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藍
在成都春熙路漫步,細心的游人會注意到地面上鑲嵌的銅鑄浮雕,內容是春熙路老字號掠影。其中有一塊浮雕展示的是“春熙大舞臺”。春熙大舞臺是成都最早的京劇劇場,曾迎來程硯秋、劉榮升等眾多京劇名家。春熙大舞臺當年的盛況,確實稱得上明星薈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劇場建成后,開幕頭三天唱主角的是來自漢口的“蔣家班”,“打炮戲”特意邀來海派名家、名角100余位同臺獻藝,是成都梨園之盛事。
梨園界曾有“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的美談,那么成都的春熙大舞臺,是否也繼承了這一良性態(tài)勢呢?筆者以為,兩地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在成都,更多的市民,僅僅是為了來看熱鬧;老板俞鳳崗,則是奔利而來。
韓忠智在《百年金街春熙路》中指出,盡管開始時觀眾踴躍,但仍是入不敷出,主要是因為打點官場、軍警、江湖碼頭等,耗費了不少利潤。老板俞鳳崗又投身于麝香、白銀、鋼材的炒作,哪知越陷越深,新債老賬一起發(fā)作,達官貴人又強行收走債款。幾經(jīng)周折,俞鳳崗名下的鳳祥銀樓虧損巨大,被迫把房產出售給他人,春熙大舞臺被人切割。就這樣,春熙路地產大鱷俞鳳崗,最后落得個一地雞毛的結局。
1929年,俞鳳崗在春熙南段路口修起了成都全市少見的三層樓高的春熙大舞臺,內部構造全部仿造由英國設計師設計的上海天蟾舞臺,又從上海邀來京劇名角蔣叔巖、劉鳳霞等主要藝人,演出京劇,這使成都市民眼界大開。此后,舞臺幾經(jīng)興衰沉浮,直到1949年底,方才謝幕。
春熙大舞臺最早是放映無聲電影《火燒紅蓮寺》的電影院,后改演京劇,曾享有一時殊榮。后來在京劇不景氣的抗戰(zhàn)前夕,又成為了放映電影的場所。毫無疑問,春熙大舞臺是當時成都最大的影劇院。
艾蘆在《漫說老成都京劇舞臺》里回憶說:“步入劇場就像進了地下室,眼前一片黑暗,一股特有的汗氣和霉味撲鼻而來,片刻之后才在微弱的燈光下依稀可辨池座狀況。池座分官廳、花樓、二樓、三樓和普通五個檔次。官廳位于堂廂前十排以內,花樓居正中,兩者票價相當高,也難得滿座;座上客均系衣冠周正的大官巨賈,珠光寶氣的太太小姐。他們往往遲到早退,引人側目……回首當年,開戲前的劇場與茶鋪極相似,池座里鬧哄極了,賣小食品的穿梭往來,又供應茶水熱毛巾,呼三叫四。一時間,只見水煙紙煙葉子煙,煙霧彌漫,咳嗽吐痰聲,聲聲入耳;直到鬧臺鑼鼓打響才稍微安靜……”
但這樣躁雜的環(huán)境似乎并未影響人們的濃厚興致。巴金的胞弟李濟生在《我記憶中的大哥》里指出:大哥喜愛京戲,自從春熙路新建了個春熙大舞臺他就常去那兒看京戲,家里還備有一把京胡放著。有時他們也常跟著他去看戲,往往一家人都去……
當時,春熙大舞臺的京劇演出是星期日兩場。平日只演晚場,票價甚高,不是老百姓所能問津的。畢竟戲劇的觀眾遠沒有電影那樣普及,這從刊登廣告上就分出了高低。春熙大舞臺也在《新新新聞》等報紙上刊登戲劇廣告,不但數(shù)量少,而且多刊登在不顯眼的位置。
抗日戰(zhàn)爭前后,隨著大量演藝人員來到大后方的蓉城,為本地京劇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得春熙大舞臺獲得了轉機。
京劇四大名旦中,程硯秋最早到成都(1936年)。其后是尚小云(1958年),再后是荀慧生(1963年)。另外,來成都演出和受到熱烈歡迎的外地劇團則先后有:“山東省立劇院”的師生(趙榮琛當時已是該校學生中的皎皎者);以《陸文龍》一劇轟動成都的“夏聲劇?!睅熒?;金素琴率領的劇團(以演出電影《荒江女俠》聞名的徐琴芳反串老生協(xié)助金素琴演出)等等;號稱“南京梅蘭芳”的楊畹農以票友身份由重慶來成都,首次演出了《生死恨》。
1938年以后,由于日機轟炸成都,成都娛樂場所很不景氣,有的被迫關門。春熙大舞臺剩下的演員寥寥無幾,全仰仗楊玉華、女須生王硯如、茹秀臣和妻子陳俊容苦撐。他們的劇場,設立在新南門外江上村茶鋪后的竹棚里,每天僅有中午、晚上各一場,票房很低,不久只好停業(yè)以待時日。
1945年8月15號日本投降消息傳來的當晚,第三次來成都的趙榮琛正在春熙大戲院演出《玉堂春》,觀眾聞此喜訊,再也無心看戲,歡呼著涌出戲院,匯入游行隊伍,歡度八年抗戰(zhàn)勝利的不眠之夜!趙榮琛來不及卸裝,也加入游行隊伍歡呼,成了他一生中最為熱烈的演出!
戴德沄先生在《大舞臺槍斃奸商》里,還為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抗戰(zhàn)初期,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全國各地民眾,自發(fā)組織游行,編演新劇,宣傳抗日,并極力抵制日貨。成都各校學生、社會團體組成宣傳隊伍,分赴全市各區(qū),號召全市各階層人民,用實際行動支援抗日戰(zhàn)爭,并在商鋪云集的東大街、春熙路、商業(yè)場、總府街等地,向各商家進行宣傳,要求他們堅決將日本布匹等商品撤出貨柜。
時任“重慶銀行”(行址在春熙北段)經(jīng)理的成都聞人婁仲光,聯(lián)合學生以及社會人士,在孫中山銅像側的“春熙大舞臺”,舉行了一次支援前線的募捐義演,演出節(jié)目是用婁仲光自己新近從上海購置的魔術道具,結合當時的宣傳內容,編排的一幕《槍斃奸商》的魔術劇。這天,“春熙大舞臺”座無虛席,觀眾多系經(jīng)營布匹、綢緞、百貨商家,他們踴躍認購募捐劇票,響應號召,支援抗日。
演出開始,先由婁仲光先生和他的助手,獻上了“空籠飛雀”和展現(xiàn)“抗戰(zhàn)必勝”的醒目橫幅的兩套魔術節(jié)目。接著是身穿“童子軍”服,手執(zhí)“打倒日本”“還我河山”紅色小旗的少年,由英姿勃勃的青年領隊登場。他們高呼口號,繞場轉走,然后橫排站于舞臺右側,向“商店”高喊“抵制日貨”“抵制日貨”?!洞笪枧_槍斃奸商》完全使用成都方言,活靈活現(xiàn)地體現(xiàn)了人物心理,讓人感動,贏得了全場觀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