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能平
【摘 要】很多學生在還沒有上學的時候,就開始熟背唐詩宋詞和《三字經》,這都是家長要求學生去熟記的,因為他們認為進入小學再學習這些知識就晚了,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這么重視自己孩子語文的學習,作為老師,我們就更應該要重視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075
很多老師可能認為所有的學生從小就在中國的文化熏陶中長大,那么大家的語文水平都差不多。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學生從小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都不一樣,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盡力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本文根據(jù)自身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對于語文教學的方法有如下總結。
一、立足文本
對于語文的學習不同于其他科目,老師必須要立足于教材,不能理所當然的以自己的思維去教學。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都是不同層次的,所以老師必須立足于文本,要做到面面俱到,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祖國文字的魅力所在。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語文教材是通過國家審批的,如果老師不去立足于教材,那么教育部為什么要編語文教材?為什么不讓老師自己發(fā)揮就好?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不難知道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記載了中國高尚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中華兒女去熟記以及了解的。因此作為老師,在教導學生的時候,我們可以做部分延伸,但是延伸的內容始終還是要立足于教材,不能夠與教材中心偏離,更加不能讓學生不知道老師到底在講什么
二、關注全體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
每一位老師應該都知道,教師職業(yè)道德要求老師關愛學生。那么何為關愛學生?即老師既要關注學生各方面的身心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也需要對學生各方面進行關注。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不僅僅是要傳授知識,在學生沒有學習欲望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欲望,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難度。關注全體學生也就是說關注每一位學生,老師不能只關注個別優(yōu)秀學生,關注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制定出適合他們身心發(fā)展的學習計劃,以此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心的去學習,一旦用心學習,還會怕沒有收獲嗎?
三、適當、適時點撥
雖然小學生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需要老師幫助學習,但是學習始終都是自己的事,無論學生處于哪個階段,只有自己用心學習才會有所收獲。老師在學生的學習中,始終都只是輔助作用,所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到點撥的作用,并且點撥的時機要適當、適時。在課堂上當老師拋出一個問題的時候,至少要留三到五分鐘的時間給學生思考,不要立馬就給出問題的答案,如果每一次都是老師直接給出答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習慣,每一次都會等著老師告訴他們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而如果每一次都留給他們自己時間思考,時間長了,他們也會養(yǎng)成一種思考的好習慣,以后無論是在上課或者是考試或者是課后閱讀,他們都會盡自己的努力去思考每一個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把自己的答案和別人的答案進行對比,這樣一來二去,不僅鍛煉了他們的思考能力,還能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如果當三到五分鐘之后,學生還是沒有一個自己的答案,老師這時候就要進行適當點撥,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再進行閱讀,然后給予他們一定的啟發(fā),給予啟發(fā)的時候也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樣一來還能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是非觀,避免學生以后走歪路。
四、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運用的教學方法,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所以就要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使小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持久。而創(chuàng)設情境也可以分為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以及播放音樂渲染情境。首先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語文學習的很多內容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是分不開的,所以老師要利用這一優(yōu)勢,從實際生活中總結出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其次,利用實物創(chuàng)設情景,比如老師在講《畫楊桃》這一課的時候,就可以拿一個楊桃來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楊桃,通過實物演示,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不然只是讓學生在書本上去學習,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會有不同的效果。但是如果學生自己親自嘗試并體驗了,他們就會更清楚實際效果,也能明白為什么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陰影的形狀也會不同,這就是利用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的好處,老師不需要大篇幅的講解原因,只需要學生自己親自去動手嘗試或者親身體驗,便能夠理解書中的道理。最后,老師可以通過播放音樂渲染情境,比如在講解龜兔賽跑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一些比較快節(jié)奏的音樂,給學生造成一種緊張的感覺,就好像學生自己在參加比賽一樣,更加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能讓他們體會到烏龜在此情景下的著急,與兔子的愜意形成反差,讓他們更加理解堅持不懈的道理,也能讓他們知道堅持并不是那么容易。
五、談話法和問答法結合
小學生愛說話,老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用談話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比如在一節(jié)課的前三到五分鐘,老師可以由一些輕松的課外話題,慢慢的引申到課堂所要學習的內容,學生會以為老師只是在與他們閑談,他們也會特別活潑的參與進來,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就會跟著老師的步伐進入那堂課要學習的內容。不過談話法要求教師必須要深刻理解課文的中心內容,通過問答的方式提出本堂課的中心內容,并且引導學生在老師的談話中學習到課文的中心思想。無論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談話法對于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因為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概括能力,更加可以鍛煉老師的教學能力。
不同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適于不同的人群,老師也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去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對于老師來說也更輕松。試想如果老師花費大量時間到最后卻沒有收獲到想要的效果,那么所花費的一切都是徒勞的,不僅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還會大量消耗師資和精力,所以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