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斌,鄭金生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綱目》金陵本是該書的原刻本,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01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所藏該本遴選收入《世界記憶名錄》。據以往的研究,該本在當今世界只存有8部全帙(中國僅存其中的2部),4部殘本[1]。2008年,河南民間藏書家晁會元收藏到《綱目》金陵本的制錦堂重修本。2013年,該本被收入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并作為近數十年來古籍普查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在國家圖書館展出。有關此本的情況已見報道[2],不贅。
令人驚喜的是,河南民間藏書家最近又收藏到兩部《綱目》金陵本(殘本)[3]。經實地考察,本文介紹這兩種《綱目》金陵版殘本的書況及鑒定依據。
該本由河南鄭州太龍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澤田收藏。邢澤田出身于中醫(yī)世家,世代熱衷于研習并收藏中醫(yī)藥古籍,日積月累,代代相傳,故能收集到此珍稀古醫(yī)籍,今簡稱其所藏《綱目》金陵本為“邢藏本”。
該本線裝,五眼裝訂,皮紙封面,今存文41卷圖2卷。其文較《綱目》全本(52卷)缺11卷(卷1、2、3、5、6、7、8、16、31、32、33)。卷首為王世貞序,序首頁左下角殘缺,此頁后殘脫3頁,第5頁左下亦殘缺一大角。但由于該書還存有41卷文及2卷圖,足以鑒定該本所屬的版本。經與其他金陵本比較核對,該書的版式、板框尺寸、文字、藥圖、紙張以及某些斷版、爛版等特征,都可以認定該殘本就是《本草綱目》金陵本。遺憾的是,因考察時間有限,所存之41卷尚未及逐頁一一核查。因此,目前尚不能判定其中是否偶有缺葉。
將今存其他日本藏《綱目》金陵本與邢藏本比較,可知此本亦屬日本原藏。如王世貞序首頁右上角末2列共12字漫漶,這是今所見日本藏《綱目》金陵本共同之點,邢藏本與之同(見書影1)。該頁首行鈐有“玉潤堂圖書印”(小方陽文朱印)?!坝駶櫶谩笨赡苁侨毡静貢叩奶锰?,待考。該本框上常見日文手書眉批,封二有手書“萬曆歲庚寅春上元日/本朝/天正六年春上元日當”?!叭f歷歲庚寅春上元日”是王世貞《綱目》序后所署作序年,時為公元1590。因此上述日文手書的意思是“萬歷歲庚寅春上元日相當于本朝天正六年春上元日”。但其中的“六”字,是豎寫時將“十八”誤寫成“八”。日本天正十八年正是公元1590年。因此上述手書是日本藏書者隨手寫成的王世貞序年份與日本年份對比的結果,并非該本入藏的時間。此外,我們所經眼的日本藏本《綱目》金陵本卷19最末的“水松”一藥殘脫,邢藏本亦然。據以上考察,邢藏本《綱目》金陵本殘卷原為日本藏本,入藏時間不明。
《綱目》金陵本的攝元堂重修本,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兩部。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記載最詳:“【本草綱目五十二卷附圖二卷】/二十冊(國會)/明崇禎間印本[十二行二十四字(20.1X13.8)]/按此即金陵胡承龍原刻原板,蓋崇禎間售與新安程嘉祥攝元堂,故題銜均有剜改。輯書姓氏葉改為較書姓氏云:‘新安婺源縣后學程嘉祥少岐甫較正重刻/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江西袁州府知府前刑部郎中伯程汝繼簡閱/山東濟南府鄒平縣儒學教諭叔程升校正/徽州府儒學廩生程士玉同較/歙縣門人宋宗殷惟存甫同閱?!陡綀D》改題為:新安婺源縣后學程嘉祥輯/徽州府儒學廩生程士玉/徽州府歙縣門人宋宗殷同較”[4]。
關于另一部攝元堂重修《綱目》金陵本,王重民的記載大同小異:【本草綱目】殘存五十卷附圖二卷二十冊(國會)、明崇禎間印本[十二行二十四字(20X13.5)]/明·李時珍撰。按是書原版,蓋崇禎間售歸于新安程氏攝元堂,此即程氏刷印本也。輯書姓氏葉改為較書姓氏,稱程嘉祥較正重刻,實則除補三篇序文,全書所補不過三數版片,既未較正,尤非重刻也。附圖二卷,原題:“男李建中輯,李建元圖,孫李樹宗校”,此本改為“程嘉祥,程士玉、宋宗殷同較。[5]”
據以上記載,攝元堂本《綱目》并非重刻本,而是用《綱目》金陵本的原版本略事剜改補充:“稱程嘉祥較正重刻,實則除補三篇序文,全書所補不過三數版片,既未較正,尤非重刻也。”因此,所謂攝元堂校正重刻《綱目》,實際上是《綱目》金陵本的重修刷印本。據現(xiàn)有的書目,都沒有記載中國收藏了該本,但晁會元先生新近發(fā)現(xiàn)了該本的殘卷。
晁會元是河南洛陽白河書齋的傳承人。前述《綱目》金陵本的制錦堂重修本就是他發(fā)現(xiàn)的。最近晁會元發(fā)現(xiàn)的攝元堂本內容為《綱目》,存12卷,其中卷一(前少1~2葉)/卷二(后缺葉)/卷三全/九卷有缺葉/卷十二(前少4葉)/卷十三(40頁后補刻)/卷十四(前少1~2葉,后少1葉)/卷十五(前少1葉)/卷十六(后少半葉)/卷三十四(前少1~2葉)。/卷三十五(全)/卷四十一(前少半葉)。/卷四十二(全)。/卷四十三(全)。竹紙,陳舊,書邊緣有殘損。該本板框高20.3~20.7 cm,寬13.8 cm。每半葉12行,行24字。但因為缺少題詞葉、序葉、卷首等鑒定版本的重要部分,僅憑以上部分還很難確認此為何種版本。
但對鑒定古籍頗有經驗的晁會元先生在逐頁查考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本第一冊“歷代諸家本草”所載“本草綱目”條之后,另有“重刻本草綱目”一條,該條內容為(括號中原為小字):“重刻本草綱目(明徽州府婺源程嘉祥,號少岐。幼承父岐濱世業(yè),又從名醫(yī)方龍山、方嗣塘、何肖充、姚少墁、汪爐烽、黃萬山、夏少江輩,博極群書,精研奧義,凡刀圭所投,活人最多。所著有《痘疹秘妙集要》行世。又□楚李東璧所刊《綱目》,惜其字畫訛謬,復嚴厘訂重刻,以便閱覽)。”
其中“又□楚”有一字漫漶,僅下部殘留一“口”字(缺上橫),初步認為該字當為“吾”字。此條內容介紹了程嘉祥簡要生平及重刻《綱目》緣起。我們請晁會元拿出他所珍藏的《綱目》金陵本的制錦堂重修本,將兩書并排仔細核對,發(fā)現(xiàn)此頁其余部分皆為金陵本,惟剜補了上引“重刻本草綱目”一條(見圖2,左為制錦堂重修,右為晁藏本)。
又將《綱目》制錦堂重修本與晁藏本逐頁對照,其余兩本皆有的書頁完全相同。由此可見,此兩本皆為金陵本原刻原版。晁藏本具有新補的“重刻本草綱目”解說,證明此本就是王重民所記載的攝元堂重修本殘卷。但王重民沒有注意到該“歷代諸家本草”一篇后還有程嘉祥剜補的“重刻本草綱目”解說。此解說為當今研究程嘉祥生平提供了新的可靠資料。程嘉祥所撰《程氏家傳經驗痧麻痘疹秘要玅集》,即“重刻本草綱目”解說中提到的《痘疹秘妙集要》。該書現(xiàn)藏于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刻于崇禎八年(1635)[6]。
晁藏本的發(fā)現(xiàn),證實我國民間新發(fā)現(xiàn)了《綱目》金陵版攝元堂重修本的殘卷。該本特有的剜補“重刻本草綱目”解說,為了解該本的重修本主持人程嘉祥的生平,以及判斷攝元堂重修本的年代與制錦堂重修本的關系提供了可靠依據。鑒于王重民所見《綱目》金陵版的攝元堂重修本屬于完帙,而制錦堂重修本根據江西本有多處重刻配補,因此初步可以判定攝元堂重修本要早于制錦堂重修本。
以上兩種《綱目》金陵本家族新成員的發(fā)現(xiàn),使我國收藏金陵本的數量達到5種。在最近10年之中,一連新發(fā)現(xiàn)3部金陵本,這是我國古籍普查與保護的重大成果,同時也為研究《綱目》金陵本的流傳史提供了新的寶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