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呂,50后(哈爾濱某廠退休工程師)
付博,80后(罐頭復古工作店主)
我的老媽是標準的50后。她這一代人,趕上了時代的各種變革,所以我感覺,他們的性格和生活跟其他年代的人都不一樣,真的是既保守又新潮。我媽老呂,多年自認“老了”,三十歲結婚就認為晚婚,四十歲就自稱人到中年,五十歲就稱呼自己“老太太”。
然而她的生活又跟“老年生活”不一樣。沒有晨練,沒有七點的早餐,沒有十一點的午睡,沒有下班時間的菜市場,沒有十八點鐘的晚餐,更沒有十點之前的入眠……老呂過著跟年輕人一樣的時尚生活。睡到自然醒,熬夜也成了日常。并且還是一個時尚的“低頭族”,手機、iPad輪番操練。電子產品確實豐富了她的生活,自從學會了各種app的用法,她變成了兄弟姐妹朋友中的“潮人”。
潮媽有潮媽的缺點,足不出戶的生活方式讓她的健康每況愈下。甚至影響了思考能力。想當年她也是自強分子。邊做工邊讀夜校,當上了工程師,如今曾經的知識分子也在捧著手機端著“派的”中放棄了思考。直到她一年之內去醫(yī)院報到了兩次,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老媽的癡迷程度竟跟小孩有得一拼,經常搞得我們哭笑不得,只想給她找點事情做,數(shù)種方案老呂均不上當,技窮之時忽然想到她唯一的愛好——廚藝。
老媽工廠難以為繼時,曾業(yè)余和家里人開粥鋪補貼家用。據(jù)說當時她做的包子街知巷聞,無心插柳地把私家小咸菜也搞成了特色。我們決定在線上和去傲古雅咖啡館周末市集的時候加賣咸菜,以令她戒掉網(wǎng)癮能多活動。呂工以為閨女是去菜市場擺攤,絕不就范,于是只好填鴨式培訓,大講其講各種新潮精品銷售。老呂雖半信半疑,但畢竟是低頭族死忠,對線上銷售一點就通。一通百通,不到一天研究出了七八種菜式,最后精簡出三種經典:八寶菜、金絲豆、懷舊蘿卜條。而懷舊,恰恰是我新張工作室的主打。
老呂為了對得住“精品”二字,不惜跑遍全市各大市場。去咖啡館市集以前,我和老公商量好,賣不掉就送給朋友吃,然后“如實”給她進賬,為了顯得時尚,專門寫了海報字體的水牌子:老呂小醬菜。出乎意料,那日開市集不到五分鐘就被搶光。我們把各種對小菜的贊美和買家秀轉給老媽看,她雖然嘴上說都是捧場,心里其實還是很高興。自此一有時間就研究新菜式,自此我便成了小白鼠——每天喝醬油吃辣椒吃成品,幫老呂嘗原料口味質量,委任她為我雜貨店“行政總廚”。我們目的非常簡單,讓老媽動起來,和外界接上關系,離開電視劇離開手游,讓她身體和心理健康迎來春天。
長大以后,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許下各種愿望了,因為愿望只有一個,只要家人健康平安!相信所有父母孩子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