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省中醫(yī)院南東11腎科,江蘇 南京 210029)
水腫是由于身體內的液體在組織間隙中潴留所致,用手指指端加壓,維持壓力10 s,皮下水腫部位可以出現(xiàn)凹陷。引起水腫的原因非常多,腎性水腫是其中之一,它是指因為腎臟疾病導致的液體在組織間隙中潴留[1]。歷代醫(yī)家認為水腫發(fā)病機制主要為脾腎陽虛。如《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侯》云:“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敝嗅t(yī)認為,脾失健運,濕濁內停,濕性重濁黏滯,故腎性水腫病程長且反復發(fā)作,以致遷延纏綿。有關文獻報道,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技術的艾條灸,在水腫治療方面取得一定的療效[2]?;瘕埦氖窃趥鹘y(tǒng)灸的基礎上加以改良的一種灸法,藥艾絨通過乙醇燃燒后產(chǎn)生的強大深透的溫熱刺激作用于人體的經(jīng)絡,激發(fā)機體陽氣,調和陰陽,溫通氣血,驅邪外出,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目前有研究者報道火龍灸用于慢性虛損性疾病有較好的療效[3]。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科對住院的60例腎病脾腎陽虛型水腫患者采用火龍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我院腎科住院的腎病脾腎陽虛型水腫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6~65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9年。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
肌酐(μmol/L)165.28±11.88觀察組 30 23 7 2.16±0.61組別 例數(shù) 男 女對照組 30 21 9年齡(歲)53.17±8.70 24 h尿蛋白定量(g/24 h)2.07±0.53 53.53±7.99 168.56±12.12統(tǒng)計值 χ2值=0.341 t值=-0.170 t值=-1.059 t值=-0.627 P值 >0.05 >0.05 >0.05 >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42例(按臨床表現(xiàn)分型,慢性腎小球腎炎30例、腎病綜合征12例)、慢性腎衰竭15例 [按國際慢性腎臟病(CKD)分期,CKD 3期10例、CKD 4期5例]、狼瘡性腎炎3例。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水腫西醫(yī)診斷標準[3],下肢水腫程度積分≥1分;(2)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診斷療效標準》脾腎陽虛水腫中醫(yī)診斷標準,中醫(yī)癥候量化分級中級以上。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有出血傾向者、嚴重感染、惡性腫瘤者;精神神志異常者;感覺障礙者;對艾絨、酒精過敏者;選穴處皮膚破潰感染者;已行血液透析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中西藥治療,具體為:(1)遵醫(yī)囑中西藥治療,觀察用藥后效果及水腫消退情況;(2)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體重、尿量,做好記錄;(3)飲食宜低鹽低脂優(yōu)質低蛋白,控制飲水量,每日液體攝入量為前1日尿量加500 mL;(4)指導患者休息與活動,保護皮膚,避免壓瘡;(5)做好患者的情志疏導,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火龍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操作均由正規(guī)培訓中醫(yī)護士執(zhí)行。具體方法:(1)患者評估:評估患者體質及對熱的耐受程度;做好解釋工作。(2)操作步驟:調節(jié)室溫至26℃,關閉門窗;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腰背部,大毛巾鋪于腰背部及下肢,其余部位毛巾包裹,圍成防火墻;腰背部再縱向鋪一層濕火龍巾,將艾絨均勻鋪在濕火龍巾上,厚度約1 cm,部位為督脈大椎至腰陽關穴、兩側膀胱30~60 s經(jīng)風門至氣海穴;用注射器抽吸95%酒精以“之”字形均勻噴灑在艾絨上面;點燃艾絨后,背部火焰似一條“長龍”,待火燃燒30~60 s后詢問病人感到背部有熱感時,用濕毛巾撲滅火焰,并沿督脈及膀胱經(jīng)點穴,(大椎、肺俞、至陽、脾俞、腎俞、腰陽關)按壓15~30 s,熱退后再灑酒精、點火、捂火,如此反復3~5次,取下毛巾擦干皮膚,以看到施灸部位皮膚明顯潮紅為度,配合飲用溫開水200 mL。雙側脾俞至大腸俞貼敷溫陽健脾膏,8 h后取下貼敷[4]。以上治療隔天1次,5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進行評價。(3)注意事項:施灸時關注患者感受,防止燙傷;治療后4 h內禁止淋浴,避免汗出當風。
1.6 療效評價 (1)水腫程度積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將其癥狀程度分為全身無可凹性水腫、晨起眼瞼水腫或午后足腫,腫勢隱約、眼瞼及雙下肢中度水腫、雙下肢重度水腫、全身水腫或伴有胸腹水,由輕到重分別記0、1、2、3、4分。體重于每日晨起空腹測量,尿量測量為前1天7點排空尿液后開始計算至次日7點晨起第1次排尿。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宣教患者并予記錄。(2)中醫(yī)臨床療效評價,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緩解為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顯效為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75%;有效為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有好轉,療效指數(shù)≥30%;無效為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不足30%。采用尼莫地平評分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VAS分值-治療后VAS分值) /治療前VAS分值×100%。
表2 2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分)
表2 2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分)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水腫程度 體重 夜尿次數(shù) 尿量 中醫(yī)癥候總積分對照組 30 治療前 6.10±1.185 71.52±12.86 6.03 ±1.450 1325.9±168.25 23.53±3.014觀察組 30 6.13±1.074 70.72±11.65 6.07±1.337 1298.77±125.87 23.27±3.129 Z值 -0.023 -0.886 -0,149 -0.411 -0.434 P值 0.982 0.375 0.882 0.681 0.665對照組 30 1療程后 3.20±1.215 70.98±16.98 4.170±0.986 1521.13±102.52 13.47±2.080觀察組 30 4.20±0.761 69.27±14.25 4.20±0.925 1505.84±136.55 16.67±1.709 Z值 -3.312 -1.297 -0.493 -4.770 -5.167 P值 0.05 0.195 0.622 <0.05 <0.05對照組 30 2療程后 1.67±0.959 69.47±19.73 3.30±0.596 1784.±152.54 8.13±1.570觀察組 30 13.83±0.79 67.90±15.62 4.17±0.747 1846.65±165.54 15.60±1.940 Z值 -5.957 -5.189 -4.223 -6.206 -6.67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樣本的數(shù)據(jù)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樣本的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兩樣本的數(shù)據(jù)比較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其配對樣本的比較使用Wilcoxon配對符號秩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檢驗。所有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見表2。
2.2 治療2個療程后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組療效比較 [例(%)]
中醫(yī)學認為“水腫”病機主要為脾腎陽虛為本,瘀血、濕濁、濁毒為標,病位主要在脾腎。腎主水,腎陽虧虛,陽不化氣,氣化失常,陽虛不能蒸騰水液,開闔不利,水濕犯溢而導致頭面及周身水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復起。如《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內也,上下溢于肌膚,故為跗腫”。脾陽不足,運化無力,氣血化生不足,升清失司,清濁逆亂,則出現(xiàn)納呆、面色萎黃或 白、大便溏薄、水腫、蛋白尿、神疲乏力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毖鼮槟I之府,失于溫煦,則出現(xiàn)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酸重。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氣化有賴于腎氣的蒸騰,膀胱氣化失司,則出現(xiàn)少尿、夜尿頻數(shù)。因此治療腎病脾腎陽虛型水腫,最主要在于調理肺脾腎三臟,而其關鍵又在脾腎先后天之本[6]?;瘕埦膶俣骄姆ǚ懂牐錈崃B透持久,具有調和陰陽、溫通經(jīng)脈、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溫陽益氣、健脾祛濕、既有溫通的作用,又有滋補的作用[7]。 督脈和六陽經(jīng)交匯于大椎穴,能夠調節(jié)機體陽氣氣血?!堆C論》[8]:“膀胱稱為太陽經(jīng),為水中之陽,達于外以為衛(wèi)氣,乃陽之最大者也?!痹诙矫}和膀胱經(jīng)上行火龍灸對振奮體內陽氣起到疊加效應,背俞穴乃五臟六腑之精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具有扶正固本、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臟腑的功能。本研究中火龍灸風門、肺俞以益氣宣肺,灸脾俞、腎俞兩穴具有補腎健脾、調節(jié)氣機,使水濕得化的功效;命門灸之培元固本,溫經(jīng)散寒;氣海俞穴、三焦俞穴合用具有強腎補氣、利尿消腫之功效。除此之外膀胱經(jīng)是人體最大的一個排毒通道,艾灸產(chǎn)生的溫熱效應促使體內濕瘀之毒排除體外,同時輔以中藥溫陽健脾膏穴位貼敷,此配方以方中制附子、肉桂為溫補脾腎;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甘草調和諸藥,利用火龍灸、穴位按壓、穴位貼敷3種協(xié)同作用促進中藥成分通過皮膚快速進入體內,刺激特定穴位,循經(jīng)直達脾腎二臟,達到溫補腎陽,利濕消腫、升清降濁、調節(jié)免疫等作用,從而達到標本兼顧的作用。本研究中采用火龍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的方法對腎病脾腎陽虛型水腫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1個療程后,2組在尿量方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個療程后2組在水腫、夜尿次數(shù)、尿量、體重等方面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60%,2組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說明火龍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對腎病脾腎陽虛水腫患者有較好療效。
本研究采用火龍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腎病脾腎陽虛型患者水腫效果明顯,同時能夠緩解陽虛諸癥,患者感覺舒適、操作簡便、易于接受,由于此研究收集病例數(shù)偏少,觀察時間較短,需要進一步增加病例數(shù)量進行療效評估,同時加強對患者遠期效果的觀察與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