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島家三畸人傳

      2018-09-06 03:25尹敏志
      書城 2018年9期

      尹敏志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流亡日本期間,郭沫若在東京文求堂書店總共出版了九部甲骨文專著,昭和八年(1933)五月發(fā)行的《卜辭通纂》是其中第四部。書出版時郭氏還被國民政府懸賞緝拿,通過文求堂老板田中慶太郎的銷售網(wǎng)絡(luò),此書才得以銷往中國。魯迅就很快從上海內(nèi)山書店買了一套插架,花費十三元二角,并錄入日記的書賬中。

      《卜辭通纂》一書大量使用日本收藏的甲骨文材料,在序言中郭氏介紹道:

      殷墟出土甲骨多流入日本,顧自故林泰輔博士著《龜甲獸骨文字》以來,未見著錄,學者亦罕有稱道。余以寄寓此邦之便,頗欲征集諸家所藏以為一書。去歲夏秋之交即從事探訪,計于江戶所見者,有東大考古學教室所藏約百片,上野博物館廿余片,東洋文庫五百余片(林博士舊藏),中村不折氏約千片,中島蠔山氏二百片,田中子祥氏四百余片,已在二千片以上。十一月初旬,攜子祥次子震二君赴京都,復(fù)見京大考古學教室所藏四五十片(半為羅叔言氏寄贈,半為濱田青陵博士于殷墟所拾得),內(nèi)藤湖南博士廿余片,故富岡君?氏七八百片,合計已在三千片左右。

      文中提到的東京大學、東洋文庫、京都大學自不必論,林泰輔、中村不折、羅振玉、內(nèi)藤湖南、濱田耕作等私人藏家也都大名鼎鼎,無需贅述,只有“中島蠔山”鮮為人知。

      蠔山真名叫中島竦,文久元年(1861)出生于東京,字翹之,號玉振道人、蠔山。他不但富藏兩百多片甲骨,自己也做文字學研究。昭和九年(1934)六月至昭和十二年(1937)十月間,他的甲骨文著作《書契淵源》在東京文求堂書店分五函出版,共十七冊線裝白紙石印本,從印刷、用紙到裝幀形式都與郭氏著作相近。中島擅長書法,故該書從題簽到正文皆是其肉筆手書,魏碑體字棱角錚錚,蒼勁老辣。

      由于《書契淵源》每函僅印三百部,后來再未重版,又多收藏于日本各公共圖書館,剩下的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水火之厄、戰(zhàn)亂蟲蠹,目前書市上全本難覓。我只在東京大學南門的琳瑯閣書店見過全帙,然而價格不菲。最近半年,我從東京都的兩位不同賣家那里購得其中第一函和第四函,雖零帙殘冊,亦堪寶貴。展讀時查閱相關(guān)資料,方知埼玉縣中島氏是明治維新以后重要的儒學世家,撫山、斗南、蠔山三父子前后相繼,與中國的關(guān)系始終綿綿不絕。

      一、玉振道人

      中島竦早年以教私塾自給,生活清貧。大正元年(1912)森鷗外曾發(fā)表一篇短篇小說,名為《羽鳥千尋》。小說的主人公是位曾受過森鷗外關(guān)照的青年人,因為貧困上不起大學,頑強地靠自學通過醫(yī)師考試,進入陸軍軍醫(yī)學校當教員,卻不幸感染肺結(jié)核身亡,逝世時年僅二十六歲。小說以羽鳥千尋寫給森鷗外長信的形式緩緩鋪開,筆調(diào)清冷。在描述自己八歲在群馬縣鄉(xiāng)間所受的啟蒙教育時,羽鳥這樣寫道:

      我在八歲時開始受漢文素讀。當時在玉村的父親有個義弟正當縣會議長,以他為中心組織了名為“晚翠吟社”的詩社。后來又成立了叫“玉振學社”的私塾,一位名為中島蠔山的埼玉縣久喜人受聘前來執(zhí)教,我記得他頭發(fā)很長,結(jié)成麻繩一樣的辮子,渾名“木食道人”。學校放學后,我總是背著書包去中島家里,到十五歲時已經(jīng)依次讀完了《孝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文章軌范》《十八史略》《唐宋八大家文》。進入中學以后,大家都頭疼不已的漢文我卻輕松通過了。

      在小說的開頭森鷗外敬告讀者主人公并非虛構(gòu),漢學老師“中島蠔山”當然也真實存在。因為中島竦沒有任何年譜或傳記存世,小說提供了其早年經(jīng)歷的重要線索—雖已是明治末年,在其他日本知識分子爭相學習西方文明,將線裝書當作廢紙賣給古書店時,中島卻選擇從埼玉縣搬到離東京更北、更偏遠的群馬縣做塾師,教學生讀越來越無用的漢文。

      中島竦在群馬縣究竟待了多久不得而知,只知道一九○二年他受京師警務(wù)學堂之邀赴北京擔任日文翻譯,時年四十一歲。二十世紀初旅居北京的日本人還不太多,除了二葉亭四迷等文人外,中島竦還與中國公使館武官青木宣純密切來往。青木雖是一介武夫,但也粗通漢學,他見中島熟讀漢籍,就慫恿后者寫一部面向日本讀者的蒙古志。這種朋友間的委托背后可能有軍方授意:當時日本軍部對于蒙古地區(qū)有濃厚興趣,苦于對其一無所知,急需全面介紹這里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的著作。

      中島痛快地答應(yīng)了青木的請求,然而寫作的過程極其艱辛。一九一六年《蒙古通志》在民友社付梓時,青木親自為之作序,介紹中島為撰寫此書“于燕山客舍里,君雪夜呵凍毫,驅(qū)溽熱以榆蔭,拮據(jù)經(jīng)營,如斯前后易數(shù)寒暑,無日不翻閱史冊,無日不討究疑義”。他稱贊正是這樣嚴謹?shù)膽B(tài)度使作者“貫穿通博,上下二千年,東西三萬里,遂能大成此不朽文字”。

      據(jù)中島竦本人自述,此書的寫作一九○七年九月發(fā)軔于北京北城樸園的無盡意軒內(nèi),一九○九年四月在南城御河橋北育材館脫稿,前后歷經(jīng)兩年春秋?!睹晒磐ㄖ尽废瓤偸雒晒鸥鞑棵Q區(qū)分、清政府統(tǒng)治沿革、盟旗制度與風土物產(chǎn)等基本情況,接下來分漠南、漠北、漠西、回部四編展開敘述。該書體例嚴謹,內(nèi)容厚重,與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箭內(nèi)亙《蒙古史研究》并駕齊驅(qū),被認為是日本蒙古學研究的先驅(qū)。所以在近代日本中國史研究的脈絡(luò)中,中島竦最早不是作為一個甲骨學者,而是以蒙古史研究者的身份“出道”的。

      因為光緒至宣統(tǒng)年間長居北京,耳濡目染,中島敏銳地注意到這時蒙古地區(qū)變化顯著。清末開拓邊疆之風驟起,“或以鞏固邊防,或以安插饑黎,或以開發(fā)利源,或以啟悟蒙民。出洋學生首倡于外,經(jīng)世論客續(xù)和于內(nèi),函牘交錯,獻策售說,一時官場視為終南捷徑,利竇已開,孰甘居后”。在那以前,從內(nèi)陸移民到蒙古的只有河北、山東兩省邊民,此后無論南人、北人皆成群結(jié)隊移居蒙古,很多地區(qū)被迅速漢化,風貌也發(fā)生劇變:“牛羊下括之地,化為禾黍離離之區(qū),氈幕帳廬之鄉(xiāng),轉(zhuǎn)見上棟下宇之家?!彼J為這一變化尚處于進行時,以至于《蒙古通志》的內(nèi)容與實際可能有所出入。

      《蒙古通志》寫到一半時,慈禧太后過世的消息傳出,中島竦投筆走出書齋,上街觀摩了太后的葬禮。他記得那天北京城里狂風暴雨,泥濘滿地,但街道上卻人潮鼎沸,猶如盛大的節(jié)日。層累的污泥被路人踩至糜爛,沒過腳踝,送葬人都預(yù)先穿上了分發(fā)的新靴,然而很快就看不出本來的顏色。狼狽的抬棺人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歪歪斜斜,不成隊列地送完了慈禧太后的最后一程。目睹這一切的中島預(yù)感清朝氣數(shù)已盡,很快就會走向滅亡。

      在中國待了十多年后,中島竦受善鄰書院之召,回到東京任書院講師。善鄰書院創(chuàng)辦于明治二十七年(1894),發(fā)起人為曾留學中國的宮島吉美,書院以融合東西文化為宗旨,主張中日兩國學生共同學習,增強相互了解。此外日本國內(nèi)還有昭和八年(1933)成立于東京的“善鄰協(xié)會”,以進出蒙古為主要目的,協(xié)會與書院雖然都名為“善鄰”,其實沒有相互關(guān)系。

      中島竦此后在書院教授漢文、蒙古語,同時鉆研甲骨文,《書契淵源》就是精思二十多年的成果。中國學界對此書最早的評論是語言學家嚴學宭于一九三五年發(fā)表于《考古社刊》的短論《讀中島竦〈書契淵源〉后》,嚴氏在閱讀了第一函后認為,中島竦的研究方法與中國學者唐蘭殊途同歸,都是“廢部首而不言,順文字自然發(fā)展之理”,但唐氏的方法似乎更為精密。令人費解的是,雖然北京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處都藏有《書契淵源》,但這部書后來基本從中國學者的視野中消失了。

      回國后的中島竦一直住在麹町紀尾井町的善鄰書院教師宿舍里,直到生命末尾因病移居老家栗橋。據(jù)增井經(jīng)夫(他是文求堂書店老板田中慶太郎女婿,東京大學畢業(yè),以研究清史成名)回憶,從昭和十三年(1938)開始他一直去上中島的《說文解字》講義課。雖然先生年近八十,但每次講課前仍然會鄭重地梳起濃密的頭發(fā),端坐小桌前,然后才開始音吐朗朗地講學。善領(lǐng)書院校舍嘉樹環(huán)繞,環(huán)境清幽,有一次講課時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清澈的叮叮聲,中島遂棄書輟講,不安地對增井說道—

      “他們這是在鍛日本刀呀!”

      二、中島撫山

      中島竦之父名中島慶太郎,字伯章,號撫山、演孔堂,文政十二年(1829)出生于江戶龜戶的商人家庭。

      在少年時代,慶太郎的漢學啟蒙老師是出井貞順,十四歲時改而從學于龜田綾瀨。綾瀨是儒學者龜田鵬齋的長子,后者屬于江戶時代的“折衷學派”大儒。該學派不恪守德川幕府推崇的程朱理學,主張調(diào)和儒道,去粗取精,在當時屬于離經(jīng)叛道的狂儒一流。慶太郎親炙綾瀨之教十二年,待先生去世,又受教于其子龜田鶯谷。

      鶯谷名長保,字申之,號學孔堂,他繼承家學,博覽洽聞,尤好鉆研儒家“性”說,著有《論孟集注異說》《學庸章句異說》等,反復(fù)修改幾十年仍不愿付梓。直到某日他忽然領(lǐng)悟道:“韓愈氏有言:‘汲古得修綆。稽古之道,宜若汲井然,維患綆之不修,不患井之不淺。”故而毅然將自己的心血全部毀棄,一歸于“述而不作”之儒家古義。至晚年又考究日本國典,試圖調(diào)和神道教與儒學,使兩者合流,創(chuàng)立“神典圣經(jīng)一致說”。

      受醉心學問的兩位老師影響,三十歲時中島慶太郎已久忘世味,他將全部家產(chǎn)轉(zhuǎn)讓給堂弟,自己搬到江戶兩國町(今天的東京市墨田區(qū))一帶,安政五年(1858)創(chuàng)立私塾“演孔堂”。中島竦描述父親當時安貧樂道,“獨攜妻子弟妹,別下帷都門,聚徒授經(jīng),日夕諷籀為樂,妻孥告饑,晏如也”。緊隨兩個哥哥中島靖(綽軒)、中島端(斗南)之后,中島竦也誕生在這個家庭,他后面還有四個弟弟翊、開藏、田人和比多吉。

      家中全是嗷嗷待哺的孩子,隨之而來的經(jīng)濟壓力可想而知。恰好慶太郎的同門—在埼玉縣開私塾的新井大年和其子新井和卿先后病故,新井的弟子們?nèi)縼淼浇瓚艮D(zhuǎn)入中島門下,所收束脩勉強可應(yīng)付家計。

      然而此時正值幕府末年,天下將亂:“當是時,幕政失馭,國論鼎沸,各藩就封,江都落莫,紀綱日弛,剽盜晝行,加以兇饑,米珠柴桂,人不樂業(yè),師友四散,各往所適?!笨紤]到江戶人員輻輳、騷擾不安,中島慶太郎決定帶著家人避居埼玉縣久喜,修繕當?shù)亍斑w善館”舊址居之,這里是龜田家?guī)状嗽?jīng)講學過的地方,館內(nèi)鵬齋執(zhí)筆的《遷善館記》碑猶在,碑文有曰:

      恭惟一鄉(xiāng)之人,入于斯館,登于斯室,聞道承教,而變頑遷善。

      明治六年(1873)天下甫安,中島撫山在久喜自家宅內(nèi)開設(shè)私塾“幸魂精舍”。據(jù)現(xiàn)存久喜市齋藤家保存的課表,幸魂精舍的課程安排是每月一號講讀《毛詩》,二號《中庸》,三號《周易》,四號《論語》,五號《古事記》和《詩文會》,六號《孟子》,七號《萬葉集》,八號《韓文》,九號《論語》,十號休息,十天過后,再從頭開始循環(huán)。

      沒想到開學沒多久,學生也沒招到幾個,私塾就被政府找上麻煩。由于一年前八月日本政府頒布《太政官布告第214號(被仰出書/學制布告書)》以及首部近代《學制》,將大學、中學、小學教育全部納入國家管控之中,東京文部省的官員據(jù)此公文認定“幸魂精舍”的教學內(nèi)容過于陳舊,不合現(xiàn)行學制的軌轍,勒令其停業(yè)整改。幸而久喜當?shù)厝诵湃沃袓u撫山,繼續(xù)將子弟送進這里就學。幸魂精舍存在了三十多年,走出畢業(yè)生一千多名,其中多有在地方議會和縣、村政府擔任公職者。

      對明治新政府的各種干涉,撫山甚為不滿,中島竦回憶父親晚年“既卑視流俗,不媚時輩,趨舍暌違,不欲與世俯仰,棲遲衡門,裹足不復(fù)入都,以故道行于閭里子弟,不為世知,雖有遺著,傳之家耳”。中島家還延續(xù)江戶時代的傳統(tǒng)習俗,不理會明治政府規(guī)定必須改過西歷新年的法令,繼續(xù)慶祝農(nóng)歷新年。一九○三年新春之際,撫山作一漢詩云:

      七十五年強項儒,謳春沿例酌屠蘇。

      斯文不墜傳家有,自許六經(jīng)坦遞夫。

      此詩鏗鏗有金聲,亦可視為斯人之自敘傳。明治四十四年(1911)六月中島撫山去世,享年八十三歲??v觀其一生,實際上是以一己之力,將龜田鵬齋、鶯谷之學傳到明治末年。

      他去世二十多年后,昭和十年(1935),撫山的兩位弟子增永、吉田寫信給中島竦,表明共同出資出版老師遺著的意愿。中島竦遂將父親的《性說疏義》手稿從篋底尋出,在開明堂東京營業(yè)所石印幾百部,于北海道札幌市發(fā)行。此書共四卷,線裝兩冊,卷一卷首云“性說凡十一條鵬齋龜田先生著 門下后進 中島慶疏義”。該書內(nèi)容是對龜田鵬齋《性說》的注解,體例是引用一章節(jié),再對之作詳細解釋,惜之印數(shù)極少。

      三、斗南先生

      中島撫山的二子中島端字儼之,生于安政五年(1858),被人尊稱為“勿堂”或“斗南先生”。勿堂六歲承襲家學,精通漢文,性格“狷介善罵,不能假人,人亦莫之能假”。中島端是家中最不耐鍵戶讀書的一位。他任俠好劍術(shù),熱衷于就政局發(fā)表議論,三十三歲時出版第一本書《近世外交史》(東京幸玉堂1891年),署名“圖南狂生”。

      明治三十五年(1902),中島端跟隨東亞同文書院第二代院長杉浦重剛來到上海。同樣出生于儒學世家的杉浦賞識中島端的才學,準備為他在同文書院安排一個教職,端卻推辭不就,選擇短衣仗劍,如俠客般在中國四處游歷。

      某日清晨,居上海的羅振玉洗漱完畢,忽然聽到外面有人急促敲門,登樓俯視,見“有客清癯如鶴,當戶立,亟倒履迎之”。兩人雖然是初次見面,但來客毫無扭捏之意,他先呈上自己的名片,上書“日本男子中島端”,接著從懷中拿出筆墨遞給羅振玉,雙方開始伏案筆談。那天中島端意氣風發(fā),“指陳東亞情勢,頃刻盡十余紙”。第二天羅振玉來到中島端寄居的豐陽館回訪,才知道他一早就已啟程離開。

      幾個月后羅收到中島端的來信,稱自己遍游吳越各地,已而又來信表示還想繼續(xù)在此再待三年,詢問能否給他介紹工作:“仆有三寸弱毫,不素餐也?!绷_笑而許諾,邀請他來自己主編的《農(nóng)學報》任日文編譯。中島在報館待了約一年,將澤村真《農(nóng)藝化學實驗法》,草野正行、中村春正《氣候教科書》等農(nóng)學書籍譯出,暇時將自己的詩文呈示羅振玉,“雄直有奇,其抱負不可一世”。在上海中島端還接觸剛開始流行的馬克思主義,并動筆將德文《資本論》的部分章節(jié)翻譯為漢文發(fā)表。

      一九○四年羅振玉轉(zhuǎn)任江蘇師范學堂監(jiān)督,中島端也跟著他來南京當教師,但幾個月后就掛職而去。此后一年他閑居上海,不事生產(chǎn),眼看橐囊漸空,遂入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工作。但繁瑣的文書雜務(wù)明顯與他的性格不合,每日社務(wù)之余“平居煢煢,形影相依,言而莫聽,唱而不和,郁屈無聊”,他痛感這樣下去“日復(fù)一日,況能奮發(fā)砥礪,有以樹立乎”。

      熬了三年多,眼看自己年近半百,中島端下決心不能再以糊口為事:“我趙人耳,今雖憊矣,氣力猶足用也,倘故將軍不棄我,庶可以自效乎?!?/p>

      沒過多久,中島端便投筆懸日本刀北上,投奔也在北京的弟弟中島竦,途中他作有古體律詩數(shù)首,其中《幽燕途上》一詩頗有慷慨悲歌之意:

      關(guān)外雪風吹白草,滿天落木燕南道。

      五更聽盡蕭蕭聲,催得征人一夕老。

      同題又一首云:

      絕望太行渺翠微,千村萬落帶煙霏。

      秋風嫋嫋秋天迴,無際平沙獨雁飛。

      抵達北京的那年年底,光緒帝、慈禧太后先后離世,宣統(tǒng)帝的父親載灃出任攝政王,清朝政局震蕩。中島端為之歡欣鼓舞,認為辦大事的時機已到,寫信建議羅振玉上書彈劾正當權(quán)的袁世凱,或者干脆“手刃之以泄敷天之憤,仆雖不武,愿袖短劍以從”。文士羅振玉當然不可能去當刺客,更無意得罪當?shù)?,只能敬謝不敏。中島端聽后,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辛亥年初他心灰意冷,離開北京返回日本,沒想到走后不到半年武昌起義就爆發(fā)了。

      中島端有潔癖,終身未婚,不近婦人,回日本也沒有穩(wěn)定工作,生計仰賴親戚朋友、弟子門生支給。脾氣又褊急,動輒罵人,自稱:“惡詩惡筆,自欺欺人,億千萬劫,不免蛇身。”在大正、昭和年代那個基本完成現(xiàn)代化的日本,無論他的劍術(shù)、漢詩文,還是立場,都不合時宜。如果能早生三十年,他這種江戶漢學者氣質(zhì)與國士狂熱氣質(zhì)夾雜的性格,或許能在幕府末年的亂局中闖出一片天,但此時只能嘆息“運去英雄不自由”了。

      一九三○年中島端最后一次西渡中國,年過七旬的他故地重游,慨嘆“千年故國無喬木,百里廢園只夜螀”。他在大連與老友羅振玉見面,分別時說自己一定會再來,并鄭重約定了日期,沒想到翌年就在故鄉(xiāng)作古。他的遺言輾轉(zhuǎn)傳到羅振玉那里,據(jù)說是:“吾死后速行火化,散骨灰于太平洋,異日有兵臨吾國者,當為神風以御之?!边z族謹遵遺愿,將他的骨灰撒入太平洋西北角的熊野灘海面。

      另據(jù)侄子中島敦回憶,伯父死前還曾手書給他簡單的六字遺言:“勿葬,勿墳,勿碑。”這是非常簡潔洗練的中文,前來報道死訊的記者渾然不解其義,出刊時居然將“勿墳”誤植為“勿憤”(繁體字“墳”與“憤”字形相近)。對于終生郁郁不得志,在不滿、焦躁和憤怒中反復(fù)掙扎的斗南先生來說,這一無心的訛誤猶如天意,多少有幾分諷刺的意味。

      四、尾聲

      在《卜辭通纂》中,郭沫若收入中島竦所藏甲骨拓片八片,并稱他為“日本有數(shù)的漢學家”。昭和十一年(1936)十二月底,即將七十七周歲的中島竦手寫完《書契淵源》的最后一頁,深感體力不支:“余潭思篆籀,數(shù)十年于茲……唯是年邁耄及,大命近矣,故所論著僅止此耳。若夫繼而成之,余有厚望于時賢來哲焉。”最后又勉強將已出版四函中的文字錯訛勘誤完畢,這項工作終于宣告結(jié)束。

      四年后中島竦溘然長逝。此時戰(zhàn)爭正如火如荼,他在北平時搜集的甲骨按松丸道雄的說法“不知所蹤”。直到一九九六年荒木日呂子發(fā)表《關(guān)于中島玉振舊藏的甲骨片》一書,人們才得知中島在過世那年已將這批甲骨無償贈予友人山崎溪琴,現(xiàn)藏溪琴之子山崎忠處。因為戰(zhàn)爭的關(guān)系,這批出土于安陽小屯村北洹濱的甲骨部分遺失,剩下的發(fā)生碎裂,原來的兩百片不到變成了目前的兩百二十九片,所幸仍存天壤間。

      參考文獻:

      1.森鷗外《羽鳥千尋》,《鷗外全集·著作篇》第三卷,巖波書店1937年;

      2.增井経夫《線香の火》,研文出版1987年;

      3.中島竦編《斗南存稿》,文求堂書店1933年;

      4.中島敦《斗南先生》,《中島敦全集》第二卷,築摩書房1948年。

      白水县| 休宁县| 长岭县| 开阳县| 塘沽区| 玉屏| 璧山县| 大港区| 昌邑市| 开江县| 沽源县| 元江| 水富县| 嫩江县| 涞水县| 通州市| 阳曲县| 甘孜县| 荣成市| 徐州市| 鄂温| 会宁县| 华容县| 嘉义县| 华亭县| 克拉玛依市| 育儿| 武陟县| 聂拉木县| 五河县| 阿坝县| 台山市| 海安县| 同心县| 芮城县| 贺兰县| 邯郸市| 仙桃市| 攀枝花市| 宝应县|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