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鵬
按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歷史課程設置分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三部分,其中,選擇性必修課程作為必修課程的遞進與拓展,分為《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三大模塊。從設置類別上看,選擇性必修課程與舊課標的必修課程大致相似,以專題式呈現(xiàn),專題內部依據(jù)時序表述,但內容方面已是大相徑庭。面對新形勢、新教材、新標準,教師認真領會課標精神對順利開展歷史教學大有裨益。本文擬對選擇性必修課程的特點和實施策略,做嘗試性解讀。
一、選擇性必修課程的特點
1.涉及領域廣泛,歷史視野寬,教學維度高
舊選修課程有六冊書,看似多樣,實際落實到教學中的僅有兩冊,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選擇與必修課程結合緊密、重疊度較高的人物和改革部分講授,學生的歷史視野延展有限,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鑒于此,新課程圍繞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總目標,構建了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選修課程。以模塊1為例,它不再拘泥于一朝一代,而是貫穿古今中外,通過宏觀視角呈現(xiàn)人事、法律、民族、外交、財政等多領域的內容,在開闊學生視野方面效果明顯。
新課標注意對接史學前沿,吸收歷史研究新成果,如選擇性必修課程中社會史這門“顯學”的比重明顯增加了。模塊1的“基層管理與社會保障”、模塊2的“醫(yī)療與公共衛(wèi)生”、模塊3的“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一個個新鮮的課題拔高了教學維度,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不少教師有了知識儲備不足的危機感。
2.滲透核心素養(yǎng),注重核心知識
選擇性必修課程結構的設計、內容的選擇始終圍繞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進行。例如模塊1“法律與教化”專題中課程要求共4點,第1點“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與第2點“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相互承接,都用長時段、宏大敘事方式解讀法律史。新課標滲透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素養(yǎng),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講述過程中如何舉重若輕、提綱挈領,讓學生在歷史煙海中撥云見日?筆者以為教師需整合教學內容,樹立核心意識,把關鍵問題和重點難點統(tǒng)攝到核心知識當中。核心知識是每堂課的“綱”,抓好這個綱,方可以“綱舉目張”。
3.倡導“問題—情境”教學法,導向鮮明
“問題—情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情境創(chuàng)設,二是問題引領。模塊3“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教學提示就指出“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下探討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方式,在問題的引領下促進學生對優(yōu)秀文化的特色及影響等進行分析”。無論情境或是問題,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知識與思維的建構,激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所以,設置情境可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再者,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一則有利于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升華;二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觀能動性。
4.教學示例詳實具體,可示范性強
舊課標選修部分沒有教學示例,教學活動建議也很簡單。以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為例,教學建議僅一行“組織一次討論會,就‘臣民與‘公民或‘專制與‘民主制度有哪些區(qū)別各抒己見”。新課標中選修課程每個模塊后都附有詳實的教學提示和完整的教學活動設計示例,有利于教師深入領會新課標精神,快速熟悉新課程的教學路徑。
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實施策略
1.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新課標強調教學設計要“以調動和發(fā)揮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核心,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實質性路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中心展開”。選擇性必修課程中展示的3個教學活動示例,按照“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過程——活動說明”的教學路徑,采用研究性學習的范式設計,將活動過程分成五步:
(1)教師確定活動目標,依據(jù)目標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小組任務明確。
(2)小組分工明確后,著手收集相關資料,如論文、專著、視頻、圖片等。
(3)小組討論達成共識,撰寫研究報告,并推選代表介紹研究成果。
(4)教師引導學生將上述報告匯總整理。
(5)教師通過學生的參與度、表現(xiàn)力和呈現(xiàn)力進行綜合評價。
新課標放棄了教學目標等傳統(tǒng)說法,給教師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是一次學生廣泛參與、深度體驗的活動課,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的灌輸過程。教師今后要放開手腳,給學生較充足的課堂話語權,拋棄“滿堂灌”“背多分”式的傳統(tǒng)教學法,促使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過去受傳統(tǒng)教學目標、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在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有一定困難?!度罩破胀ǜ呒壷袑W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指出,以后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xiàn)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如今,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不斷推進,教育從“廣覆蓋”向“有質量”邁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全面推廣研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法寶。
2.提升教師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key competency)”指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是在各種能力中起決定性和支配作用的能力。它是在自2000年開始的PISA測試中作為概念框架被定義的。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統(tǒng)籌,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學生評價項目之一,它測試的“不只是知識和技能,還包含了技能和態(tài)度,是能夠靈活應用多種心理的和社會的資源、在特定的情境中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盵1]“關鍵能力”一經提出,迅速引起巨大反響,已被當作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國際學力排名的指標。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弱化了。選擇性必修課程在內容編排上有很強的彈性和開放性,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和開發(fā)、拓展課程資源提供了施展空間。教育目標升級勢必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升級,實現(xiàn)學生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精準對接。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離不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而專業(yè)發(fā)展是基于關鍵能力的提升。
3.推進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已滲入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教育領域。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變革,優(yōu)質教育、個性化教育已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特征。提升信息技術與選修課程融合的能力,有助于突破教師自身教學局限。許多歷史現(xiàn)象或教學情境,只憑教師的語言描述很難創(chuàng)設,如模塊3專題5《戰(zhàn)爭與文化碰撞》要求學生“理解戰(zhàn)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不借助信息技術,沒有真實慘烈的戰(zhàn)爭畫面,沒有震撼人心的戰(zhàn)地照片,學生就可能對戰(zhàn)爭破壞性的感觸不夠深刻,對那段血染的歷史也將少一絲敬畏。
空洞的說教缺乏身臨其境的觀感,少了讓學生從親身體驗到內化于心的過程,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將學科知識以恰當?shù)姆绞絺魇诮o學生,讓學生理解并應用。這種融合既是數(shù)字化時代的要求,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方式的變革訴求和發(fā)展方向。
【注釋】
(日)磯田文雄:《處于十字路口的日本課程行政 ———基于“關鍵能力”的教育改革》,《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