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吉平 楊藝
摘 要: 通過漢語聽說讀寫等各種課型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在教學中針對性地運用貴州特色地域文化,探索貴州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以使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了解貴州文化,并促進貴州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
關鍵詞: 貴州;地域文化;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127;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8)06-001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04
引言
隨著中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各國掀起一股漢語熱潮流,海內(nèi)外大量學習者來到中國各地學習漢語,也有大量留學生來到貴州高校學習漢語知識,貴州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在新形勢下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動力?!罢Z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語言教學本身就應包含運用目的語成功地進行交際所需的文化內(nèi)容?!盵1]語言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載體,既受文化影響,又能促進文化傳播,目前貴州對外漢語教學對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及研究還比較欠缺。
留學生語言學習和生活與所在地地域文化知識密切相關。在對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時,如何在課堂上恰當合理地運用地域文化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關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運用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僅有部分學者在具體分析地域文化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部分具有針對性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關于貴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研究,吳秀菊(2016)在分析貴州地域文化優(yōu)勢基礎上,分別從地域性教材編寫及教師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提出了運用貴州地域文化的方法,[2]對于貴州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文從貴州對外漢語教學出發(fā),詳細分析在不同課程類型中運用貴州地域文化的方法。讓學生體驗貴州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同時,豐富對外漢語教學資源,拉近語言和文化的距離,實現(xiàn)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jié)合的目標。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貴州地域文化,加深留學生對貴州的友好感情,助推貴州文化對外傳播及交流。
一、在貴州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地域文化的意義
在貴州對外漢語教學中,以地域文化作為語言學習的媒介和突破口,對留學生學習和地區(qū)發(fā)展都意義重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貴州文化,減少文化沖突。留學生來到陌生環(huán)境學習漢語,他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觀念難免會與新環(huán)境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多會出現(xiàn)孤獨困惑、情感失調(diào)和情緒波動較大的現(xiàn)象。留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新生活需要一定時間,在適應期間的語言障礙、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等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文化沖突[3],嚴重時甚至會產(chǎn)生文化休克現(xiàn)象,影響留學生心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貴州地域文化的知識,使留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從而減少誤解。
第二,增加留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漢語學習。漢語學習具有一定難度,課堂教學如果都是語言知識的灌輸,留學生學起來無趣,更無法完成規(guī)定的學業(yè)任務。對外漢語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自然地加入貴州地域文化,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運用于課堂中,增加語言學習的趣味性。學習過程輕松愉快,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也會得到一定增強。
第三,豐富漢語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對外漢語教師按照教材進行語言的技能訓練,大多數(shù)教學資源來自課本和網(wǎng)上資料,教材編寫的內(nèi)容也并非用貴州舉例,忽略了貴州當?shù)刎S富的文化資源。教師可挖掘整理能夠運用于課堂的貴州文化知識,結(jié)合各種課堂類型靈活教學。
第四,有利于貴州地域文化的傳播,帶動貴州經(jīng)濟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中運用貴州地域文化,無形中是為貴州做廣告宣傳。在課堂教學中介紹貴州當?shù)刂L景,實踐課程中讓留學生參加青巖古鎮(zhèn)一日游等文化體驗活動,在參觀時,具有貴州特色的飲食、商品、民俗等自然也成為留學生關注的焦點。留學生拍照留念,買禮物送親朋好友,與友人交談時都會推廣貴州文化,各國留學生成為貴州地域文化的有力傳播者,進一步宣傳了貴州旅游文化,乃至推動貴州經(jīng)濟發(fā)展。
二、對外漢語視角下的貴州地域文化資源
貴州文化的地域色彩濃厚,特色顯著。其文化內(nèi)容涵蓋了各個方面,如果將貴州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融合,在內(nèi)容選擇上要注意三點:(1)具有典型地域特色;(2)注重實用性,實用性越高,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越大;(3)注意適度性,不能超出留學生可接受的范圍。[4]本文以以上三原則為指導,嘗試精選有利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各類貴州地域文化資源。
(一)方言文化
貴州方言是貴州地域文化最顯著的載體之一。留學生在貴州學習漢語普通話,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shù)赝瑢W或老師說話可能會較多使用貴陽方言。因此,在課堂教學時,對于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語或口頭語適當提點一下,如在講解新詞語時,可以順便對比分析在普通話和方言中音同詞不同的語例,學生不清楚其中差別,容易得到錯誤信息并造成諸多誤會。
在教學中用具體例子進行貴陽方言與普通話的比較分析,以便留學生日常生活實際交流。在普通話中,“父親”親屬稱呼常為“爸爸”,而在貴州方言中則變成了“老者”,留學生會把當?shù)貙W生說話時帶有的方言詞匯與普通話的字面意思聯(lián)系,導致語用沖突誤解,例如,“打腳”一詞,是鞋子不適而傷腳,并非字面意思。貴州方言與普通話相近,但是語音、詞匯及語法上還是有不少明顯差異的,教師可以采取比較法,適當提示講解,教學對比鮮明,學生也易于記憶。
筆者曾對15名泰國留學生作過口頭問卷調(diào)查,他們均對貴州方言有濃厚興趣,生活中常會有意識地模仿當?shù)厝苏f話,刻意練習一兩句方言,尤其樂于學習實用有趣的常用方言。對于初級階段的留學生,學好普通話是首要任務,而對于在貴州留學,基本交流沒問題的留學生來說,適當講解方言知識則有利于他們?nèi)粘=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方言對漢語學習會造成負面影響,教師要盡量減少留學生方言的負遷移。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運用方言文化,并不是要求學生完全掌握貴州方言,而是以普通話為主,體會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差異,了解文化的多樣性。
(二)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可以反映當?shù)厝松罘绞剑且粋€地區(qū)的重要地域特征。貴州有許多獨具地域風味的美食,針對泰國、老撾及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qū)的留學生,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介紹飲食文化。
貴州人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是以“辣”為主,口味偏愛酸辣與香辣,特別是酸辣。貴州和東南亞地區(qū)飲食文化有些相似,一日三餐以米飯為主,口味偏酸辣,比較注重營養(yǎng)搭配。不同之處是貴州人以豬肉、蔬菜為主食,部分菜肴有苦味,如苦瓜、苦筍、帶苦味的野菜等;泰國人以海鮮、水果為主食,不喜歡帶苦味的食物。貴州飲食文化還包含茶文化和酒文化,貴州地處高原,年降雨量大,地理條件優(yōu)越,茶和酒種類豐富且產(chǎn)量較高。都勻毛尖、湄潭翠芽和茅臺酒遠近聞名,制作工藝獨特。教師可以開設專題講座,介紹其制作工藝以及背景故事。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貴州飲食文化,可以向留學生介紹貴州飲食的原料、烹飪方法和口味樣式,幫助學生了解貴州飲食的口味及發(fā)展進程,有利于留學生適應貴州生活。飲食文化蘊含的漢語知識非常多,例如,食材、烹飪工具、飲食動作、味覺詞等,在教學中也可從多角度融合留學生的漢語語言學習。
(三)苗族文化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少數(shù)民族眾多。貴州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俗,漢語教學中適當導入民族文化,可以增加學生對漢語課程的興趣。以貴州人口最多的苗族為例,苗族巧奪天工的服飾、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古樸濃郁的習俗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隨著時代發(fā)展,刺繡和蠟染成為民間工藝品,走向市場,深受外國游客喜愛。還有“苗年”“四月八”“蘆笙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舉辦,為旅游事業(yè)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貴州在保護和發(fā)展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同時,打造以民族文化為主的“多彩貴州”文化品牌,[5]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通過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認識貴州。
很多留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比較感興趣,希望去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參觀旅游。留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了解甚少,少數(shù)民族自帶的神秘感,也會讓留學生好奇不已。少數(shù)民族服飾及語言多與漢族相異,民族歌舞、多彩建筑、節(jié)日活動多能引起留學生關注。
適當加入民族文化知識,可以讓留學生了解貴州少數(shù)民族并尊重民族文化,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和發(fā)展,對留學生學習漢語也有一定幫助。如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四月八”,教師可以先講述節(jié)日背后的民俗故事,再將民族文化習俗適時導入。每年四月初八,苗族人盛裝歌舞,還表演吹蘆笙、舞龍燈等。在介紹貴州當?shù)孛褡逦幕R時,還可以讓留學生介紹自己國家的節(jié)日,為留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教師在民族文化體驗中對相關文化作一定說明解釋,可以提高留學生漢語聽說能力。例如,苗族人賽歌時,教師可以適時介紹苗族語言,把唱歌、比賽、演奏、打鼓等相關詞語教給學生。活動結(jié)束后讓同學寫一篇觀后感,將節(jié)日慶典和漢語學習聯(lián)系起來,談談自己置身其中的感受和對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旅游文化
貴州有比較豐富的旅游資源,例如,雄偉壯觀的黃果樹瀑布、靈秀圣潔的梵凈山、雄奇險峻的織金洞;貴陽城區(qū)具有代表性的甲秀樓、黔靈山公園;近郊的花溪公園、天河潭等,教師可精選旅游風景作為文化講座,進行旅游文化講解,讓留學生感受貴州魅力,也可為貴州旅游業(yè)傳播添磚加瓦。
旅行是對所學漢語知識的實戰(zhàn)檢驗,而且大多數(shù)泰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漢語專業(yè),是為提高自己口語能力,今后能夠當導游。筆者接觸的來貴州留學的15名泰國留學生中,有9名想成為導游。中國每年到泰國旅游的人數(shù)逐增,導游成為留學生理想的職業(yè),他們希望能夠多學習一些關于旅游方面的漢語。
對外漢語與貴州旅游文化有較多融合契機,教師可以選擇適當?shù)姆绞綄肼糜挝幕?,甚至將教材?nèi)容適度改變實現(xiàn)本土化。例如《中級漢語口語》上冊第十三課第一篇課文《你們的西安游是怎么安排的》,教師以此為例改編課文,將西安改編成貴州,在課上宣傳貴州旅游之后,結(jié)合不同景點融入漢語。從生詞、句型和語法穿插貴州旅游文化,比如參觀黃果樹瀑布時會接觸漂流、劃船等活動及漢語詞匯;參觀古鎮(zhèn)時,可以將商鋪的名字用于漢字學習。當學生在旅游實踐參觀時,自然會想起所學相關新詞,今后也能運用到導游服務行業(yè)。
三、貴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課堂教學是主要方式,單一課程類型經(jīng)常會造成導入不自然和銜接不暢的弊端。目前對外漢語課堂主要課程類型為聽力、口語、閱讀、寫作,課堂教學可以針對性收集貴州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多種模式課型教學相關的案例,加以概括整理,自然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
(一)聽力課導入方言文化
聽力課可以提高留學生聽力水平和口語交際能力,也是留學生使用漢語進行語言交際的基礎。教師要能夠把握重點,并對教材的生詞和語言點有清晰認識。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放一遍聽力原材料,如果學生有不能理解的生詞和語法知識,教師要利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詞語進行解釋。其次,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可以加入語言文化的內(nèi)容,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采取比較法,分析詞匯在普通話和方言中的不同含義,但不能偏向方言,不宜在方言上做過多停留,可以在具體語境中巧妙介紹生活中出現(xiàn)頻率較多的方言詞匯。例如,在課堂上學生面對教師提問而無法回答時,會說:“對不起,我不知道?!痹谶@句話中,詞語“知道”和方言中的“曉得”意思是等同的,貴州方言中則為“我不曉得”。
教師講解動詞“吃”的意思時,提示“吃”在方言中還可以用于“吃煙、吃酒、吃茶”等,使用范圍不局限于固體食物。詞語“熱鬧”在方言中常變成異序詞“鬧熱”,但詞義并無差異?!澳愫迷炷跖丁敝械摹霸炷酢币辉~在普通話中只能做動詞,在貴州方言中兼有形容詞“可憐”的意思。“二天”是指以后、將來,并非“兩天”的意思。如果不分析解釋,留學生就無法知道說話人想表達的真實意思。
對外漢語聽說課還有很多講解語言文化的方式,如在課上講解語音語調(diào)時可以順便比較貴州方言和普通話音調(diào)差異,例如,“我喜歡游泳”中“游泳”(yóu yǒng),在貴州方言中“泳”字變?yōu)榈谒穆暎毁F州方言邊鼻音不分,“惱火”一詞在方言中變成了“老火”,指事情嚴重,很難處理;同一個詞在方言中意思和使用方法不同,例如,買東西詢問價格“這個牛奶多少錢”,在貴州方言中通常說“這個牛奶好多錢”,留學生容易誤認為這個牛奶需要很多錢才能買到,方言中“好多”通常用于疑問句中,表達多少的意思。例如,“還有多遠才到啊?”;“皮”在普通話中是包裹在外面的一層東西或是動植物表面的組織,而在貴州方言中是指動作很慢,做事拖沓,“他這個人,做事情皮得很”。在課堂上比較分析普通話和方言區(qū)別,特別提示留學生注意在日常交際中出現(xiàn)頻率較多的詞匯,有利于留學生日常生活交流,在豐富課堂內(nèi)容的同時也強化了普通話教學。
(二)口語課導入飲食文化
教師在口語材料的選擇上要留意精選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美食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可以激發(fā)他們開口說話的欲望,吸引其注意力。例如,教師講解絲娃娃時可以用中國的餃子引入話題,與絲娃娃和裹卷進行簡單比較。其次,在PPT上展示絲娃娃圖片或播放視頻,對留學生進行提問,鍛煉留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后介紹名稱的由來及其制作方法,引出貴州地方文化。絲娃娃是因為制成之后像是初生的嬰兒,所以取名娃娃,“娃娃”一詞可以教給學生。在講述絲娃娃名稱及制作方法時,還可教給他們中國飲食文化涉及的動詞裹、卷、放等,對詞進行解釋和造句,鍛煉學生思維及口語能力。也可讓學生主動介紹自己印象最深的貴州美食,談論美食更能激發(fā)學生發(fā)言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在口語課堂上應該扮演對話者的角色,盡量使用規(guī)范簡單的口頭用語與學生交流。教師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某些食物,可以換成貴州特色美食與學生一起討論,例如,把湯圓換成豆腐圓子,餃子換成安順裹卷等。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語,還加入飲食文化介紹,增加了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精選能夠融入貴州飲食文化的漢語知識講解。例如講解動詞“吃”的用法,組成成語吃里扒外、爭風吃醋,學生學習到新成語。也可引申到語法知識——量詞的運用,例如,一碗飯、一杯水、一瓶酒等,舉出相關例子讓學生練習。食物味道有酸甜苦辣之分,可以利用貴州特色酸湯魚來為留學生講解酸和辣,用糕粑稀飯講解甜和膩。還可以結(jié)合詞義,將這些詞擴展到新的詞匯。例如這個人兇悍且不講道理可以說她潑辣;形容女生漂亮可愛,可以說甜美;形容心情可以說苦悶等。
(三)閱讀課導入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具有較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可以反映當?shù)刭|(zhì)樸的民風民情。閱讀課導入貴州民族文化的方式可分為直接運用和間接導入兩種。
直接運用是指教師把民族文化素材作為閱讀材料。首先,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先上網(wǎng)收集相關資料進行整合,制作介紹苗族文化的課件。在制作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闡述民族文化的篇幅不能過長,語言要簡潔明了,符合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在閱讀開始之前可以在多媒體上呈現(xiàn)具體信息,例如播放貴州民族文化宣傳片或者展示苗族服飾的圖片,教師可提問學生是否了解課件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再自然地過渡到課程內(nèi)容中去。教師可規(guī)定一個時間,讓留學生閱讀文章并說出段落大意,培養(yǎng)學生思考并概括課文的能力,再設置細節(jié)問題,讓學生進行第二次閱讀并尋找答案,鍛煉學生查找關鍵信息的能力。學生在接觸貴州民族文化的同時能夠?qū)W習的漢語知識很多,例如,介紹苗族刺繡和蠟染時,教師可講解文章中出現(xiàn)的新詞及新語法。例如,“刺繡”中“刺”指用有尖的東西插入,“繡”為典型的形聲字,是指用針將線縫在布上構(gòu)成圖案。把刺繡圖案中涉及的詞語蝴蝶、魚、花鳥,還可將一些顏色詞教給學生,“苗族人把衣服繡滿了花紋”,兼及講解語法知識“把”字句的運用。教師在閱讀教學完成后,可以設置一定數(shù)量的課后練習,例如讓學生運用新詞進行造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填空,判斷正誤等,鞏固所學漢語知識。
間接導入可以在原教材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融入貴州民族文化的內(nèi)容。以《漢語系列閱讀》第二單元的第一課《過年》一文為例,在對“過年”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導入貴州民族文化的內(nèi)容,將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苗年”與“過年”做一個對比講解,例如,教材第一段講述大年三十人們準備過年的情景,可適當導入苗族人過苗年的準備情況,苗族的過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只是各地苗族年歷時間不同,準備情況也帶有地域特征。《過年》的第三段講述大年三十一家老小團聚的情景,此處也可導入苗族人相聚一堂舉辦苗年活動,例如打糯米粑、祭祖、跳蘆笙、斗牛、賽歌等,既講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在對比中導入了貴州地域文化。
在學生閱讀過程需要注重自然融入文化知識,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文化導入過程不宜全面剖析或過于深入,超出學生接受能力會導致留學生產(chǎn)生疲憊感。對于文中不易理解的詞語要及時講解,保證留學生閱讀過程通暢。
(四)寫作課導入旅游文化
寫作課建立在聽、說、讀、寫的基礎上,綜合性較強。可以在寫作中以記敘文為主要文體導入旅游文化。
首先,教師進行話題導入,提問留學生去過哪些地方旅游,之后教師播放貴州旅游文化的宣傳片,提問學生印象深刻的景點有哪些,教師對貴州的旅游文化進行一個大致介紹,然后引入旅游話題。在學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想象自己去這些景點旅游的畫面,再提供寫作資料,例如可用多媒體展示梵凈山的照片,對其進行簡要介紹。在講述過程中,對于材料中出現(xiàn)的新詞進行教學,如爬山、森林、拱橋、動物、千姿百態(tài)等,借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后,再進行作文格式的講解。
教師也可通過口頭作文的形式先進行練習,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例如,讓留學生根據(jù)實景圖片對黃果樹瀑布進行簡單描述。然后教師提供范文進行講解,把范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列舉出來,讓學生模仿學習,再讓學生分組討論寫作材料,擬定寫作計劃,模仿范文思路進行文章寫作。這樣的仿寫訓練有利于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提升漢語寫作水平。
教師還可通過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以一個導游的視角來介紹自己國家景點,或以貴州的旅游景點為主,編寫一段游客和導游的對話,例如:
導游:“您好,我是此次旅行的導游,很高興能做你們梵凈山之旅的向?qū)ВM谖业呐阃履銈兡芡娴瞄_心?!?/p>
游客:“今天的天氣怎么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需要帶雨衣嗎?”
導游:“我們參觀的景點都是在山上,比山下還冷,最好穿一件外套,帶上雨傘雨衣?!?/p>
對話中出現(xiàn)的詞匯、景點名稱可單獨講解,例如,比……還要……,“貴州比泰國還要冷”,“我比你還要高”,可結(jié)合圖片進行例句講解。這樣易于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方便學生練習對話。在作文完成后,教師進行作文修改和點評,可邀請寫得比較好的留學生朗讀自己的文章。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收集貴州旅游方面的信息,教師也可設置欣賞課,讓學生觀看貴州旅游文化的影片。留學生對貴州旅游有一定了解,日后組織學生旅游或留學生自行旅行欣賞當?shù)仫L景名勝,無論對留學生個人深入了解貴州文化,還是推廣貴州旅游業(yè)傳播均有較大益處。
四、對外漢語教師在運用貴州地域文化時應注意的事項
文化教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身的素質(zhì),教師要避免教學中出現(xiàn)教學事故,在運用貴州地域文化時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加強學習文化知識,深入了解貴州地域文化,多閱讀關于地域文化的書籍資料。教師運用貴州地域文化要注意分析內(nèi)容的實用性。
第二,注意與語言教學的契合要自然適時,不可生硬導入。貴州地域文化盡量以不同課程類型呈現(xiàn),例如,口語課展示飲食文化,民族文化以閱讀課形式呈現(xiàn),茶文化與酒文化可以舉辦專題講座等。
第三,如果僅從字面材料講解文化知識,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無聊厭煩心理,教師要盡量運用直觀教學,充分利用PPT、電影、錄音、視頻等現(xiàn)代教學工具,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貴州地域文化。[6]教師制作課件時銜接要流暢,畫面生動美觀,可根據(jù)文化內(nèi)容制作不同的呈現(xiàn)效果。課件體現(xiàn)的是教師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狀態(tài),對課堂教學和知識梳理幫助較大,能夠直接促進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和掌握。
第四,改善教學方法,不斷尋求合適的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地域文化。把貼近生活的文化以留學生能夠理解掌握的方式講解,注意難易程度,例句要通俗易懂,提高地域文化的利用率。教師應該多留心多觀察留學生動態(tài),特別是學生在課堂上對于貴州地域文化產(chǎn)生疑惑的地方應盡快解決,保持學生注意力集中。外出實踐課程則要做好準備工作,注意學生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5:130.
[2] 吳秀菊.貴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6(16).
[3] 王悅欣,張彤.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文化的導入——以河北為例[J].河北學刊,2011(6).
[4] 胡寧.廣西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探究[J].科教導刊,2014(3).
[5] 王晟偉.建構(gòu)以遼沈地域文化為特色的對外漢語體驗式文化課程體系[J].文教資料,2013(16).
[6] 江曉麗.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方言詞匯教學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 2013:17.
(責任編輯:涂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