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系統(tǒng)設問與順勢追問

      2018-09-10 14:56:09苗穎
      中學歷史教學 2018年9期
      關鍵詞:五四運動史料歷史

      苗穎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對老師組織有效教學,深化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它決定著學生課堂學習的思維深度和認知廣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毫不夸張地說,教師提問的質(zhì)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師生對話和課堂探究的質(zhì)量。

      當前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提問所做的探討大多針對的是單個問題,比如,北京師范大學葉小兵教授曾撰文指出,好的問題和解答應該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好的問題應該明確而具體,便于學生領會要求;好的問題應該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好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疑難性,能夠調(diào)動、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等等[2]。劉汝明老師則提出,好的提問應該遵循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規(guī)律,既要有意義又要規(guī)范[3]。這些自然都是真知灼見,給我們以啟示,但從歷史教學的實際來看,當前最為常用的教學思路是圍繞史料設計問題,師生互動展開探究式教學,這時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往往不再是孤立的,單一的,而是以“問題鏈”的形式出現(xiàn)。問題鏈的設計除了要符合上述要求之外,還對各問題之間的邏輯性有著更高的要求。它所要勾勒的是一種思維脈絡,也就是從分析史料,到重組信息,再到結(jié)合知識,最后創(chuàng)生觀點的思維過程。好的問題鏈可以讓學生在清晰的邏輯演進中提升認知,習得方法,優(yōu)化思維。問題鏈的提出可以是深思熟慮的預設,也可以是靈光一現(xiàn)的生成,但前后問題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必須清晰,問題所規(guī)劃出的路徑恰是運載思維的“通道”,引導學生走向教師設定的目標。下面試以《五四運動》一課的教學片斷略作闡釋。

      五四運動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自運動發(fā)生以后,就被不斷地紀念和詮釋,被不斷的疊加“時代意義”[4]。僅當事者回憶五四運動的文章就有數(shù)百篇之多。有趣的是,這些當事者的回憶在細節(jié)上存在多處分歧,有的在學術界已有共識,有些問題還懸而未決。教學中,適當引入這些回憶錄中的分歧,讓學生認識回憶錄在重現(xiàn)歷史方面的缺陷,進而從再現(xiàn)歷史真實的角度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無疑是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絕佳機會。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在完成五四運動過程的教學后,用四則短小精悍的材料設計了一組問題:

      材料一:匡互生從西院窗口將鐵柵扭彎了兩根,打開一個缺口,他從缺口爬進去,打開了大門。

      ——夏明鋼《五四運動親歷記》

      材料二:我身材較高,就踩在匡互生的肩上,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賊院中。

      ——陳藎民《回憶我在五四運動的戰(zhàn)斗行列里》

      材料三:高師學生匡日休(互生)個子高,站在曹宅窗戶底下,我們踩上匡日休的肩膀,登上窗臺跳進去,接著打開了兩扇大門。

      ——許德珩《回憶五四運動》

      材料四:后來打破了一個短墻的窗子,大家爬進去。首先進去的,據(jù)我眼睛所看見的,乃是北大的蔡鎮(zhèn)瀛,一個預科的學生和高等工業(yè)學校一個姓水的。

      ——羅家倫《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問題:(1)四位記述者與所記述的事件之間是什么關系?(2)四則材料所講述的都是五四運動中的哪一細節(jié)?(3)所講述內(nèi)容的差別是什么?(4)真實發(fā)生過的情景只能有一個,可為什么四個人的記述各不相同,差別明顯?(5)面對這一明顯的差異,基于還原歷史真實的角度,我們該如何運用史料?

      這個問題鏈由五個問題組成,所蘊含的思想主旨就是實證精神。借助史料還原歷史的“本相”是史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但正如何炳松先生所說:“史料之中,所在多偽”“當今可信史料,寥若晨星”[5]。在運用史料之前,前提是要弄清楚史料由何人所撰,撰寫于何時何地,是自己親眼目睹還是道聽途說等等基本的史料信度問題。在中學階段,雖然不要求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去做繁瑣的爬梳鉤沉工作,但尊重歷史,追求真實的科學態(tài)度卻是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應有之意。這一問題鏈要求學生先通讀四則材料,知悉文字的作者是誰,然后分析其差別,最后探討如何解決或應對這一問題。

      通讀材料,學生從出處就可以發(fā)現(xiàn),四則材料均出自當事者之手,屬于回憶文章。一般來說,這類文字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但細讀內(nèi)容則會發(fā)現(xiàn),四則材料都記述的是進入曹宅的細節(jié),但在“誰是第一個進入曹宅的人”的問題上,卻是言人人殊。前三個問題在學生細讀材料后,可以較為容易的解決,接下來的兩個問題則具有較高思維含量了——同是當事者,記述為什么差別這么大?連當事者的記述都不統(tǒng)一,說明了還原歷史的困難,那么,要弄清楚真實的情況,還有什么辦法嗎?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允許學生基于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進行合理的推論與想象。這樣,前三個問題和后兩個問題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操作到方法觀念,較好地引領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史料大多無法跳開個人利害關系、情感因素、時代背景乃至于各種無意錯誤的影響,還原真實的歷史必須要借助其他史料進行互證?!肮适聦嵄旧?,必有兩種以上記載之暗合,方得謂信而有征”[6]。在解讀史料用于證史之前,兼采其他記載以求旁證,正是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育中的重要觀念和方法。

      大多數(shù)情況下,好的提問是精心預設的結(jié)果,而不是隨口或者即興的發(fā)揮。但在有些時候,借助學生有缺憾的或者特殊的作答,順勢追問,也可以讓提問變得精彩。

      在上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為了讓學生初步學會借助不同史料印證和還原歷史的方法,筆者選擇呈現(xiàn)了關于五四運動的現(xiàn)場照片、實物照片和當時的新聞報道作為學生研讀的素材,在學生研讀一段當時的新聞報道時,筆者抓住學生回答問題的一個漏洞,作了進一步的追問,讓史學的實證精神再一次得到了彰顯。材料如下:

      材料五:昨日為星期天,天氣晴朗,記者驅(qū)車赴中央公園游覽。至天安門,見有大隊學生,個個手持白旗,頒布傳單,群眾環(huán)集如堵,天安門至中華門沿路,幾為學生團體占滿。……時正下午四鐘,且見火焰騰騰,從曹宅屋頂而出。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難確悉?!炷讼率帜萌?。學生被執(zhí)者,聞有數(shù)十人之多。

      ——《山東問題中之學生界行動》,《晨報》1919.5.5

      針對這則材料,筆者預設了四個問題:(1)這則史料是關于五四運動的哪一類文字材料?(2)它主要介紹了五四運動的哪些情形?(3)你判斷它的記述可信嗎?(4)為什么?(這四個問題也構成了一個問題鏈)

      在師生對話共同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學生的一個解讀失誤給教學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培育實證精神的機會,于是,借助這一契機,利用一個即時生成的問題鏈,教師營造了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場景。節(jié)錄如下:

      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材料介紹了五四運動中學生集會的時間地點,火燒曹宅和被捕的情形。

      師(發(fā)現(xiàn)了他的錯誤,不動聲色地追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火燒曹宅”的?能否找出材料中對應的關鍵詞?

      生:“且見火焰騰騰”。

      師:這能說明“火燒”么?

      生(突然被點醒):好像不對,應該說是曹宅起火了,不能說是火燒。

      師:這個發(fā)現(xiàn)很好,還能從材料中的哪句話得到驗證?

      生(看了一下材料):“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難確悉”。

      師:對的,這里,我們能夠讀出的只能是起火,而不是火燒,更不是學生放火,要弄清起火原因,還需借助其它的史料。歷史研究講究“有一份證據(jù)說一分話,沒有證據(jù)不說話”,我們在解讀史料時,一定要慎重啊。

      對材料過度解讀是學生常犯的錯誤,甚至也是一些歷史學者常犯的錯誤。問題雖小,但卻蘊含著歷史學的基本學理,“言必有據(jù)”是治史的基本原則,離開了“證據(jù)”歷史學就失去了根基。面對學生的這一錯誤,老師并沒有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更沒有讓其他同學幫助更正,而是從這個錯誤出發(fā),進行了三句話的順勢追問:你得出結(jié)論的依據(jù)是什么——依據(jù)到結(jié)論之間的邏輯嚴謹嗎——有沒有其他旁證。問題設計時老師有意把學生的思維過程做了分解細化,引導學生基于邏輯審視自己的答案,問題的難度并不大,學生可以自行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果然,點出問題后學生就明白了。這種順勢追問,對當事學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對提醒全體學生,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是明顯的。

      順勢追問的多個問題也構成了一個問題鏈。追問的時候要有一個即時預設的目的,即打算通過對話和追問要把學生帶往何處。與預設的問題鏈不同,順勢追問的要害在“順勢”,也就是從學生活動中反映出的思維現(xiàn)狀入手,沿著學生的思維演繹下去。面對學生的思維錯誤或者漏洞,教師先不要急著拋出自己的結(jié)論,而是借助“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這樣說”“你的觀點有何依據(jù)?”等類似問題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自圓其說”或者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當學生被追問到無法邏輯自洽的時候,也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所在。追問中教師不可以太著急,不能顯得咄咄逼人,以免學生不知所措或者語塞而受打擊,應該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路徑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不論是系統(tǒng)性預設還是即時性追問,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問題鏈設計都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問題鏈設計與史料分析相結(jié)合?;谑妨鲜菤v史教學的重要特征,圍繞史料分析設計的問題指向性更為明確,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也更具帶入感,學生思考能夠有的放矢,也能更好地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

      2.問題鏈要圍繞一個小的主題或者教學目標展開。前后問題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關聯(lián),前一個問題為后一個問題做鋪墊,層層深入。如非必要,問題之間不要隨意“分叉”,而是保持一個方向,剖析解答問題鏈的過程,可以形成清晰的思維路徑。

      3.問題鏈中的問題在作答要求上盡可能的多樣化。不同的問題指向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深度,設計中可以有意識的略作變換,以增加思維的靈活性,如有的問題可以來自材料解讀,有的問題則來自所學知識,有的基于知識,有的基于方法,有的答案是封閉的,有的是開放的,等等。

      【注釋】

      [1](美)丹東尼奧著, 宋玲譯:《課堂提問藝術》,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第1頁。

      [2]葉小兵:《老師的提問》,《歷史教學》2005年第11期。

      [3]劉汝明:《歷史課堂提問設計與解釋的規(guī)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第6期。.

      [4]陳平原:《波詭云譎的追憶、闡釋與重構——解讀“五四”言說史》,《讀書》2009年第9期。.

      [5][6]何炳松:《通史新義·歷史研究法》,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第181-182、180頁。

      猜你喜歡
      五四運動史料歷史
      百年大黨 壯闊歷程 《五四運動》
      黨員文摘(2022年11期)2022-06-10 07:33:14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論五四運動的啟蒙辯證法
      《過五四運動趙家樓》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4
      史料二則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例談數(shù)據(jù)史料的辨?zhèn)闻c解讀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益阳市| 延安市| 白城市| 贺州市| 雅江县| 西乌| 体育| 灵石县| 黑龙江省| 三台县| 青神县| 广汉市| 上思县| 许昌市| 太和县| 乡宁县| 商都县| 吉木萨尔县| 栾城县| 祥云县| 京山县| 牡丹江市| 昭苏县| 攀枝花市| 垦利县| 耿马| 澄迈县| 资溪县| 武乡县| 平果县| 泽州县| 缙云县| 乡城县| 辽阳县| 北碚区| 天津市| 济宁市| 资阳市| 三河市| 安庆市|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