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德國被稱為“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度?!睔v史上出現(xiàn)過像歌德、海涅這樣的大詩人。如今,德國人對詩歌的熱情絲毫不減,全國各地出現(xiàn)許許多多的詩歌擂臺。草根詩人們聚在一起斗詩、論詩,讓詩歌不再躲在文學殿堂上高不可攀。
“賽詩大會”有上千年歷史
“在德國,詩歌競賽的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德國洪堡大學文學史學者揚克多夫向《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介紹,最著名的當屬13世紀時瓦特堡的“賽詩大會”。位于德國圖林根州森林中的瓦特堡建于1067年,許多德國名人曾在此居住。
圖林根侯爵赫爾曼一世在此居住期間,瓦特堡迎來了繁榮時期。這位對藝術和文化著迷的侯爵將瓦特堡變成了藝術家聚集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場所,并發(fā)明了“賽詩大會”。賽詩時,詩人們分成對立兩派,比賽誦讀自己創(chuàng)作的宮廷抒情詩或騎士抒情詩。詩的內容不少是表達對高不可攀的已婚城堡女主人的愛慕?!百愒姶髸碑敃r也讓埃申巴赫和福格威德等詩人成了名。
不過,德國當代的詩歌擂臺形式卻源自美國。1984年,詩歌擂臺首次出現(xiàn)在美國芝加哥的夜店里。起初,詩人們是想要推廣詩的美,讓詩走入平民百姓之中。為了讓“讀詩”不那么乏味,活動中加入“競技”的元素,使其成為一個有輸贏的比賽,讓作詩、讀詩更有挑戰(zhàn)與趣味。之后,詩歌擂臺遍布美國,并開始走向世界各地。
上世紀90年代初,當詩歌擂臺被美國詩人帶到具有深厚詩歌文化的德國后,德國詩壇“如魚得水”,科隆、柏林等大城市率先啟動這一形式的詩歌比賽。如今,德國各地已經有200多個詩歌擂臺,并構成市鎮(zhèn)、州及全國為一體的詩歌擂臺網絡。
人人都可上擂臺斗詩
大城市是詩歌擂臺云集的地方,像柏林的詩歌擂臺就超過10個。每個詩歌擂臺多則每周舉辦兩三次賽詩會,少則每周至少舉辦一次。至于賽詩會的舉辦地點,幾乎沒有兩次是相同的。有時在俱樂部,有時在劇院,有時在酒吧、露天廣場,甚至還有的在游泳館舉辦。
“詩歌擂臺大多是開放式的,比賽向所有想參賽的人開放。”柏林一家詩歌擂臺的負責人貝司爾特對記者表示,如果參賽人數(shù)過多,他們會隨機在注冊表上抽選。觀眾一般要買票,票價5歐元到30歐元不等,有的也可免費入場。
每次賽詩會一般會設定一個主題,比如關于愛、環(huán)境保護、架起難民和市民的橋梁,甚至還有貿易戰(zhàn)、網絡安全等政治性很強的話題。有時候,賽詩會也會突破常規(guī),讓每個選手根據三個單詞,現(xiàn)場作詩,且必須在25分鐘內完成?;蛘呒尤胍粋€如“死者詩作”的環(huán)節(jié),讓參賽者朗讀已故的詩人的詩歌。
《環(huán)球時報》記者近日花12歐元買票,參加了在柏林一個廢棄工廠舉辦的詩歌擂臺。結果幾百人的會場擠滿了年輕人,大家還帶著啤酒、比薩和薯片等零食。晚上8時,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參加比賽的共有8名嘉賓,6個評委是從現(xiàn)場的觀眾中隨機挑選的,還有一名DJ放音樂搞活氣氛。比賽按淘汰規(guī)則——八四二賽制。即第一場初賽有八位詩人,第二場半決賽則是四位,最后一場決賽有兩位。每人表演的時間是5分鐘半。
當晚賽詩會的主題是性別不平等。記者看到,參賽的幾名詩人用口語化、生活化的詩歌語言做了演繹,其間夾雜非常多的表演元素,比如舞蹈、演唱、吶喊等,仿佛看喜劇小品。最后一輪決賽,主持人竟然宣布,讓全場的觀眾尖叫拍掌跺腳,獲得最高分貝的那個選手獲勝。由于主持人靠耳朵無法分辨出分貝高低,最后兩人并列冠軍。
全球最大的詩歌擂臺賽
對于許多草根詩人來說,每年德語區(qū)的“詩歌擂臺冠軍賽”就是他們心中的“詩歌奧斯卡”。這一詩歌擂臺冠軍賽創(chuàng)辦于1997年,每年在德國、瑞士、奧地利、盧森堡和列支敦士登等德語國家輪流舉辦,也是全球最大的詩歌擂臺賽。
去年的冠軍賽在德國漢諾威舉行。來自德語區(qū)國家的110名詩人在五天的時間里,進行了預賽、半決賽和決賽三輪比賽,最后的冠軍得主伯克哈德進行了10多場比賽。他在決賽中表演了自己關于女性和承諾主題的詩歌。有趣的是,20支隊伍還參與了大賽團體獎的角逐。結果,一對父子獲冠軍。
“大賽期間,詩人們還在街頭給民眾朗誦詩歌?!睗h諾威大學詩歌愛好者約翰娜興奮地對記者說,決賽是在漢諾威大劇院舉行,1500個座位座無虛席。詩人們在舞臺上表演時,就像大明星一樣。她希望未來也能參加冠軍賽。漢諾威所在的下薩克森州州長也直言,冠軍賽是培養(yǎng)詩人的大舞臺,也是促進旅游的好活動。
的確,許多目前活躍在德國的詩人都曾參加過詩歌擂臺賽。像年輕詩人約翰內斯·伯格和托馬斯·史彼哲,一位是饒舌詩人,另一位被稱為德國最風趣的一位詩人。過去幾年,他們曾多次獲獎,并在德國等國家進行上千場詩歌表演。兩年前,他們還作為文化使者去中國訪問表演。
通過詩歌擂臺躍升為專業(yè)詩人的安迪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一擂臺給了詩人們很多機會。獲獎后,他已經出了三本詩集,每年還在德國等地參加幾十場詩歌表演活動。像他這樣的詩人不兼職也可以生活得不錯。
德國不少城市還每年舉辦詩歌節(jié),推動詩歌創(chuàng)作。像為期一周的柏林詩歌節(jié),有來自全球的近百名當代詩人以詩會友,參加詩歌朗誦、研討會、藝術展覽等活動。
“詩歌擂臺拯救了詩歌,讓德國的詩歌熱經久不衰。尤其吸引年輕人創(chuàng)作?!蔽膶W史學者揚克多夫對記者說,詩歌常被認為是高雅藝術,詩歌擂臺則讓詩歌回到了普通人中間。詩歌擂臺甚至已經蔓延到其他領域中,德國各地現(xiàn)在也正涌現(xiàn)出小說擂臺、短片擂臺、哲學擂臺、戲劇擂臺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