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端木瓊 李占方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白車身彎扭剛度包括扭轉剛度和彎曲剛度,分別是指白車身在受到扭轉、彎曲載荷時,車身抵抗扭轉、彎曲變形的能力。白車身彎扭剛度是汽車的基礎性能,其好壞直接影響汽車的安全性、可靠性、NVH性能、經(jīng)濟性、舒適性以及操控性等[1-2]。如果白車身彎扭剛度不足,汽車在過坑洼路面時,風窗洞口變形大會導致天窗漏雨、進風以及噪聲傳遞等[3-4]。白車身剛度測試的方法有多種,同一款汽車采用不同方法得出來的結果差異很大。文章介紹了多種測試方案,通過分析各個方案的優(yōu)缺點,確定出一套較好的測試方法,并在該方法的基礎之上,總結出各個車型的剛度評價標準。
對白車身后懸沿x,y,z向的移動自由度進行約束,在前懸處施加一對相反的力(F/N),測量車身前后懸處z向的變形量。通過測點z向的變形量和測點y向之間的距離,間接計算出前后懸的相對扭轉角,然后通過加載力矩和前后懸的相對扭轉角計算出白車身扭轉剛度值,扭轉角計算示意圖,如圖1所示,白車身扭轉剛度加載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1 第x對測點的扭轉角計算示意圖
圖2 白車身扭轉剛度加載示意圖
前、后懸處扭轉角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θf,θr——前、后懸處扭轉角,(°);
Lf,Rf——前懸左、右側z向的變形量,mm;
Lr,Rr——后懸左、右側z向的變形量,mm;
Df,Dr——前、后懸左右2個測點的y向距離,mm。
前后懸的相對扭轉角(θ/(°))的計算公式為:
根據(jù)加載力矩和前后懸相對扭轉角的關系,得出線性回歸方程。
式中:T——加載力矩,N·m;
c——常數(shù),c=1;
Kt——扭轉剛度值,N·m/(°)。
對白車身后懸沿x,y,z向的移動自由度進行約束,前懸處約束沿y,z向的移動自由度,在座椅橫梁處施加一定的彎曲載荷。通過測點z向的變形量和測點距離前軸的距離,計算出測點的誤差補償量,車身的變形量減去誤差補償量得出車身的撓度,然后通過加載力和車身的撓度計算出白車身彎曲剛度值。距離前軸為b的測點的彎曲計算示意圖,如圖3所示。白車身彎曲剛度加載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3 距離前軸為b的測點的彎曲計算示意圖
圖4 白車身彎曲剛度加載示意圖
前懸z向變形量的平均值(S/mm)為:
用相同的方法計算出后懸和門檻梁上的測點平均值。
距離前軸為b的測點z向的誤差補償量(Δ/mm)為:
式中:a——前后懸之間的x向距離,mm;
b——測點距前軸的x向距離,mm;
Rr1——后懸z向變形量的平均值,mm。
距離前軸為b的測點補償后的變形量(M1/mm)為:
式中:M——距離前軸為b的測點z向的變形量,mm。
計算出所有測點補償后的變形量,選取補償后變形量最大的點,利用該點的z向變形量和加載力的關系,得出線性回歸方程。
式中:Kb——彎曲剛度值,N/mm。
1)方案1。后懸約束沿x,y,z向的移動自由度,前懸通過球角連接到2個立柱上,立柱剛性固定到T型臺架上[5],如圖5所示。對T型臺架施加2 000 N·m的載荷,測量車身前后懸的相對扭轉角。
圖5 方案1扭轉工況示意圖
2)方案2。后懸約束沿x,y,z向的移動自由度,前懸通過球角連接到2個立柱上,立柱通過球角連接到T型臺架上,如圖6所示。對T型臺架施加2 000 N·m的載荷,測量車身前后懸的相對扭轉角。
圖6 方案2扭轉工況示意圖
對3臺剛度不同的車型,用以上2種扭轉試驗方案分別進行剛度測試,得到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3臺車在2種扭轉試驗方案中產(chǎn)生的橫向位移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表1 白車身扭轉試驗方案扭轉剛度值的對比
表2 白車身扭轉試驗方案橫向位移的對比
由表1可知,對于剛度值大的車身,2種測試方案結果差異不明顯,隨著車身剛度值的減小,2種試驗方案的差異越來越明顯。
由表2可知,對于剛度值大的車身,2種測試方案橫向位移差10%,隨著車身剛度值的減小,2種試驗方案的差異更加明顯。由于摩擦力和車身自重的原因,汽車的橫向位移不可避免。
綜上可知,方案2在扭轉剛度測試過程中,產(chǎn)生的橫向位移更小,更加接近汽車的真實情況,隨著車身剛度的變小,差異越來越明顯。
1)方案1。后懸約束沿x,y,z向的移動自由度,前懸約束沿y,z向的移動自由度,在前后排座椅位置加載6 000 N的載荷,測量車身的撓度。
2)方案2。左后懸約束沿x,y,z向的移動自由度,右后懸約束沿x,z向的移動自由度,左前懸約束沿y,z向的移動自由度,右前懸約束沿z向的移動自由度,在前后排座椅位置加載6 000 N的載荷,測量車身的撓度。
對3臺剛度不同的車型,用以上2種彎曲剛度試驗方案分別進行剛度測試,得到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
表3 白車身彎曲試驗方案結果的對比
由表3可知,2種彎曲測試方案結果差異不明顯。
利用上述測試方案,對幾十款A級車進行白車身剛度試驗,得出剛度分布規(guī)律,總結出A級車型的剛度范圍,如圖7所示。
圖7 A級車白車身剛度范圍
由圖7a可知,A級車扭轉剛度的范圍在10 000~30 000 N·m/(°),其中扭轉剛度較低的占20%,在10 000~14 500 N·m/(°);扭轉剛度較高的占20%,在22 000~30 000 N·m/(°);扭轉剛度中間的占60%,在14 500~22 000 N·m/(°)。
由圖7b可知,A級車彎曲剛度的范圍在11 000~33 000 N/mm,其中彎曲剛度較低的占20%,在11 000~14 000 N/mm;彎曲剛度較高的占20%,在25 000~30 000 N/mm;彎曲剛度中間的占 60%,在 14 000~25 000 N/mm。
綜合上述內(nèi)容可以得出,對于A級車,扭轉剛度低于14 500 N·m/(°)的車型,認為扭轉剛度值較弱;扭轉剛度值處于14 500~22 000 N·m/(°)的車型,認為扭轉剛度值一般;扭轉剛度高于22 000 N·m/(°)的車型,認為扭轉剛度較強。對于彎曲剛度低于14 000 N/mm的車型,認為彎曲剛度較弱;對于彎曲剛度處于14 000~25 000 N/mm的車型,認為彎曲剛度一般;彎曲剛度大于25 000 N/mm的車型,認為剛度較強。
通過2種白車身扭轉剛度測試方案的對比,得出一種更加接近真實工況的試驗方案,該方案改善了試驗過程中的側向位移;利用該方案,對幾十款A級車進行彎扭剛度試驗,得出A級車的彎扭剛度評價標準,為企業(yè)研發(fā)新車型提供參考依據(jù),避免了后期車型剛度不足導致的各種問題。
文章只是針對A級車的彎扭剛度給出了評價標準,還不夠細化。未來將對SUV中的A00,A0,A,B,C,D級車等,對轎車中的 A00,A0,A,B,C,D級車等進行評價標準的研究,以及研究推出車身彎扭剛度測試的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