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寧艷陽
【案情回顧】
2017年5月2日,鄭州市金水區(qū)某小區(qū)的電梯內(nèi),69歲的居民段某因在電梯內(nèi)抽煙,與醫(yī)生楊帆發(fā)生了言語爭執(zhí)。隨后,兩人走向物業(yè)辦公室。其間,段某情緒較為激動,香煙一直未熄滅。到達物業(yè)后,楊帆被勸離。沒多久,段某突然倒地。急救中心出具證明顯示,急救人員到達時,段某意識喪失,經(jīng)搶救病情無變化,宣布臨床死亡。段某的妻子田某將楊帆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死亡賠償金等共計40余萬元。
2017年9月4日,鄭州市金水區(qū)法院做出一審判決,認定楊帆行為與段某的死亡之間并無必然的因果關系,但段某確實在與楊帆發(fā)生言語爭執(zhí)后猝死。依照《侵權責任法》相關規(guī)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的,可根據(jù)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判決楊帆向死者家屬補償1.5萬元。田某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鄭州市中院。
2018年1月23日,鄭州市中院二審公開宣判,法院撤銷要求楊帆補償死者家屬1.5萬元的民事判決;駁回田某的訴訟請求。鄭州市中院的判決依據(jù)如下:
監(jiān)控視頻顯示事件發(fā)生過程中,段某情緒較為激動,楊帆相對比較冷靜、克制;二人只有語言交流,無拉扯行為,無肢體沖突。經(jīng)核算,三段監(jiān)控視頻中二人接觸時長不足5分鐘。鄭州市中院認為,楊帆勸阻段某在電梯內(nèi)吸煙的行為未超出必要限度,屬于正當勸阻,沒有侵害段某生命權的故意或過失,本身也不會造成段某死亡的結果。段某患有心臟疾病,在未能控制自身情緒的情況下,發(fā)作心臟疾病不幸死亡。因此楊帆不應承擔侵權責任。一審判決楊帆補償死者家屬1.5萬元,屬于適用法律錯誤。
此外,根據(jù)鄭州市有關規(guī)定,市區(qū)各類公共交通工具、電梯間等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民有權制止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吸煙者吸煙。楊帆對段某在電梯內(nèi)吸煙予以勸阻合法正當,是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為,一審判決判令其分擔損失,讓正當行使勸阻吸煙權利的公民承擔補償責任,將會挫傷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既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也與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不利于促進社會文明,不利于引導公眾共同創(chuàng)造良好的公共環(huán)境。
【法理評析】
鄭州“電梯勸煙案”二審宣判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該案件更是上升到2018年全國兩會的兩院工作報告中。2018年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報告中指出,“依法審理‘醫(yī)生電梯內(nèi)勸阻吸煙案’,以公正裁判樹立行為規(guī)則,引領社會風尚”。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王青斌認為,一審法院更多的是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雖然楊帆沒有過錯,但是也希望能給予死者家屬一些安慰。這種思想的背后是中國人常講的中庸之道,但是這樣的判決本身不符合《侵權責任法》中公平責任的要求,而且還可能導致今后公民不遵循公序良俗、該弘揚社會正義的時候沒有人站出來。二審法院的判決有積極意義,讓這個案件更體現(xiàn)、更接近司法的本質(zhì),即弘揚公平正義。
在二審判決的實體結果獲得社會各界一邊倒贊譽的同時,也有部分法官、律師和訴訟法研究者就案件的程序問題提出了質(zhì)疑?!睹袷略V訟法》中有“禁止上訴不利變更”的原則,即二審法院對案件的審判原則上不能將上訴人置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既不能加重上訴人的民事責任,也不能減損上訴人既得的民事利益。本案中一審判決后,楊帆沒有上訴,死者家屬上訴了,于是給二審判決帶來了法律上的障礙。對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徐昕認為,“鄭州市中院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鄭州市中院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323規(guī)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圍繞當事人的上訴請求進行審理。當事人沒有提出請求的,不予審理,但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或者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除外”,進而以案件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為由論證了改判的合理性。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法制司行政復議處處長牛宏俐認為,“二審改判的意義非常大,為司法的公正判決樹立了一個公平正義的行為準則,更好地弘揚社會正氣,也為大家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社會利益提供了一種支持和鼓勵。”
“鄭州市中院的判決是面向未來的判決。”徐昕認為,司法過程實際上是法官考慮各種因素之后做出的一種利益衡量,將對未來的行為起到導向作用。鄭州市中院的判決權衡了各種利害,兼顧社會影響和民眾感受,作出了面向未來的有司法智慧的判決。這個判決給出了一個指引,讓人們在面對吸煙行為時有挺身而出的勇氣和底氣。
“一定要有好人法,才能有更多的人做好人。”中國控制吸煙協(xié)會會長胡大一認為,國際共同經(jīng)驗顯示,立法對于控煙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在當下的中國,用這樣一些敏感的、典型的、可以擴散影響的事件來推動控煙事業(yè)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對于全國性的控煙立法也有非常好的推動作用。
“在控煙領域,規(guī)則應該更大于知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研究員肖琳認為,即便人群中“吸煙有害健康”“二手煙”“三手煙”危害健康等知曉率達到90%,依然會有吸煙者選擇在公眾場所吸煙。國內(nèi)、國際的經(jīng)驗都證明,只有無煙立法才是保護非吸煙者健康權利的最有效方式??責燁I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立法要放在第一位,知識可以輔助規(guī)則的有效實施,但絕對替代不了立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研究員楊杰認為,目前全國已經(jīng)有18個城市出臺了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地方性法規(guī),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實施了室內(nèi)全面禁煙。加快控煙立法進程,盡快制定頒發(fā)全國性的控煙法規(guī)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公眾的訴求。牛宏俐提出,目前我國已經(jīng)有接近40個城市開展了控煙立法工作,但因為各地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差異較大,所以各地做法有異,但都為國家層面立法提供了很好的經(jīng)驗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