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樂知
不管是在涼意徐徐的清早,還是熱浪來襲的中午,亦或是休閑納涼的夜晚,您或許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些老年人會去撿拾扔在小區(qū)里垃圾桶周圍的廢舊物品。這些“拾破爛”的老年人,并不是真正的拾荒者,他們大多數(shù)都有退休金,有固定住所,不缺吃少穿。撿拾廢品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愛好,他們將別人丟棄的桌椅、電器搬回家,會感到充實快樂。有的老人家里甚至已經(jīng)堆不下了,就把撿來的東西存放在樓道里,常常惹來鄰居的不滿和投訴,甚至帶來安全隱患。近日,銀川市某小區(qū)就發(fā)生了一起火災,住在二樓的獨居老人家里起火。老人家中囤積了大量廢舊紙板、棉花、電線等物品,導致火災發(fā)生后明火無法控制,造成整個單元住戶的窗戶和屋內(nèi)家電等不同程度受損。
囤積物品是一種常見的生活行為,有的人覺得家中老舊的物件雖然現(xiàn)在不能再使用了,但是以后可能用得上,便存放起來;有的人覺得老物件有著老感情,不舍得扔掉,就保存起來;還有的人,看到別人丟棄的物品還能用,覺得可惜,便撿回家中囤積起來。不過,這一看似普遍的現(xiàn)象,一旦超過了限度,就會使囤積變成一種癖好,甚至變成一種強迫行為。讓各種物件、廢品將自己的居住空間填滿,能給一部分老年人帶來一種被蠶繭包裹般的愜意和安全感。一部分空巢老人因為孤獨和寂寞,通過撿拾廢品的過程釋放自己的情感,充實自己的生活,用囤積廢品來獲得相對的安全感,將自己的情感依附于撿拾的廢品上。
的確,現(xiàn)在不少老年人面對的都是“出門一把鎖,回家一盞燈”的現(xiàn)狀。子女長期不在身邊,加上退休后突然失去生活重心,很容易讓老年人不知所措。有的老年人便用收集和囤積廢品來填補生活空虛。但這種過度的囤積行為會帶來生活和人際關(guān)系上的諸多問題,如廢品放置不當,容易引起居住地的衛(wèi)生問題,可能造成子女的不理解、鄰里關(guān)系緊張,使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受損。
有的家屬對囤積廢品的老年人采取責備的態(tài)度,或者強行丟棄他們囤積的“寶貝”,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老年人會感覺到自己的親人不僅不理解自己,甚至還跟自己作對,原本就脆弱的情感紐帶就會越發(fā)岌岌可危。
喜歡囤積廢品的老年人,往往缺乏人際溝通和情感交流,只好將精神世界寄托在囤積的物品上。只有讓他們體會到被關(guān)心與被愛,才有利于促進他們囤積行為的改變。因此,這時就需要家人、朋友給予老年人愛心與耐心,去傾聽、去交流,讓老年人從寂寥的內(nèi)心世界里走出來,用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首先,要讓老年人覺得他是被理解和接納的。家屬可以幫助老年人對廢品進行清洗、消毒、收納。
其次,家屬循序漸進地勸導老年人主動處理垃圾,以防火災和健康隱患。
第三,讓老年人參與社區(qū)文化體育活動,為他們建立起新的社交圈,有效地轉(zhuǎn)移其注意力,豐富日常生活,就能減少和消除他們的囤積行為。
對老年人囤積廢品背后的“心荒”,需要子女更多地去理解老人,打開老人的心房,清掃內(nèi)心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