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郭 燦
(1.廣東省南粵交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3;2.中鐵建港航局集團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1442)
目前,中國高速公路運營中橋頭跳車狀況較為普遍,尤其易發(fā)生在山區(qū)高速公路上。由于臺背回填料的壓實受作業(yè)空間限制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在路面荷載、車輛荷載、雨水滲透共同作用下易發(fā)生較大的沉陷,從而導致橋頭跳車等影響行車舒適性的路基病害[1-6]。目前在工程實際中廣泛采用袖閥管注漿法來加固橋頭臺背回填料。
本文結合具體工程案例,闡述橋頭臺背的加固機理、方法以及控制要求,通過分析加固后變形監(jiān)測數(shù),評價加固效果。
袖閥管注漿法具有壓密注漿、劈裂注漿、摻入注漿的優(yōu)點,以及分序、分段、定深、定量、間歇、重復灌注的特點[7-10]。它是在一定外壓作用下通過注漿管將漿液注入到臺背回填料中,漿液以劈裂與滲透的方式填補臺背填料的空隙,充分結合后形成較高強度的水泥土固結體和樹枝狀水泥網(wǎng)脈體,具有強度高、壓縮性低、抗?jié)B性高和穩(wěn)定性好的特點,從而減少臺背回填料的壓縮沉降和水蝕,達到減少橋頭跳車的目的[11-13]。
(1)袖閥管注漿的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簡單、操作性強,節(jié)約勞力,施工場地要求低,鉆孔和注漿可交替作業(yè),施工效率高[14]。
(2)袖閥管注漿加固效果明顯,可靠性強,費用較低,經濟合理。
(3)袖閥管注漿加固適用于砂土、粉土、黏土、淤泥土、一般土或砂礫等多種介質,可用于建筑物基礎加固、路基加固、橋涵臺背加固、隧道地表加固、隧道堵漏、深基坑周圍土體加固等[15-16]。
(4)袖閥管注漿可根據(jù)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的加固要求區(qū)分對待,并可反復注漿加固。
(1)鉆孔:灌漿孔的孔位、深度、孔徑、鉆孔順序和垂直度應嚴格符合施工要求;選用優(yōu)質泥漿(如膨潤土泥漿)進行護壁,塌孔嚴重時采用套管護壁。
(2)澆注套殼料:用套殼料置換孔內泥漿,澆注時應避免套殼料進入袖閥管內,并嚴防孔內泥漿混入套殼中。
(3)插入袖閥管:為使套殼料的厚度均勻,應設法使袖閥管位于鉆孔的中心。
(4)灌漿:待套殼料具有一定強度后(一般在7d后),在袖閥管內放入雙塞的灌漿管進行注漿。
(5)注漿順序宜為:先兩端后中部,先外部后內部,從下向上依次注漿。應跳孔施工,路基外注漿孔至少分2次注漿,路基內注漿孔至少分3次注漿,嚴禁全部鉆孔后再集中注漿。
(6)灌漿壓力為0.2~0.4MPa,并采用間歇灌漿方法。隨著灌漿量的增加,壓力同步增大,當灌漿壓力達到1.0MPa并穩(wěn)定5min后,可結束灌漿。
廣東某高速公路全線橋梁段較多,部分路段沿線地形起伏,山高坡陡,山體交錯,地形復雜,施工場地狹窄。由于橋頭填方體多為石屑,為減小橋梁臺背填土的工后沉降,防止橋臺處路面變形而引起跳車,影響行車舒適性及安全性,對除柱式橋臺以外的橋梁臺背進行袖閥管注漿處理。
根據(jù)袖閥管滲入性注漿擴散理論模型,得出其擴散半徑
式中:de為被灌土體的有效粒徑,本項目臺背回填土多為石粉;υ為漿液的運動黏滯系數(shù);k為砂土的滲透系數(shù);h1為灌漿壓力;r0為灌漿半徑;n為砂土的孔隙率;t為注漿時間。
通過經驗參數(shù)計算得出注漿孔間距在3m左右為有效擴散半徑,為保證加固效果,本項目注漿范圍為掐頭搭板長度范圍,注漿孔間距定為3m,注漿深度為進入原狀土0.5~1.0m。具體布置方式見圖1、2。
圖1 全幅路面橫斷面注漿剖面
圖2 路基中心線處臺背袖閥管注漿立面布置
(1)注漿材料水灰比為0.8~1.0,根據(jù)吸漿量與竄漿、返漿情況適當調整水灰比或摻入占水泥用量3%~5%的速凝劑。
(2)注漿采取低壓注漿,將注漿泵調至最低擋,控制注漿流量在50L·min-1以內。注漿壓力控制在0.2~0.4MPa,當灌漿量增加,壓力同步增大,灌漿壓力達到1.0MPa并穩(wěn)定5min后,可結束灌漿。底部注漿時初期采用高壓力,壓力逐步降低,最終注漿壓力不大于1.0MPa。
為了便于施工現(xiàn)場控制,引進自動灌漿記錄儀,實時監(jiān)測注漿壓力、流量和水灰比的變化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并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調整灌漿參數(shù),提高灌漿施工水平。灌漿記錄儀及其連接方式見圖3。
圖3 注漿儀器及其連接
(1)注漿的施工順序與注漿速度直接影響本項目的加固效果,如果集中注漿或注漿速度過快,不僅容易出現(xiàn)冒漿、串漿等不利現(xiàn)象,而且還可能引起路基開裂或橋臺位移等病害[17]。因此,采用隔排跳孔方式注漿,先施工外圍注漿孔,再施工內部孔;從孔底往上注漿,每孔分2、3次注漿,分次注漿時間間隔不小于2h。
(2)袖閥管注漿工藝流程依次為:施工準備、測量放線、鉆孔、下袖閥管、孔口密封、制漿、分次注漿、封管[18]。
為了掌握注漿施工擾動對橋梁結構物變形的影響,從而及時調整施工安排,確保橋梁結構物的安全,在注漿施工前布置了孔隙水壓力計、深層位移測斜管、表面沉降觀測點和裂縫觀測點,具體布置方式如圖4所示。另外,表面沉降觀測點及伸縮縫變形測點在加固施工完成后繼續(xù)觀測,用于評價注漿加固效果。
為了解橋頭過渡段路基注漿對橋臺的影響,以及注漿完成后橋頭過渡段的變形情況,僅對某橋頭過渡段路基沉降變形及橋頭伸縮縫的變形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如圖5~7所示。
圖4 監(jiān)測儀器布置
圖5 0#橋頭路段沉降變化曲線
由圖5~7可知以下幾點。
(1)注漿使橋臺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圖中沉降為負值),1#橋臺平均抬升約15mm,0#橋臺右幅抬升15mm左右,左幅相對小一些,但實際上左幅因注漿期間尚未進行沉降觀測,部分沉降量在圖中未有反映,因此注漿引起橋臺總體抬升量約為15mm;注漿完成后,主要還是表現(xiàn)出沉降趨勢,但速率較小。
(2)一字墻的沉降變化相對較小,在注漿期間主要表現(xiàn)為抬升,注漿后逐漸沉降至原標高,基本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3)兩側橋臺伸縮縫在注漿加固處理前雖有明顯拉伸變寬的現(xiàn)象,但未有明顯的錯臺現(xiàn)象。注漿導致左右幅橋臺相對錯臺變化較小,在注漿期間主要在-2~2mm之間變化,注漿結束后基本無變化。
圖6 1#橋頭路段沉降變化曲線
圖7 橋臺伸縮縫寬度變化曲線
(1)注漿對橋梁結構物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橋臺抬升和伸縮縫擴大,為減少注漿施工對附近結構物造成的不良影響,施工進度必須嚴格控制,且應按隔排跳孔的順序施工。
(2)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袖閥管二次劈裂的注漿加固效果能夠達到設計要求,有效降低了工后沉降,減少了橋頭跳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為通車后行車的安全性、舒適性提供了保障。
(3)采用袖閥管二次劈裂注漿工藝,占地面積小,施工效率高,同時注漿加固工藝對路堤邊坡及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小,生態(tài)恢復極快,具有良好的環(huán)境效應和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