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
歐初先生早年投筆從戎,曾是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據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解放區(qū)的主要創(chuàng)建、領導人之一;建國后歷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晚年創(chuàng)建廣州歐初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歐初基金會”),將自己收藏的字畫珍品拍賣,所得款項設立信托,歐初基金會為信托的唯一受益人,保證資金全部用于公益慈善。
歐初女兒歐小云擔任基金會秘書長,在她看來,通過家族慈善信托基金的形式,保證后人承傳家風,服務社會,父親的這個決定十分有遠見。她認為,基金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努力爭取資金的使用可以達到最大的社會效益。“相對于規(guī)模大的基金會,我們基金會體量很小。我們組建了一個務實精干的隊伍,感謝朋友中一些認同我們公益理念的專業(yè)人士參與管理,提供資源,保證了基金會低成本高效運作。”
多年來,歐初基金會以歐初先生《紅棉詩》中“但求天下暖”的詩句為宗旨,在資助貧困大學生、推動特殊教育發(fā)展等方面做出特色,為家族基金會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參照樣本。
捐資助學,讓大學生成長
2018年4月21日,歐初基金會與廣州市樂善助學促進會(簡稱“樂助會”)共同舉辦的大學生交流培訓活動在廣州如期舉行。這是歐初基金會開展資助大學生項目以來的“固定動作”。
自從2010年與樂助會攜手合作,歐初基金會已經出資464.5萬元,資助了970名貧困學生。
早在2010年歐初文化教育基金啟動(歐初基金會前身,簡稱“歐初基金”)時,第一件事便是以歐初基金的名義與樂助會聯(lián)系,提出當年捐助50名貧困大學生的合作意向。
歐小云說,當時的樂助會已經運作了6年,有一批熱心的會員和樂于奉獻的志愿者。歐初基金對樂助會考察之后,十分贊同樂助會的慈善理念,對其不經手助學款、公開透明的管理方法非常認可。
雙方一拍即合,于2010年成立“五桂山房獎學金”項目。該項目由樂助會負責審核資格及發(fā)放款項,歐初基金會對通過樂助會審核的應屆大學生提供資助,每人一次性資助5000元。
歐小云說,我們對受助學生是有要求的,一是能按時申請并提供完整申請資料,二是受助學生須與樂助會簽訂《愛心承諾書》,承諾在校期間,每年參加不少于50小時的志愿者工作。
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成長,2014年,基金會聯(lián)合樂助會對學生管理做了一些改進,將5000元資助金由以前一次發(fā)放改為分3000元、2000元兩次發(fā)放。第二次發(fā)放前要求學生提供50小時志愿者工作時數證明,并提交兩份參加樂助會培訓或讀書會心得。培訓及讀書會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參加,無條件的通過互聯(lián)網交流。
另外,歐初基金會要求樂助會提供每年2-4次的培訓活動,幫助同學們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2016年在培訓活動基礎上,增設了大學生暑假實習。截至2017年底,基金會和樂助會共舉辦了17場大學生培訓活動,包括各種游戲,導師上課,師兄師姐及志愿者分享并解答問題。參加培訓學生人數為431人次。
“從中學到大學是人生的一大飛躍,從農村來到城市,受助學生在新的環(huán)境要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培訓活動使同學們在活動中交到朋友,找到大家庭式的溫暖,學會在人生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規(guī)劃職業(yè),自我成長?!睔W小云說。
融合教育,讓特殊兒童回歸主流
在廣州市海珠區(qū)工業(yè)大道中小學(簡稱“工小”),有一群分別患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或自閉癥的孩子,他們在資源課室由特殊教育專業(yè)教師上課,資源室內除了課室外還設有心理輔導、音樂、運動等區(qū)域。
工業(yè)大道中小學從1990年起成為全國首批在普校中設立“特殊班”的學校之一,當時的特教班是封閉式的。 2015年,在海珠區(qū)教育局的支持下,歐初基金會先后兩次出資共20.5萬元,將封閉式的特教班改建為開放式的“特教資源班”。資源室三間大課室,學生們可以進行基本的學科學習,也包括針對性的訓練,如康復訓練,還有社會適應力訓練,如社交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自我引導等。開放式的資源班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個別化教育計劃,孩子們大部分時間在資源室上課,能力達到的孩子會根據需要安排普通班的課程,也稱融合課程。
工小校長徐永海對記者說,海珠區(qū)在融合教育方面走得快一些,市里也很支持我們發(fā)展。有了特教資源班,學校形成了特教教研團隊,對那些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學習學生的支持力度也相應提高。目前,學校特教資源班總共有18名特教生,按照年齡分為大班和小班,未來還會擴招一些,爭取達到28人。歐初基金會的參與,不僅讓工小的特殊教育規(guī)模邁出了大步伐,而且讓特殊教育質量邁上了新臺階。工小的特殊教育模式已經引起廣泛關注,經常有其他學校的負責人來工小參觀交流。
張嵐是該校一名特教老師,來工小已經兩年了。她說,負責這些孩子們的教學,最深的感受是挑戰(zhàn)性非常大,但同時教學效果也讓她倍感欣慰。“大班的幾個孩子已經能夠去普通班級上課了,他們可以跟上教學的節(jié)奏,教學的效果已經顯現(xiàn)。孩子們在勇敢地融入社會,這種變化令其家庭氛圍也得到改善。我去家訪,見到的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p>
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有利于適應主流學校的校園生活,增強自信,讓其身心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歐小云說:“融合教育關注所有的兒童,普通兒童在同伴互助中認識社會的多元化,克服自我中心,學會克服困難和挑戰(zhàn),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長。2018年,廣州市教育局已經在廣州天河、花都兩個區(qū)各選一間有條件的學校,按工業(yè)大道中小學的模式建立特教資源班試點,逐漸推廣這種融合模式。”
談到為什么會關注特殊教育這個領域,歐小云坦言,她是一名特殊孩子的母親,她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時深入了解美國特殊教育?!皩Ρ戎?,中國的特殊教育剛剛起步,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建成的資源課室使用率不高,隨班就讀變成“隨班混讀”,特教師資匱乏,不過我們已經找到逐漸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p>
歐小云除了參與特教教師和家長培訓,還通過基金會引進美國和臺灣地區(qū)融合教育的理念,把她多年對融合教育的學習和思考分享給國內的教育工作者,與他們一起為廣州市建立多元化安置的特殊教育體系做出實踐。
“不忘初心,我們問心、用心做慈善,摸索出一條家族基金的公益之路?!睔W小云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