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 暉
“充耳不聞”這個成語,字面意思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專心致志以至于什么聲音都聽不見,或者形容故意不聽,拒絕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充耳”竟然是古時候耳塞的稱謂。
《詩經(jīng)·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毖劊▂òu),服飾華美的樣子?!睹珎鳌方忉屨f:“褎,盛服也;充耳,盛飾也。大夫褎然有尊盛之服而不能稱也。”這句詩是諷刺叔伯雖然衣衫和耳飾華美,但是德行卻不能與之相稱,正如鄭玄所說:“如見塞耳,無聞知也。人之耳聾,恒多笑而已?!边@已經(jīng)是引申義了。
荀子在《禮論》篇中描述人死后的禮儀,其中寫道:“充耳而設瑱,飯以生稻,唅以槁骨,反生術(shù)矣?!惫艜r,人死后要在口中填滿一些東西,這叫“飯唅”,根據(jù)地位的高低而不同。荀子描述的顯然是士階層以上的貴族階級:用瑱塞到耳朵里,口中含有生稻和槁骨,槁(gǎo)骨就是貝類。所謂“反生術(shù)矣”,是指這樣的裝飾是模仿他生前的裝飾而來,可見這位貴族生前也是“充耳而設瑱”。
“充耳”本來是天子和貴族的玉耳塞,一則起裝飾作用,二則在必要的時候塞耳避聽,但這些位于等級制頂端的人物往往“褎如充耳”,徒然有服飾之盛,德行卻不相配,因此在《旄丘》一詩中,“充耳”就用來諷刺這些大人物塞住耳朵裝耳聾。后人早已不懂得“充耳”本來就叫“塞耳”,是塞住耳朵的玉耳塞,于是自作聰明地又給加上了“不聞”二字,變成了今天常常使用的“充耳不聞”這一成語,殊不知卻是畫蛇添足之舉。古人用詞、達意之簡潔,殆非后人所想象,此為一極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