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文[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安徽 阜陽 236037]
尺牘簡稱“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片部》釋曰:“牘,書版也?!雹偾宥斡癫米ⅲ骸盃V^用于書者”“漢人多云尺牘”,并考證其起源:“《史記》:‘緹縈通尺牘,此臣得用于君也?!稘h書》 :‘陳遵與人尺牘,此施與儕輩者也?!雹诳梢姖h代,尺牘亦可代指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歷數(shù)尺牘的創(chuàng)作者稱:“陳遵占辭,百封各意;禰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雹鄢郀┲鈳缀跖c書等同。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書》中稱:“昔臣僚敷奏,朋舊往復,皆總曰書?!雹軙枪糯鷷诺目偡Q,因其書寫與傳遞工具的不斷變化而留下眾多別名,如:簡、帖、札、箋、鴻、函、尺簡、尺錦、尺素、尺翰、尺書、尺紙,尺牘得名,即因其書寫所用的木簡長度大都為一尺。自漢以后尺牘一詞開始成為書之通稱,歷經六朝唐宋,至明清尺牘創(chuàng)作興盛,出現(xiàn)了《秋水軒尺牘》《雪鴻軒尺牘》《小倉山房尺牘》等著名尺牘集。
縱觀歷代尺牘,唐代堪稱“尺牘世用的黃金時代”⑤。初唐之四杰、盛唐之李白、中唐之韓愈,均有眾多的干謁尺牘佳作傳世。作為晚唐文章大家,李商隱的尺牘創(chuàng)作鮮明地體現(xiàn)了晚唐的精神氣象與藝術風神。而其尺牘中所蘊藏的歷史文獻價值不容忽視,據(jù)筆者初步探查,學界迄今尚未發(fā)表有關這方面的專門研究的論文。有鑒于此,筆者不揣谫陋,力圖從李商隱現(xiàn)存的尺牘中理清其生平交游的人物及其交往關系,冀望對推進李商隱生平的研究方面略盡綿薄之力。
李商隱尺牘所致人物表
李商隱尺牘現(xiàn)存69篇(狀44篇、啟22篇、書3篇,據(jù)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分別致書30人。列表如下:
上表所列人物,有姓名可考者20人。依照他們與李商隱關系之遠近,據(jù)現(xiàn)存正史、筆記、詩話等分類論述如下。
牛黨人物,曾任給事中、鄭州刺史、刑部侍郎等職,《舊唐書·文宗紀》載:“大和七年三月,以給事中蕭澣為鄭州刺史?!雹?/p>
大和七年(833)李商隱在鄭州,初次拜謁蕭澣,得到蕭澣的賞識,并把他推薦給華州刺史崔戎。張采田指出:“義山受崔戎深知,蕭澣薦達之力居多?!雹?/p>
同年李商隱入崔戎華州幕,次年隨崔戎赴兗海幕。大和八年(834)崔戎去世,李商隱回到鄭州,再次拜謁蕭澣,致《上鄭州蕭給事狀》,中稱:“生死之寄皆深,去住之誠并切。”⑧表達了他對崔戎、蕭澣兩位長輩的深深懷念與感謝。
開成元年(836)蕭澣卒于遂州貶所,開成二年(837)李商隱作詩《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哀悼蕭澣,并作祭文《代李玄為崔京兆祭蕭侍郎文》,詩、文均對蕭澣蒙冤貶死的遭遇深表哀痛。
李商隱《上鄭州蕭給事狀》稱:“豈與此生,望有知己!”⑨《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稱:“分以忘年契,情猶賜類敦?!雹馔高^“知己”“忘年”稱謂,可知李商隱對蕭澣懷有很深的感恩之情。
字子直,牛黨人物,曾任翰林學士、兵部侍郎、河東節(jié)度使等職,《舊唐書》172卷、《新唐書》166卷有傳。
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初謁牛黨權貴令狐楚于洛陽,結識令狐楚子令狐绹。大和四年(830)令狐绹進士及第,此后官運亨通,而李商隱卻科場蹭蹬。開成元年(836)李商隱在連年遭受落第打擊之后,致令狐绹《別令狐拾遺書》,信中他頌揚“首陽之二士”伯夷、叔齊的高風亮節(jié),并以此期許自己與令狐绹的交情,這或許可以理解成是他對令狐绹哀感肺腑的求助。李商隱《小園獨酌》詩作于是年,詩中抒發(fā)“年年春不定,虛信歲前梅”的抱憾,清姚培謙評此詩:“此有所期而不遂之詞?!?未嘗不可以看作這是他對令狐父子的失望之情。
開成二年(837)李商隱依令狐楚門下八年,終因令狐绹在主考官高鍇面前的力薦,得以考中進士。同年,李商隱屬意并謀婚于李黨要人、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女兒,其行為表現(xiàn)如此“躁進”?的背后,實則潛藏著他對令狐父子的不滿,否則他不會急于更換門庭。
令狐绹是牛黨核心人物,大中四年(850)起拜相十年,素有“遺賢”惡名,《北夢瑣言》卷2載:“宣宗時,相國令狐绹最受恩遇而怙恃,尤忌勝己。”?李商隱與令狐绹交往多年,對其嫉賢妒能的本性當有充分了解。開成三年(838)李商隱入王茂元涇原幕,并娶其女,從此便與令狐绹的關系漸次疏遠。大中元年(847)李商隱追隨李黨骨干人物、桂管觀察使鄭亞遠赴桂幕,徹底激怒了令狐绹。對李商隱這種去牛就李的行動,清朱鶴齡予以肯定,認為:“義山之就王、鄭,未必非擇木之智、渙丘之公?!?
大中五年(851)李商隱徐幕罷,歸長安,窮蹙無路之下復干謁令狐绹,致《上時相啟》《上兵部尚書啟》,兩啟中純是周旋套語、虛假恭維,可見此時李商隱對令狐绹已全無心意?!杜f唐書·李商隱傳》載其“復以文章干绹,乃補太學博士”?,可知令狐绹為了敷衍李商隱,推薦給他一個冷官閑職。不久,李商隱即棄此官職。大中五年(851)李商隱離長安赴梓幕,此后與令狐绹不復往來。
字玄告,牛黨人物,曾任華州刺史、戶部侍郎、吏部尚書等職,《舊唐書》176卷、《新唐書》158卷有傳?!杜f唐書·崔龜從傳》載其“開成初,出為華州刺史”?。
李商隱于開成二年(837)正月參加進士試前,干謁華州刺史崔龜從,致《上崔華州書》。信中高自推許,聲稱:“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耶?蓋愚與周、孔俱身之耳?!?盡發(fā)自己連年科舉下第的憤懣,清馮浩評此篇:“勢橫力健,不減昌黎。”?但崔龜從對李商隱的干謁未作答復。
字敬乂,李黨人物,曾任戶部尚書、尚書右仆射、荊南節(jié)度使等職,《舊唐書》176卷、《新唐書》182卷有傳?!杜f唐書·文宗紀》載:“開成四年閏月,以禮部侍郎鄭肅檢校禮部尚書,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jié)度使?!?
開成四年(839)李商隱得知鄭肅遷河中節(jié)度使,致鄭肅《上河中鄭尚書狀》。祝愿鄭肅早日還朝拜相,狀中寫道:“何武之揚州入輔,黃霸自潁川登庸,今古一時,賢哲相望?!?鄭肅與李黨領袖李德裕素來親厚,會昌年間李黨執(zhí)政,他作為李德裕的重要助手盡心輔政。這說明李商隱自開成三年(838)成為王茂元婿之后,開始與李黨人物接觸并有所交往,改變了他早年偏重同牛黨人物結識往來的交游狀況。
字德輝,曾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郴州刺史等職,《新唐書·柳芳傳》附傳,稱其:“為人寬信,好接士,稱人之長?!?
開成五年(840)李商隱在令狐绹介紹下,結識了柳璟。同年他致柳璟《獻舍人河東公啟》,啟中訴說自己的苦況是:“管寧木榻,坐已膝穿;孔伋缊袍,行而肘見。”?從中可見李商隱開成五年辭弘農尉后,淹滯家中、生計艱難的困窘狀況,遺憾的是這位享有美名的柳璟并未給予李商隱有力的幫助。
字昭度,唐宗室郇王祎后裔,李黨人物,曾任御史中丞、中書侍郎、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舊唐書》173卷、《新唐書》131卷有傳。
開成三年(838)李商隱應吏部博學宏辭試,初為周墀、李回所取,遂奉周墀、李回為座主。會昌五年(845)李商隱守母喪,賦閑期間干謁李回,致《上座主李相公狀》,稱:“某嘗因薄技,猥奉深知。”?期望李回對自己有所援引。李回是李黨重要人物,會昌年間他與鄭肅、鄭亞、李紳同為李黨領袖李德裕倚重的得力助手。會昌六年(846)隨著宣宗登基,牛黨全面執(zhí)政,李黨遭受滅頂之災,李回也遭貶官。大中元年(847)李回遠貶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大中二年(848)再貶湖南觀察使。李回失勢以后,無力對李商隱予以照拂。
曾任翰林學士、兵部員外郎等職,《舊唐書·武宗紀》載:“會昌六年二月,以翰林學士、起居郎孫瑴為兵部員外郎充職?!?
會昌五年(845)李商隱母喪期滿,等待朝廷的任命。是年李商隱干謁孫瑴,致《上孫學士狀》,稱自己:“早游德宇,嘗接恩門?!?可知李商隱早年與孫瑴有過同學之交。會昌六年(846)李商隱返回長安,復官秘書省正字,致孫瑴《賀翰林孫舍人啟》,恭賀孫瑴高升,可惜這位新貴對李商隱未予答復。
字子蒙,牛黨人物,曾任河南尹、大理卿、福建觀察使等職,《全唐詩》卷463載:“盧貞,字子蒙,官河南尹。開成中,為大理卿,終福建觀察使?!?《唐詩紀事》卷49載:“前侍御史內供奉官范陽盧貞……樂天退居洛中,作尚齒九老之會……河南尹盧貞,以年未七十,雖與會而不及列?!?
會昌五年(845)正月,李商隱守母喪,居洛陽,曾為河南尹盧貞代筆,致唐武宗《為河南盧尹上尊號表》。會昌六年(846)李商隱居長安,困守秘書省正字閑職,郁郁不得志,致《上河南盧給事狀》干謁盧貞。他在狀中自述其苦:“某頑魯無堪,退縮有素。賦成誰薦?食絕唯歌!……屬人生之坎坷,逢世路之推遷。”?盧貞與李商隱雖有往來,然未對李商隱做出援引。
字相之,牛黨人物,曾任兵部侍郎、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載:“(魏)扶,字相之,相宣宗。”?《唐詩紀事》卷 51 載:“(魏)扶,大中初,知禮闈……李羲叟,義山弟也,是歲登第,義山因上魏公詩?!?
大中元年(847)李商隱的二弟李羲叟進士及第,這年的主考官便是魏扶。李商隱為此致魏扶《獻侍郎巨鹿公啟》致謝,啟中寫道:“淹翔下位,欣托知音。抃賀之誠,翰墨無寄?!?并獻詩《喜舍弟羲叟及第上禮部魏公》,清何焯評此詩:“絕好應酬詩?!?足見此事給予李商隱的巨大喜悅。
字亞司,曾任吏部考功郎中、侍御使知雜事等職,《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載:“任雅相,相高宗,(孫)憲,字亞司。”?
大中五年(851)李商隱居長安,曾為任憲代筆,致宰相崔龜從《為同州任侍御上崔相國啟》。這時的任憲還沒有貴顯,故需要李商隱為他代作啟干謁宰相。大中十年(856)任憲在朝中得到升遷,以吏部考功郎中兼侍御使知雜事,李商隱聞訊,致任憲《上任郎中狀》敘舊并表達企望,狀中寫道:“某被沐恩知,淹延歲序。徒嗟卻埽,久曠升堂。”?但是,任憲未對李商隱做出幫助。
字殻士,牛黨人物,曾任中書侍郎、吏部尚書、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等職,《舊唐書》172卷、《新唐書》166卷有傳。
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初謁令狐楚于洛陽,遂投其門下。令狐楚對李商隱的提攜主要有二:授李商隱駢文,《新唐書·李商隱傳》載:“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助李商隱生計,《舊唐書·李商隱傳》載:“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大和三年至六年(829—832)令狐楚鎮(zhèn)天平幕、太原幕,皆辟李商隱為巡官。李商隱詩《謝書》作于大和四年(830),詩即表達他對令狐楚的感恩戴德之情。然令狐楚禮遇李商隱的本意,是為牛黨羅致出身寒微的幕府人才,故李商隱在連年科舉落第后,大和七年(833)不是跟隨令狐楚入京,而是赴華州投靠表叔崔戎。此后李商隱與令狐父子的關系,可以說是情殷依舊,然而行跡漸離。
開成二年(837)年初,李商隱進士及第,令狐楚時居興元幕,頻招李商隱入幕。而李商隱留長安并謀婚于王茂元的女兒,拖延至開成二年年底令狐楚病危時,李商隱方馳赴興元幕,此舉恐已招致令狐绹不悅,為日后的失和埋下種因。李商隱致令狐楚《上令狐相公狀》共七封,時間作于大和六年至開成二年(832—837),這段時期正是他與令狐父子關系微妙時期,故狀中反復表達他對令狐楚的感恩之情、拳拳之忠。然而《狀》一、三、四皆出現(xiàn)“下情”,明顯是下屬對上司的口吻?!稜睢肺濉榜R融立學,不聞薦彼門人;孔光當權,詎肯言其弟子?”?語含無限感慨?!稜睢妨白砸篱T館,行將十年;久負稊媒,方霑一第”?,感激之中暗藏自憐??梢钥闯隼钌屉[深知自己雖名為令狐楚的弟子,實際上是依人傍主的下僚。
開成二年(837)冬令狐楚去世,開成三年(838)李商隱作祭文《奠相國令狐公文》,并作詩《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詩、文皆抒發(fā)了他對令狐楚深切的感恩之心和哀悼之情。
大中三年(849)桂幕罷,李商隱失意返回長安,他尋訪令狐楚舊居,作詩《白云夫舊居》稱:“平生誤識白云夫,再到仙檐憶酒壚?!?劉學鍇、余恕誠分析李商隱的這種心態(tài),認為:“義山早歲受知于楚,后反因此被視為牛黨私人,婚王氏,從鄭亞,均遭嫉恨摒斥?!`識’也者,確有悔不當初之意,身不由己之慨?!?從中可見李商隱對自己青年時與令狐楚的交往,終其一生實抱有感激與憾怨并存的雙重心態(tài)。
字德升,牛黨人物,曾任華州刺史、洪州刺史、兵部侍郎等職,《舊唐書》176卷、《新唐書》182卷有傳。
開成三年(838)李商隱應吏部博學宏辭試,初為周墀、李回所取,遂奉周墀、李回為座主。開成五年(840)李商隱困居弘農縣尉,久不得升調,于是他干謁華州刺史周墀,致《上華州周侍郎狀》《獻華州周大夫十三丈啟》。狀中,他訴說自己的坎坷經歷:“辛勤一名,契闊九品?!?啟中,他回憶自己與周墀的交情:“昔日及門,預三千之弟子?!?信上周墀后,李商隱得到了周墀辟聘,會昌元年(841)他入周墀華州幕,掌章奏。是年李商隱作詩《華州周大夫宴席》,記華州幕中的生活,清程夢星評此詩:“詩語如此,而詩意則正怨其疏遠也?!?可知周墀待李商隱是禮周而情淡。
周墀是牛黨骨干人物,對依違牛、李兩黨之間的李商隱,自然不會推心置腹,而李商隱對周墀一直懷有期盼。會昌五年(845),《舊唐書·周墀傳》載周墀:“遷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李商隱聞訊致周墀《上江西周大夫狀》問候;大中二年(848),《舊唐書·周墀傳》載周墀:“入朝為兵部侍郎判度支”。?李商隱聞訊致周墀《與江陵府見除書狀》道賀;《舊唐書·宣宗紀》載:“大中二年三月己酉,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本官同平章事?!?聞知周墀拜相,李商隱致周墀《賀相國汝南公啟》祝賀,并在啟的末尾傾訴自己:“契闊十年,流離萬里……重至門闈,空余皮骨……穿履敝衣,正同北郭;槁項黃馘,乃類曹商?!?近乎哀哀泣訴、搖尾乞憐,遺憾未換得周墀垂憐眷顧,此后李商隱不復干謁周墀。
字諭蒙,牛黨人物,曾任京兆尹、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刑部尚書等職,《舊唐書》165卷、《新唐書》163卷有傳。《舊唐書·柳仲郢傳》載其:“大中五年轉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
大中五年(851)李商隱喪妻,困滯長安,柳仲郢辟李商隱入梓幕。李商隱致柳仲郢《上河東公謝辟啟》《上河東公謝聘錢啟》謝辟,前啟中他訴說自身的苦況:“契闊湖嶺,凄涼路歧;罕遇心知,多逢皮相?!?言語中含無盡凄涼。李商隱到梓幕后,這年冬柳仲郢憐其鰥獨,欲以樂伎張懿仙許配李商隱為妾。李商隱婉拒幕主,致柳仲郢《上河東公啟》,啟中寫道:“某悼傷以來,光陰未幾。梧桐半死,方有述哀;靈光獨存,且兼多?。痪煅韵⒇?,不暇提攜?!?此事促成了李商隱與柳仲郢關系的親近。
大中六年(852)李商隱賦詩《西溪》,柳仲郢和詩一首,李商隱感幕主的眷顧,致柳仲郢《謝河東公和詩啟》,啟中稱柳仲郢為“所天”(51),可見李商隱對柳仲郢的謙恭之態(tài)。大中七年(853)李商隱捐資建石壁、刻佛經,請柳仲郢撰佛經記文,致柳仲郢《上河東公第二啟》,啟中虔誠懇請柳仲郢:“伏希道念,特降神鋒?!?52)柳仲郢應請作記文后,李商隱致柳仲郢《上河東公第三啟》,啟中向柳仲郢鄭重道謝:“正冠薦笏,跪捧伏讀”,“欣榮羨慕,造次失?!?53),誠惶誠恐之情溢于言表。
柳仲郢本屬牛黨,但李黨當政期間他曾得到李黨領袖李德裕重用;牛黨掌權期間,他對流落異鄉(xiāng)的李德裕的子孫報以恩義,時論多稱其有君子之風。因此,柳仲郢看待依違兩黨之間的寒微文士李商隱,能夠拋開黨派的狹隘偏見,以寬仁之心體恤照拂。李商隱感幕主知遇,大中五年至九年間(851—855)居梓幕度過他一生中最長的幕僚歲月。
大中九年(855)梓幕罷,李商隱隨柳仲郢南下,入鹽鐵轉運使幕,任推官。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隱病廢返鄉(xiāng),回到鄭州,是年冬病逝故里。柳仲郢堪稱是李商隱生命最后階段的保護人,他無愧于李商隱屬望的“所天”恩主形象,盡管他給予李商隱的,也只是一份幕僚的厚待。
字可大,李商隱表叔,牛黨人物,曾任諫議大夫、給事中、華州刺史等職,《舊唐書》162卷、《新唐書》159卷有傳。《舊唐書·文宗紀》載:“大和八年三月丙子,以右丞李固言為華州刺史,代崔戎,以戎為兗海觀察使?!?54)
大和七年(833)李商隱經蕭澣推薦,至華州拜見崔戎,大得崔戎的賞愛,李商隱遂入崔戎華州幕。這年李商隱致崔戎《上崔大夫狀》,狀中感激崔戎“最賜知憐,極力提攜,悉心指教”,稱崔戎為“知己”。(55)李商隱一生寫作的尺牘中,所致人物稱“知己”者只有崔戎、蕭澣兩位。大和八年(834)崔戎遷兗海幕,李商隱隨其赴任,崔戎到任后不久病逝。
大和九年(835)李商隱赴京,憑吊崔戎舊宅,作《安平公詩》緬懷崔戎,詩中痛哀:“古人長嘆知己少,況我淪賤艱虞多?!?56)劉學鍇、余恕誠評此詩:“詩中敘己與崔戎之交往,完全略去戚誼而只敘崔之知遇。詩人心目中之崔戎,固非照拂寒微戚屬之顯貴,而系憐才之知己?!?57)同年李商隱作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相思迢遞隔重城”(58),深念崔戎的子、侄崔雍、崔袞。
李商隱青年時追隨崔戎,雖歷時僅年余,而“受知最深”(59),他與崔戎子侄的交往亦延續(xù)到生命晚期?!缎绿茣ぴ紫嗍老当矶份d:“崔戎子四人,雍、福、裕、厚?!?60)后來李商隱與崔福交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載:“(崔)福,字昌遠,員外郎?!?61)李商隱與崔福大中二年(848)同事桂幕,有詩《同崔八(即崔福)詣藥山訪融禪師》。大中五年至九年(851—855)同事梓幕,有詩《酬崔八(即崔福)早梅有贈兼示之作》。梓幕期間,李商隱還曾代崔福作《為東川崔從事謝辟啟》《為東川崔從事謝聘錢啟》《為崔從事寄尚書彭城公啟》。
崔戎是一位循吏,《舊唐書·崔戎傳》載其離華州刺史任:“將行,州人戀惜遮道,至有解靴斷鐙者?!?62)可知崔戎為華州百姓擁戴的感人事跡。崔戎作為恩深義重的長輩,他的為官做人風范對青年李商隱產生了極好的示范性影響,對后來李商隱形成治國用賢的政治觀念,起到了關鍵的先導作用。
李商隱妻舅,李黨人物,曾任懷州節(jié)度使、義武軍節(jié)度使、陳許節(jié)度使等職?!杜f唐書·文宗紀》載:“開成二年六月,以左金吾衛(wèi)將軍李執(zhí)方為河陽三城、懷州節(jié)度使?!?63)
開成三年(838)李商隱娶王茂元女,生活上屢蒙李執(zhí)方的接濟。開成五年(840)李商隱移家長安時,曾得到李執(zhí)方錢物、車馬等資助,得以順利移家。李商隱為此致李執(zhí)方《上河陽李大夫狀一》《上河陽李大夫狀二》,感謝妻舅的厚贈。同年李商隱致李執(zhí)方《上李尚書狀》,狀中他傾訴自己的志向:“某始在弱齡,志唯絕俗……自傾升名貢籍,廁足人流,未嘗輒慕權豪,切求紹介。用脅肩諂笑,以競媚取容……每虞三揖之輕,略以千鈞自重?!?64)顯示出這一時期,李商隱與李執(zhí)方的關系相當親密,因此李商隱敢于在信中對妻舅直抒胸臆、放言無忌。
會昌三年(843)李商隱居母喪期間,致李執(zhí)方《上易定李尚書狀》,狀中稱自己:“某窮辱之地,早受深知,遂以嘉姻,托之弱植。”(65)會昌四年(844)李商隱致李執(zhí)方《上許昌李尚書狀一》《上許昌李尚書狀二》,前訴中,他訴說自己:“今則貧病相仍,起居未卜?!?66)后狀中,他嘆息自己:“仲宣非女婿之才,昔慚劉氏;安仁當國士之遇,今感戴侯。”(67)從這些字里行間,可以品讀出李商隱面對妻舅,自怨之中復含愧怍的復雜心情。
會昌六年(846)李商隱除母喪歸京,致李執(zhí)方《上忠武李尚書狀》,訴說苦情:“某猥以庸薄,厚沐恩憐。荏苒光陰,纏綿詞旨,艱屯少裕,違奉淹時。家難頻臻,人理中絕,未經隕訴,莫獲祗迎。”(68)然而,此后李商隱未再致信李執(zhí)方,或李執(zhí)方待李商隱的情分逐漸轉淡,抑折射出王茂元家族對李商隱仕途久困的不滿。
李商隱族叔,曾任鄭州刺史、禮部侍郎、吏部尚書等職,《舊唐書》176卷、《新唐書》181卷附傳。
會昌五年(845)李商隱守母喪,家居蒲州永樂,來往于鄭州、洛陽之間,與時任鄭州刺史的李褒交往密切,致信七封?!渡相嵵堇钌崛藸钜弧犯兄x李褒對自己的恩遇:“恩同上客,禮異編氓,桑梓有光,里閭加敬?!?69)《上鄭州李舍人狀二》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空吟有待之詩,徒郁非才之恨?!?70)《上鄭州李舍人狀三》感激李褒厚待自己:“賚賜稠疊,宴樂頻仍?!?71)《上鄭州李舍人狀四》訴說自己的近況:“某良緣夙薄,俗累多縈,夏秋以來,疾苦相繼?!?72)《上李舍人狀二》訴說自己的家庭苦況:“某自還京洛,常抱憂煎,骨肉之間,病恙相繼?!?73)《上李舍人狀三》感謝李褒的厚賜:“遠蒙寵獎,厚賜縑繒?!?74)《上李舍人狀四》深謝李褒對自己兄弟倆的提攜:“十二叔憫以弟兄孤介無徒,辛勤求己。唯當明祈日月,幽禱鬼神,愿令手足之間,早奉陶鈞之賜?!?75)李商隱對李褒的謝意,洋溢在這些信的字里行間,從中可見這一時期李商隱與李褒的關系融洽。
同年,李商隱獻李褒詩《鄭州獻從叔舍人褒》,張釆田注解這首詩:“《唐語林》曰李尚書褒,晚年修道,居陽羨川山石?!?76)可見李褒是亦官亦道的士大夫,李商隱早年曾慕道,歷經多年仕途淹蹇,他也難免會生向道之心。
會昌六年(846)李商隱服喪期滿,回京復官秘書省正字。由于仕途暗淡,李商隱頻頻致信李褒,向族叔稱貧道苦?!渡侠钌崛藸钗濉穼懙溃骸叭q陪游,頗淹樽俎;今茲違奉,實間山川?!?77)《上李舍人狀六》寫道:“一官一名,只添戮笑;片辭只韻,屋救饑寒?!?78)《上李舍人狀七》寫道:“某羈官書閣,業(yè)貧京都?!薄皷|望接戀,夙宵非寧”。(79)從這些信里,可以看出李商隱急切渴望得到李褒的援引。此后,李褒在大中年間(847—860)逐漸貴顯,《會稽掇英總集》載《唐會稽太守題名記》:“李褒大中三年自前禮部侍郎除禮部尚書授,六年八月追赴闕?!?80)但大中年間,李商隱未再致信李褒,或李褒對李商隱先從牛黨、復依李黨的行徑有所鄙薄,故李商隱亦不復切望。
字子策,李商隱表兄,李黨人物,曾任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工部尚書等職,《舊唐書》163卷、《新唐書》177卷有傳?!杜f唐書·盧簡辭傳》載其“大中初,檢校刑部尚書、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81)。
大中元年(847)李商隱應鄭亞辟聘,遠赴廣西桂幕,途經湖北襄陽,拜謁盧簡辭,得到盧簡辭的款待。離開襄陽后,李商隱在行程中致盧簡辭《上漢南盧尚書狀》,狀中他向盧簡辭自薦,表示自己愿棲身盧簡辭襄陽幕:“倘得返身湖嶺,歸道門墻,粗依鳴益之余,以奉陶镕之賜,則尚可濡墨揮毫、殺竹貢能,記錄咎繇之謀,注解傅嚴之命?!?82)
大中二年(848)桂幕罷,李商隱失意北返。他途經襄陽時,再拜盧簡辭,致《獻襄陽盧尚書啟》,啟中寫道:“某爰自弱齡,叨從名輩,邅回二紀,慶吊一空。詞苑招魂,文場出涕……豈謂窮途,再逢哲匠!”(83)盧簡辭屬于李黨,大中初年李黨正處于全面覆敗的危局中,他自顧不暇,已不能對李商隱做出多少實際的幫助。故李商隱別盧簡辭后,遂不復致信。
字子強,盧簡辭弟,李商隱表兄,李黨人物,曾任戶部侍郎、武寧軍節(jié)度使、宣武軍節(jié)度使等職,《舊唐書》163卷、《新唐書》177卷有傳。
大中元年(847)李商隱從長安出發(fā),遠赴廣西桂幕。他在行程中,致時任戶部侍郎的盧弘止《上度支盧侍郎狀》,狀中寫道:“今者萬里銜誠,一身奉役,湖嶺重復,骨肉支離……則某必冀言還上國,來拜恩門……思愿畢矣,伏唯圖之?!?84)寄望盧弘止日后能對自己有所援引。
大中三年(849)盧弘止被外放,《舊唐書·盧弘止傳》載其:“大中三年檢校戶部尚書,出為徐州刺史、武寧軍節(jié)度使?!?85)盧弘止鎮(zhèn)徐幕,辟李商隱為判官,屬幕府高級幕職。李商隱這時正困處長安京兆尹幕府,得到盧弘止的聘書后感激不已,連致三啟道謝。《上尚書范陽公啟》感謝盧弘止的知遇之恩:“竊思上國投刺,東都及門,唯交抵掌之談,遂辱知心之契……豈期咫尺之書,終訪蓬蒿之門?!?86)《上尚書范陽公第二啟》表達自己對徐幕的向往之情:“行吟花幕,臥想金臺。未離紫陌之塵,已夢清淮之月?!?87)《上尚書范陽公第三啟》感謝盧弘止的賞賜:“嘉命猥臨,厚賚仍及。捉襟見肘,免類于前哲;裂裳裹踵,無取于昔人?!?88)
盧弘止屬于李黨,大中初年值李黨傾覆時期,他因遠居地方大吏得以自保。大中三年至五年間(849—851)李商隱隨盧弘止先居徐州幕,后轉入宣武幕,由于深得盧弘止的器重,他度過了一生中難得的展懷期。大中四年(850)李商隱在《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詩中豪邁地吟出:“此時聞有燕昭臺,挺身東望心眼開。且吟王粲從軍樂,不賦淵明歸去來?!?89)表現(xiàn)出意氣風發(fā)、昂揚進取的精神面貌。大中五年(851)盧弘止去世,李商隱失意返回長安,又遭喪妻之痛,終于身陷凄涼的生命晚期。
字永裕,李商隱表兄,牛黨人物,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左仆射、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等職,《舊唐書》147卷、《新唐書》166卷有傳?!杜f唐書·杜悰傳》載其“會昌初,為淮南節(jié)度使……逾年,召拜檢校尚書右仆射……未幾,以本官罷,出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90)。大中五年(851)李商隱居梓幕,奉幕主柳仲郢命至西川幕,干謁杜悰,致《獻相國京兆公啟一》,表達企望。啟中寫道:“延之設問,希鮑昭之一言;何遜著名,系沈約之三讀?!?91)大中六年(852)李商隱復致杜悰《獻相國京兆公啟二》,訴說艱辛。啟中寫道:“幼??炭?,長實流離,鄉(xiāng)舉三年,才沾下第;旅宦十年,未過上農?!?92)欲以哀情打動杜悰,卻一無所得。
杜悰是牛黨骨干人物,為官聲名狼藉,《舊唐書·杜悰傳》載其“雖出入將相,而厚自奉養(yǎng),未嘗薦進幽素……故時號禿角犀”(93)?!侗眽衄嵮浴肪硪惠d其“處高位而妨賢,享厚祿以豐己。無功與國,無德與民”(94)。故李商隱大中六年(852)辭杜悰,遂不復屬望此無良貴胄。
李商隱不僅數(shù)次致信杜悰,大中六年(852)還先后向杜悰獻《五言述德抒情詩》《今月二日不自量度》四十韻長詩兩首,清馮浩評這兩首詩:“長篇疊贈,丑詆名臣,妄希汲引,可謂無聊之謬算矣。”(95)兩首詩中急切渴盼杜悰施以援手,不惜搖唇鼓舌、顛倒美惡,近乎操行有虧,透露出李商隱晚年激切依舊、圓滑未臻的可悲可憫心理。
白居易嗣子,曾任潁陽縣尉,孟、懷觀察支使等職?!缎绿茣ぴ紫嗍老当砣份d:“(白)景受,孟、懷觀察支使,以(白居易)從子繼?!?96)清光緒十六年(1890)白氏家刻本《白氏族譜》載:“(白)景受,唐潁陽尉典治集賢御書,(白)居易嗣子,景受父為樂天兄幼文。”(97)
大中三年(849)白居易歸葬龍門,其嗣子白景受奉先父遺命請李商隱撰寫墓志銘,李商隱致白景受《與白秀才狀》,狀中回憶自己與白居易往昔的交情:“伏思大和之初,便獲通刺,升堂辱顧,前席交談。陳、蔡及門,功稱文學;江、黃預會,尋列《春秋》。雖跡有合離,時多遷易,而永懷高唱,嘗托余暉?!?98)李商隱復致白景受《與白秀才第二狀》,狀中承諾將盡全力寫好墓志銘:“敢于不朽之文,須演重宣之義。”(99)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初謁白居易于洛陽,蒙其賞識,遂結忘年之交。白居易早年雖托身于牛黨,但晚年為官為人皆淡泊灑脫,終得超脫于牛、李兩黨政爭之外,優(yōu)游終老。而李商隱卻因早年投于牛黨門下,成年以后徘徊于牛、李兩黨之間,終致進退失據(jù)、坎坷終生。
通過對李商隱尺牘所致人物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上述與李商隱有交往的諸人以黨派分類,屬牛黨者10人,屬李黨者5人,黨派不明者5人。這些人物以社會地位分類,官僚占據(jù)主體,幕主與親戚也都是政治人物。以李商隱與他們交往的親密程度分類,則呈現(xiàn)官僚—幕主—親戚三線遞進的圖式,顯示他們與李商隱的關系基本上呈由遠至近的趨勢,但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隨著李商隱仕進環(huán)境的變化和李商隱政治態(tài)度的轉變,這期間遠和近的關系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以不同時期交往人物的派系分類,早期與李商隱交往的以牛黨人物為主,中期以李黨人物為主,晚期復以牛黨人物為主。
通觀李商隱尺牘的寫作時期,從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至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可謂貫穿他的一生。而終其一生,他都是在盡其所能地與他所致信的人物們保持著或緊密或疏遠然而并不平等、有時更非心之所愿的交往關系。而這正是封建時代里那些有才有能,卻因出身寒微而汲汲功名、求告無門的寒士們所普遍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反映,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和認識意義。通過李商隱的尺牘發(fā)現(xiàn),李商隱在與他們的交往中,這些人物的思想、政見、黨派屬性不同程度地會對李商隱產生影響。而透過李商隱在尺牘中對他們表現(xiàn)出的或推心置腹、或干謁乞請、或違心獻媚、或盡禮周旋的態(tài)度和言行,可以窺探出他具有熱切的求仕心理、進步的政治觀念和依違兩黨之間的悲劇分裂性格,而這些恰恰是鑄成他融悲情詩人與不屈斗士為一體的痛苦的靈魂,尤其是到生命后期命運困頓坎坷、生活蕭索孤寂、人格失意抑郁的主觀原因。因此,深入挖掘并探索李商隱尺牘的歷史價值與思想意義,對于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認識并解讀李商隱,具有重要的意義。
①②〔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頁,第318頁。
③〔南朝梁〕劉勰著,龍必琨譯注:《文心雕龍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5頁。
④〔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頁。
⑤ 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頁。
⑥⑧⑨⑩????????????????(51)(52)(53)(55)(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7)(78)(79)(80)(82)(83)(84)(86)(87)(88)(91)(92)(98)(99)劉學鍇、余恕誠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49頁,第90頁,第90頁,第208頁,第108頁,第113,第577頁,第 334頁,第 47頁,第 1055頁 ,第 1121頁,第1149頁,第1189頁,第2232頁,第115頁,第118頁,第948頁,第409頁,第479頁,第1760頁,第1867頁,第1902頁,第1962頁,第2179頁,第2169頁,第23頁,第459頁,第776頁,第972頁,第979頁,第1145頁,第1052頁,第1092頁,第1102頁,第1104頁,第1106頁,第1109頁,第1110頁,第1134頁,第154頁,第1174頁,第1178頁,第1173頁,第1247頁,第1178頁,第1976頁,第1912頁,第1919頁,第1801頁,第1805頁。
⑦???????(56)(57)(58)(59)(76)(89)(95)劉 學 鍇、余 恕 誠:《李 商 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92頁,第90頁,第500頁,第127頁,第2022頁,第2248頁,第579頁,第948頁,第56頁,第66頁,第71頁,第70頁,第526頁,第980頁,第1156頁。
?(94)〔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頁,第28頁。
?????????(54)(62)(63)(81)(85)(90)(93)〔五代〕 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077頁,第4572頁,第609頁,第5077頁,第4571頁,第457頁,第620頁,第4307頁,第553頁,第425頁,第570頁,第4268頁,第4271頁,第984頁,第1252頁,第3984頁。
????(60)(61)(96)〔北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 4573頁,第 2660頁,第 5793頁,第 385頁, 第 2782頁,第 2782頁,第 3268頁。
?〔清〕曹寅:《全唐詩》,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504頁。
??〔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043頁,第40頁。
(97)〔清〕《白氏族譜》光緒十六年(1890)版,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