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爾夫·多貝里
幾年前,一對和藹可親的夫婦邀請我和妻子去他們家做客。因為我感覺自己與他們談不到一塊兒去,所以不是很想去。但我想不出其他借口拒絕,只得同意。果然,在他們家的那個夜晚無聊透頂。但我還是覺得應該邀請他們來我家做客。
你來我往的做客顯然帶給了我們枯燥的夜晚,他們卻不這么想,因為幾星期之后他們又提出了一次邀請。我明白了,出于純粹的互惠目的,很多人多年來堅持定期相聚,盡管他們可能早就巴不得跳出這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了。
許多非政府組織都按這種模式募捐——先贈予,然后索取。我曾收到一個自然保護組織寄來的信封,里面裝滿各種田園風光的精美明信片。附信中說,這些明信片是送我的禮物。不管我是否捐贈什么,我都可以保留它們。轉身將它們扔進垃圾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種溫和的敲詐在經濟界廣為流行。例如,一位螺絲供應商會邀請一位潛在的客戶觀看一場冠軍杯賽。因為一個月后就是訂購螺絲的時間了,不想虧欠的意愿如此強烈,客戶屈從了。
但互惠也有可惡的一面:報復。緊接著報復的是反報復,然后你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最近,一個女人向我解釋了她在酒吧里為什么不讓別人請她喝飲料:“因為我不想要那種跟他上床的潛在義務。”我認為這樣做很明智。
如果下回在超市里有人主動跟你搭訕,讓你品嘗葡萄酒、奶酪、火腿或橄欖,你就知道你拒絕他是最好的選擇了。(摘自《清醒思考的藝術》中信出版社 圖/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