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可
“吳江路”,慢慢地被賦予了吃貨屬性;一走近就見煙霧繚繞,點燃了肚子里的饞蟲。江路的地理位置占盡優(yōu)勢:左鄰上海電覯臺,右靠茂名北路鬧市區(qū),隔壁就是上海石庫門建筑所存不多的典型“張園”,距離核心地帶南京西路也不過一箭之遙。
就算往后倒退100年,吳江路依然身世不凡:彼時張園還是私人花園,上海灘名門望族盛宣懷、邵友濂等的公館府邸也大都在左近。
而我們這一代所熟悉的“吳江路”,則慢慢地被賦予了吃貨屬性——這里見證了“小楊生煎”從一家路邊小攤變成了全國連鎖店;也見證了王家沙每年4月排隊買青團的壯觀場面“華華川菜”“東方快車”“阿朱家常菜”“回家餃子樓”“吳青餐廳”是不少電視臺員工的食堂,還能邂逅知名主持人坐在你隔壁吃紅燒獅子頭。短短200米的“小吃街”大都是破墻開店的小館子、小攤販,因此充滿了煙火氣一一走近吳江路就見煙霧繚繞,點燃了肚子里的饞蟲。
不過這樣的大排檔也讓附近居民叫苦不迭,于是吳江路開始了和城管的經(jīng)年拉鋸戰(zhàn)——這樣也不是長久之計,終于,在1997年,借著建造地鐵二號線南京西路站的契機,靜安區(qū)政府開始了對吳江路的全面改造。
還記得最后幾天營業(yè)的時節(jié),許多吃貨跑到吳江路來,與他們吃了多年的美味合影告別。翻翻相冊,或許你也能找到當(dāng)年和“小楊生煎”明黃色門面的合影吧?
吳江路一封就是好幾年,再露真顏時,它已經(jīng)換上了嶄新的門面——復(fù)古石庫門造型的門楣,依然是短短200米一條小路,卻吸引了眾多商家駐足,從“四季坊”到“煌普匯”,小楊生煎再度回歸,并且鮮肉生煎從2塊錢一兩,一直吃到了如今的8塊錢一兩;與它做了新鄰居的,還有南翔小籠、85度C、家有好面、紅寶石、平成屋、老娘舅、牛陣、元氣壽司、我家酸菜魚……依然是親民的品牌,依然是接地氣的選擇,在商圈林立的南京西路街道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定位。
200米太短,無法容納眾多食肆,怎么辦?吳江路不往長度上拓展,卻在空間布局上進行了合理的擴張——“四季坊”“煌普匯”都有空中走廊,對面商鋪還設(shè)計了可以拾級而上的臺階,正是:一層吃不夠,更上一層樓。
如今的吳江路,完全沒有了騷擾居民的煙霧繚繞,干干凈凈的街道不僅吸引了食客,也成為新的逛街小馬路:道路兩邊吃吃喝喝,道路中間則常有鸚鵡螺集市等帶來手作小商品。前不久,兩頭又紛紛有“豐盛里”“太古匯”盛大開業(yè),小小一條吳江路,又連接起了上海最新的時尚地標(biāo)。如果你有心去太古匯全球最大的星巴克朝圣,也別忘了喝完咖啡,再來旁邊的吳江路逛一逛,那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