損傷等作用,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與康復技術相結合進行治療,預防患者出現褥瘡、肌肉和關節(jié)僵硬,保持患者的心肺功能以及幫助患者恢復其他受損功能,盡力促進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該文經過研究發(fā)現,參考組的治療有效率是80.85%(38例),患者滿意率是 74.47%(35例),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是91.49%(43例),患者滿意率是97.87%(46例),兩者均高于參考組。
綜上所述,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對中風后偏癱有明顯的療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肢體能力以及語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對中風后偏癱有較為明顯的療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滿意度,有很大的臨床推廣價值,并且可以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