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里有很多表達時間的詞和短語,如“早晨、中午、晚上、去年、今年春天、后天上午”等,為了更精確地表達時間,人們把時間具象化為時軸或鐘表,從而產生了“十點一刻、九點五十分”等計時短語。在人類表時系統(tǒng)中,除了時間本身可以作為某事件發(fā)生的參照外,其他的事件也可以作為某事件發(fā)生的參照,于是出現(xiàn)了“當……時/時候”類短語,例如:
(1)當我吃飯的時候,他在看書。
(2)當冬天到來時,春天已經不遠了。
由于出現(xiàn)在“當……時/時候”中的成分多種多樣,為稱說方便我們把它們記為X,整個結構記為“當X時”。
對于“當X時”這樣一個結構,人們或許每天都在使用,但從不會去探究其中的X到底有哪些類型,該結構有什么價值。其實,從語言學角度來看,“當X時”容量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也正因為如此,人們表達時間時才能夠得心應手,擺脫鐘表的束縛。試想,如果人類世界的時間表達非得借助鐘表,非得使用機械的“X點X分X秒”,那該有多么無趣,多么不便。那么,“當X時”中的X究竟由哪些成分構成呢?縱觀古今,“當X時”仿佛一個不斷增大的口袋,所容納的X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本文首先將概覽古代漢語中“當X時”結構的特征,然后考察該結構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發(fā)展,最后談一談對這樣一個很常見的表時結構進行語言學研究的意義。
一.古代漢語中的“當X時”
1.X為代詞
“當”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當,田相值也。從田,尚聲。”段玉裁注:“值者,持也,田與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當?!币簿褪钦f,上古時期,“當”的本義是“田與田相對”的意思,后來引申為“相當”,由于“相當、相對”一般涉及兩個事物,所以又引申出“值、遇、恰逢”的意思,并且開始虛化為介詞,介引時間?!爱敗焙汀皶r”共現(xiàn)組成“當X時”結構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八年》:
(3)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殺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臧宣叔怒曰:“當其時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許請去之?!保ù呵铩蹲髠鳌ば四辍罚?/p>
上例中的“當其時”中的“其”是代詞,代指公孫歸父的父親襄仲“殺嫡立庶”的事情,“當其時”就是“在那個時候”,指代過去的某個時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X時”中的代詞還有“是、此”,例如:
(4)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春秋《墨子》)
(5)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春秋《墨子》)
“是”本義指時間,但在“當是時”中已經演化為一個代詞,意為“在這個時候”?!按恕北緛碇柑幩?,后來演變?yōu)榇~,跟“彼”相對,意為“這個”。
隨著古漢語代詞的發(fā)展,“當X時”中的代詞也有所增加。例如:
(6)當斯之時,豈無尊卿賢輔,或以事迫心違,或以道壅謀屈,何嘗不愿聞善於輿隸,藥石于阿氏哉。(六朝《全劉宋文》)
(7)當爾之時,有何言語?(隋唐五代《敦煌變文》)
(8)當恁麼時,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宋《五燈會元》)
(9)當彼之時,天地醇龐之氣,人心未漓。(明《夏商野史》)
(10)每當這時錢宗伯又總有些不快地說:“這是我的高才弟子,也是良記妻室。”(民國《古今情?!罚?/p>
從戰(zhàn)國到民國時期,“當X時”中的代詞有“此、是、其、斯、爾、彼、恁、恁么、那、這”等,但常用的僅限于“此、是、其”這三個。
2.X為名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X時”之間出現(xiàn)了帝王名號,借帝王名號來表時間是古代常見的時間表述方式,例如:
(11)府之童妾未既齓而遭之,既笄而孕,當宣王時而生。不夫而育,故懼而棄之。(《國語·鄭語》)
“當+帝王名號+時”結構在西漢《史記》中有20處之多。后來,除了帝王名號,一些著名的人物名也可以進入該結構,例如:
(12)當孔子時,禮壞樂崩。(唐《禮記正義》)
時間名詞的時間性很強,本來不必借助“當X時”也能表達時間,但是由于“類推”認知機制的作用,宋朝以后,少量時間名詞也可以進入該結構,例如:
(13)契丹阿保機,當唐末五代時最盛。開平中,屢遣使聘梁,梁亦遣人報聘。(宋《歸田錄》)
綜上所述,“當X時”中的名詞性成分經歷了“帝王名號—著名人物—時間名詞”這樣的擴展過程,這一過程符合人們的類推機制。
3.X為謂詞性成分
戰(zhàn)國時期,“當X時”中開始出現(xiàn)單音節(jié)謂詞性成分,例如:
(14)食苗道左者?!闭押钪^使者:“毋敢泄吾所問于女?!蹦讼铝钤唬骸爱斆鐣r,禁牛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為事,牛馬甚多入人田中。(戰(zhàn)國《韓非子》)
例(14)“當苗時”中的“苗”用為動詞,指“禾苗生長”。
西漢時期,“當X時”之間出現(xiàn)了典型的主謂短語,但是這一時期的主謂結構X很簡單,音節(jié)有限。
(15)齊人有盜金者,當市繁之時,至掇而走。勒問其故,曰:“而盜金于市中何也?”對曰:“吾不見人,徒見金耳?!保ㄎ鳚h《淮南子》)
東漢以降,“當X時”中的X的音節(jié)結構增多,例如:
(16)當漢祖斬大蛇之時,誰使斬者?豈有天道先至,而乃敢斬之哉?。|漢《論衡》)
(17)侍中高德政舊與讓之不協(xié),密奏言:“當陛下受禪之時,讓之眷戀魏朝,嗚咽流涕,比為內官,情非所愿?!保ㄎ簳x六朝《北史》)
(18)當魏文侯禮下賢者時,有段干木為文侯師。文侯厚禮之,每過其閭,未嘗不式。(唐《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19)當金人劫請車駕及皇后之時,諒其本心必不忘趙氏。(北宋《靖康紀聞》)
以上諸例“當X時”中的“X”主謂賓齊全,但只含有一個動詞核心。
明代以降,“當X時”可以容納兩個動詞核心,例如:
(20)適當楚勘初停,郭江夏甫去國之時,言路憸人,借以媚首揆,遂疑江夏為之。(明《萬歷野獲編》)
(21)諸軍至平壤,正當論功請獎,志得意滿之時,總兵聶士成先歸,回直募勇,不任覆軍之咎。(清《異辭錄》)
(22)當毓聞京師失陷之變,折回晉境時,拳匪仍肆擾各屬不已,劫掠之事,視為慣例。(民國《十葉野聞》)
綜觀“當X時”中謂詞性成分從先秦到民國的歷時發(fā)展,可以發(fā)現(xiàn)X經歷了由單音節(jié)到多音節(jié),由單核心到雙核心的過程,其結構逐漸復雜,語義逐漸豐滿,對參照事件的描述也更加具體,使得“當X時”在提供時間背景的同時有了一定的陳述作用。
二.現(xiàn)代漢語中的“當X時”
與古代漢語中的“當X時”相比,現(xiàn)代漢語中“當X時”的包容力越來越強,除了能容納代詞、時間名詞外,其容納的謂詞性成分越來越復雜,含義越來越豐富。我們單就“當X時”中的謂詞性成分做一番探討。
1.X為動詞
(23)當禱祝時,一手抓雞頸向草料推送三次,一手將涼水向之傾灑,若雞戰(zhàn),則謂灶神受馬。(《中國文化史》)
2.X為形容詞
(24)正當危急的時候,幸虧曹洪趕上。(《中華上下五千年》)
3.X為主謂結構
“介X時”容納主謂結構的情況很常見,這是因為主謂結構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事件,而用事件來定位時間非常方便,所以人們在日常交際中經常使用“當+主謂結構+時”的結構,例如:
(25)當火花隙裝置的電火花閃過的時候,和線圈相接的檢流計指針就發(fā)生偏轉。(《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4.X為多核心謂詞性成分
上面所列舉例子中的X只含有一個謂詞(動詞、形容詞)核心,而“當X時”強大的包容性體現(xiàn)在X能夠容納多核心謂詞性成分上。當X中有多個謂詞核心時,這些核心之間往往具有某種語義關系。
a.連貫關系:
(26)當玉生拉起繩子,谷子溜滿了口袋,寶全老漢把套在底上的口袋口卸下來的時候,大家都喊“成功了,成功了”。(趙樹理《三里灣》)
上例X中的“玉生拉起繩子,谷子溜滿了口袋,寶全老漢把套在底上的口袋口卸下來”是連貫發(fā)生的三個事件。
b.轉折關系:
(27)當競買人叫價或者應價雖為最高價,但未達到底價時,拍賣人不得予以拍定。(《1994年報刊精選》)
上例X中的關聯(lián)詞“雖……但”表明X為轉折關系復句。
c.遞進關系:
(28)自己雖已明知道某種重大的事情必將來臨,并也做好了充分準備,但當事情真的到來,特別是突然來臨時,總免不了產生巨大的激動。(馮德英《苦菜花》)
上例X中的“特別是”表明前后兩句之間是遞進關系。
d.因果關系:
(29)當腦電圖顯示某人正處于REM睡眠,因此可能在做夢時,將其喚醒,則他們將在下一晚設法補償,即其REM睡眠量將增加。(翻譯作品《人腦之迷》)
上例X中的“因此”標明了因果關系。
用語義復雜的“當X時”表達時間體現(xiàn)出漢語結構趨簡和語義兼容的特性,因為多核心的“當X時”一專多能,既表達了復雜的事件,同時又能起到時間背景的作用,在表述時顯得非常簡潔。
5.X為特殊句式
“介X時”還可以容納一些特殊句式,分別舉例說明如下:
a.把字句:
(30)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時,我直埋怨他瞎鬧。(《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b.被字句:
(31)當獵物被擊昏或擊斃時,游隼快速輕盈地跟著獵物下降,在半空中把獵物抓走。(《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c.存現(xiàn)句:
(32)當電視上出現(xiàn)了這一奇妙的圖案時,還響起了親切動人的歌曲。(《1994年報刊精選》)
d.連動句:
(33)當幼童拿著杯子歪歪倒倒地走過來的時候,我生怕他會把杯里的東西灑潑出來。(《讀者(合訂本)》)
e.兼語句:
(34)當你蹲在榻上注視你母親動手毀壞的時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親這種人,何等殺風景而野蠻”罷?。ā蹲x者(合訂本)》)
從以上的舉例可以看出,“介X時”包容力非常強大,幾乎所有的特殊句式都可以出現(xiàn)在X中。
三.一點思考
以固定的語言形式容納無限多的語義內容,正是人類語言生成性和經濟性的體現(xiàn)。心理學研究表明,“語塊”是人類語言理解的重要單位,“當X時”便是一個表達時間概念的語塊,無論X多么復雜,人們在理解時都可立即將“當X時”視為一個時間背景,從而把關注重心放在“當X時”后面的句子上,降低語言識別和理解的難度。
“當X時”結構是隨著人們表達時間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們在交流時常常需要給某事件進行時間定位,但有時又不需要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因此就臨時借用身邊同時發(fā)生的另外事件作為時間參照。而且,為了說明某個事件只是時間參照,還發(fā)明了特定的“口袋”來凸顯它的時間語義,這個口袋的容納能力由古至今越來越強大,容納的貨物越來越豐富。事實上,本文只是管中窺豹,對“當X時”的分類也比較粗淺,如果要了解其全貌,還需要曠日持久的研究??赡苡腥藭?,“當X時”是幼兒園小孩都會使用的句子,為什么要對這一尋常結構進行大費周章的研究呢?我們認為,對“當X時”的研究至少可以應用到以下三個領域:
一是中文信息處理。計算機對人類語言的理解建立在語言形式基礎上,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標記,比如通過“著、了、過”來理解句子的時體(aspect)特征;通過方位詞“上、下、左、右、前、后”來理解句子的空間含義;通過“因為、所以、即使、但是”等關聯(lián)詞來理解句子的邏輯關系。“當X時”就是一個有形式標記的語義模塊,弄清“當X時”的形式語義特征,可以有助于計算機對中文文本時間信息的提取和理解?!爱擷時”中的“當”和“時”這兩個標記在語篇中間隔一定的詞距共現(xiàn)且二者之間沒有標點符號隔開,計算機就可以初步認定語串“當X時”表達的是時間義,為后續(xù)句子提供時間背景。
二是對外漢語教學。外國人沒有漢語語感,學習漢語最開始只能通過語法規(guī)則,不能像中國兒童那樣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自然習得,因此漢語學者對語法規(guī)則的提煉十分重要,就“當X時”來說,其結構特點如何,什么成分可以進入其中,什么成分不能進入,為什么有時候會省略“當”,有時候會省略“時”,都是外國人會感到疑惑的問題,這需要漢語學者對該結構有清晰的認識,能夠給出一定的規(guī)則。另外,對于母語是英語的外國人,可以將“當X時”與英語when/while引導的時間從句進行比較,找出二者的異同,從而更好的指導外國人學習漢語。
三是語言類型學研究。語言類型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特征并進行分類的學科,其方法是比較某些語言,找出其相同和相異之處。學者們希望通過語言類型研究,能發(fā)現(xiàn)語言演變的趨勢,揭示人類語言的共性特征,進而探索人類共有的思維方式,揭示語言與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的關系?!皶r間”是存在于全人類頭腦中的共同觀念,而“當X時”是漢語里表達時間的重要格式,對其進行細致研究可以為接下來的語言類型比較打下基礎,從而揭示漢民族與其他民族時間觀念的共性及差異。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時間義和條件義之間有隱喻關系。就“當X時”來說,該結構除了表示時間外,有時也能表時條件,比如某科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當外頻提高時,PCI總線的頻率相應提高?!痹摼渲械摹爱斖忸l提高時”就是一個典型的條件,其中的“時”可以替換為表條件的助詞“的話”。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漢語所特有,Heine & Kuteva(2002:293)在考察了歐洲、非洲多種語言后指出“時間>條件(TEMPORAL>CONDITIONAL)”是人類語言語法化的普遍路徑。
最后補充說明一點,“當X時”雖然豐富多彩,但只存活于漢語書面語中。除非特定場合,我們日??谡Z交際中基本上不使用“當X時”,而直接使用“X時”,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說“我們吃飯時你過來”“你睡覺時蓋好被子”,但如果我們說“當我們吃飯時你過來”“當你睡覺時蓋好被子”,則顯得怪怪的,讓人覺得不舒服。北京語言大學建有一個漢語口語語料庫,里面收集了很多“X時”語例,但無一例“當X時”,這說明語體因素對語言也有制約作用,換句通俗的話說,我們說話、寫文章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參考文獻
[1]王耿. 論核心連貫型“當X時”的形式、功能及語值[J]. 江漢學術,2013,(5).
[2]Bernd Heine & Tania Kuteva.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作者介紹:王耿,青年學者,文學博士,現(xiàn)執(zhí)教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