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圓的,所以本不存在哪里是盡頭。但我們筑起了圍墻。圍墻里面的我們無比安全,卻也只能看到天空那小小的一隅,落下無盡的悲哀。
“沖啊,殺啊!”“嘚嘚嘚……”戰(zhàn)火再次燃起,熊熊烈火燒到中原。為了抵御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建保衛(wèi)國家的圍墻——長城,日夜不停,勞民傷財。那一道長長的保護線,給人民帶來了安康。現(xiàn)如今,長城已經(jīng)在風風雨雨中變得脆弱,也不再被用來抵御外族的侵略,可它卻成了中華民族勇敢精神的象征,成為世界的奇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圍墻,給了我們無限的保障。
廣州。碼頭上人來人往,穿著奇裝異服的外國人也出現(xiàn)在這里。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幾艘裝滿貨物的大船鼓著白帆,正準備遠航。再看看其他地方,商人們做著小本生意,自得其樂。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節(jié)節(jié)敗退,主權一點點地喪失,其間雖也曾向西方學習,但亡羊補牢,為時已晚。這無形的圍墻,帶給了我們落后和悔恨。
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鄉(xiāng)愁》中這樣寫道:“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首詩,寫盡了兩岸之間因歷史原因長期分別的親人間的惆悵。只隔了一條海峽,卻猶如隔了一道高高的墻,怎么也跨不過去?!度龂萘x》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毕雭韲医y(tǒng)一將不是夢。這道墻,承載著多少別離的痛苦。
世界需要和平與安康。愿祖國能繁榮昌盛,愿世界能和平美好,愿地球母親永遠快樂。
這兩句話讀來很別扭,句子之間的轉(zhuǎn)折很是生硬。并且,第二句話好像也沒有說完。
“勞民傷財”用詞不當,與這段的表意不夠吻合,可以刪去。
文章開頭點明保護我們的圍墻讓我們落下無盡的悲哀,這一部分卻是從正面闡述圍墻的好處,思維的跳躍性太大。語言銜接上也不太流暢。
這篇文章雖是以時間為軸,呈現(xiàn)了幾幅與“圍墻”相關的歷史畫卷,但段與段之間缺少必要的承接與過渡,導致文章結(jié)構(gòu)不太嚴謹。
“分別的親人”不妨改成“分離的親人”,因為“分離”比“分別”程度更深,感情也會更濃烈。
“想來國家統(tǒng)一將不是夢”這一句雖表達了對祖國統(tǒng)一的美好期盼,但與文章的主題并不相關,建議刪去。
文章的結(jié)尾沒有很好地呼應題目、點明題旨,有點遺憾。
小作者懷揣著一份初中學生少有的歷史情懷,站在歷史的高度,展開了對圍墻的思考。
這篇文章議論的層次比較清晰。小作者以時間為軸,從圍墻“給了我們無限的保障”“帶給了我們落后和悔恨”“承載著多少別離的痛苦”三個角度徐徐展開三幅大家熟知的歷史畫卷并進行論述。
文章虛實結(jié)合,既有長城這堵有形的墻,又有閉關鎖國、臺灣海峽這樣無形的墻。小作者想要以此表現(xiàn)這些“圍墻”對中華民族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并表達對國家統(tǒng)一、民族復興的期盼。
文章的寫作手法也比較多樣。小作者運用比喻、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使得文章富有哲理性和形象美;經(jīng)典詩文的恰當運用也起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
但從全文看,小作者在語言表達方面還不夠準確嚴密,思維的跳躍性比較大。此外,文章的落腳點更多地放在了“圍墻上”,對“圍墻外邊”的闡述少了些,因此,說理力度和表現(xiàn)力顯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