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擎陽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碧鞂毮觊g,40余歲的王維穿梭在終南山的幽林之中,從此開始了焚香掃地、漱石枕流的歸隱生活。作為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數(shù)千年來,歷代文人墨客、賢德之士或看盡塵世名利紛爭,或向往山澗悠然生活,慕名來到這千里蔥蘢的隱居圣境,渴望尋回掩藏在這深幽之中的最后一份純粹。
秦嶺,這座綿延1600多公里的山脈,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矗立了8000萬年。8000萬年的風(fēng)霜雨雪、滄海桑田,鑄就了這道西起甘肅、穿越陜西、東至河南的天然屏障。穿梭在這四季彌漫的山嵐霧靄之中,雖與它近在咫尺,卻總難以讀懂它神秘的氣息。先人的智慧在此生根萌芽,古老的朝代在此興衰更迭,從古至今,它如同華夏文明的龍脈,傳承著每個時代的殷殷碩果。
縱橫的山巒滋養(yǎng)庇護了秦嶺腳下的先民,他們在這里牧馬放羊,雖遠離中原,可誰曾料到,這從未被周王室看重過的蠻夷之人,卻在600多年后登上阿房宮的大殿,建立起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從秦的先祖被恢復(fù)剝削的姓氏躋身西周貴族行列之時起,秦人的雄心便在胸中燃起。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將都城從西漢水上游的西陲遷往岐地,秦人完全結(jié)束放牧的生活,在秦嶺腳下安居樂業(yè),從此秦國邁出挺進關(guān)東、覬覦中原的關(guān)鍵一步。從商鞅變法到吞并巴蜀,從橫掃六國到一統(tǒng)天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嶺如一個寬厚的臂膀,將富饒的關(guān)中平原攬于懷抱,孕育出燦爛輝煌的秦漢文化。
終南山一處修行人居住的小廟位于大山深處
“一片綠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公元前516年,對內(nèi)亂頻發(fā)的周王室心灰意冷的老子,騎上一頭青牛,奔赴函谷關(guān)以西的秦國播撒他的修身之道。老子不似其他思想家,他一路只是向求學(xué)者口述自己的遁世思想,從未著書立說。而秦嶺腳下的函谷關(guān),卻見證了道家學(xué)說理論體系的第一次形成。那年,函谷關(guān)令尹喜說服老子,在函谷關(guān)駐足,從此,鋪開竹簡,一篇以一當(dāng)百,以十當(dāng)千,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精髓的《道德經(jīng)》著成。是秦嶺,使得老子與尹喜結(jié)緣,這份深邃悠遠的思想才得以流傳萬代。是這份思想,為連綿的山脈籠罩一層神秘的色彩,撥開歷史的云霧,雖早已人去樓空,但老子的遁世理想,猶如這巍巍高山,千古長存。
公元四世紀,來自西域的高僧鳩摩羅什歷經(jīng)千辛萬苦抵達長安,在后秦王室的支持下,12年間鳩摩羅什在秦嶺四季彌漫的山嵐霧靄之中以一盞青燈相伴,翻譯佛經(jīng)400卷,共計300多萬字。12年,青山綠水,悠悠禪音,晨鐘暮鼓,青燈古佛,鳩摩羅什將晦澀難懂的佛經(jīng)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化著九州大地上一代又一代虔誠的信徒。如今,行走在秦嶺蜿蜒的林間小道,感受這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靜靜聆聽,仿佛還能聽到從遙遠的1000年前傳來的盛世佛音。
老子的遁世理想,猶如這巍巍高山,千古長存。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說過:“感謝上蒼,給我家門前賜了一條河,這條河叫渭河,給我家屋后賜了一座山,這座山叫秦嶺?!鼻О倌陙?,這座巍巍高山見證了多少風(fēng)云變幻,它默默守護著胸懷中的萬千生靈,它造就了白雪皚皚的關(guān)中大地,也鑄成了春意融融的漢江盆地。它似乎始終朝氣蓬勃,它似乎從未歷經(jīng)滄桑,只要你走近它,就能感受到它的氣息,聽它講述一座山脈的曠世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