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豆
在燕園,我很喜歡在無課的日子到靜園走走,那里四季都有花開,充滿生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靜園的北側(cè)佇立著北大革命烈士紀念碑,掩映在翠柏間。紅色的大理石上刻著北京大學師生中從“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期間犧牲的八十三位烈士的名字。我每每靜默許久,凝視這些名字,在靜園的靜謐中,我依舊能清晰地感觸到不平靜的,甚至是激昂熱烈的紅色革命的熱情。從未熄滅的熱源,透過石板,透過時光,成了靜園、北大的紅色生命力的源泉。我想,我必要繼承北大精神,將紅色的火種傳遞播散。
可使我困惑的是,在目下這個時代,若想要著力學術研究,我又能否以及該如何傳承這份紅色基因呢?
不日前,我看到“日葵杯”的征文信息,看到“北大烈士”的身份,這些突然將我的記憶與紀念碑上的“黃日葵”這一個名字聯(lián)系起來了。在“李大釗”等熟悉的名字后,“黃日葵”三個字不免讓人感到陌生,而我對他卻是早有印象,因為我由這個名字想到了“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覺得這是個充滿生氣與熱情的名字。想不到還是廣西老鄉(xiāng)!一時倍感親切——初入北大,就如同嫁入忠烈名門的新婦,此前的功名榮耀都是“夫家的”,我雖將要與它榮辱與共,但始終帶有敬畏感和距離感;而如今我竟找到了“娘家人”。如此契機,驅(qū)動著我去與“老鄉(xiāng)”黃日葵“交談”,去探尋他在北大的足跡,去感受血脈中流淌的紅色基因。
深刻學習了黃日葵的事跡與精神,仔細閱讀了《黃日葵文集》,我更切身地感受到他的愛國之心和革命意志,隨即生出滿心熱血,久久不能平復。不消說,他英勇的革命事跡與形象已被許多人準確全面地刻畫,我很難做得更好了,但我還有想說的,便是黃日葵解答了我的困惑:在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當下,對于手持筆桿、想要在學術上著力之人,我們該如何繼承、運用并發(fā)揚紅色革命精神。
從黃日葵的行事中能看到兩個原則:有系統(tǒng)、不散漫。他參與李大釗秘密組織的馬克思學術研究會,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并有意識地協(xié)助李大釗召集引導少年中國學會會員學習社會主義,統(tǒng)一思想;在各地他也始終配合中共的各項工作,堅定信念,幫助群眾認清形勢,投身革命。在學問上,他在《至黃玄》中提出要實行“生活革命”:“要將學問弄出個頭緒,諸事要使它有一定的規(guī)則?!?實際上這正說明了做學問的基礎要點所在:通過探究規(guī)律,將學問研究透徹。
進一步講,學問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不會脫離、不應脫離革命精神。革命不僅是指形式上的推翻擺脫落后的、腐朽的事物,也在于其本質(zhì)能讓事物煥發(fā)新生命、展現(xiàn)新風象。在《黃日葵文集》中,能看到一個富有詩意才情的黃日葵,他的詩篇同樣包含革命精神,一方面是能養(yǎng)成、充實、激發(fā)生命力的,另一方面是維護人權、反抗強暴的。正如他的自我評價,這才是“投合了人心和時代的需要”的詩風。這也正是黃日葵給我們進行創(chuàng)作、研究的啟發(fā):要有時代精神、要以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也指出,文藝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因此,新時代學問方面的紅色革命,是革去無病呻吟的、閉門造車的落后局限的錯誤的認識,使知識的研究與應用符合人民意志、有益于時代。正如黃日葵在《文學的討論》中寫道:“愚意當目下這個時代,與其架空提倡什么主義(文學上的),不如換氣一種切合,有益于現(xiàn)在人類社會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人心生了根,將來生發(fā)出來的苗芽——文學作品,自然有了它的主義了?!?/p>
也許,我們關注黃日葵最顯著的事跡是他的革命實踐,但他的革命精神與智慧隨著對其文字的深入探究,愈發(fā)能看見其中的普遍適用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在《關于終身志業(yè)》中,他提到:“終身欲從事之事業(yè):著述、教育,并以之為工具,求達人類社會改造之目的?!痹诋敃r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黃日葵的智慧在革命戰(zhàn)斗實踐中得以出色展現(xiàn);而當下他最初的意志依舊給我巨大的啟發(fā):以改造人類社會為目的,著述、研究都可以為工具。當下的紅色革命,是實現(xiàn)中國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的是堅定“四個自信”,不可忽視的是其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離不開學問之探索,文學之創(chuàng)作。值得一提的是,黃日葵特意附上“與我終身事業(yè)很有關系”的想法:“我的夢想是將都市村落化、村落都市化,故很欲從事農(nóng)村的運動,尤其想調(diào)查廣西農(nóng)村和苗瑤各族的風土生活,因這里有很多的文學和歷史材料?!?其中著重彰顯了他對于家鄉(xiāng)廣西的熱愛與信心,這不正是“文化自信”內(nèi)涵之體現(xiàn)?充分肯定著廣西自身的文化價值與文化生命力。
我想,若不是在燕園遇見黃日葵,若他不是“老鄉(xiāng)”黃日葵,恐怕我無法有如此驅(qū)動力去深切感悟與學習他的事跡與意志,更遑論真正接住北大“五四精神”的當代接力棒。在他冥冥的指引下,我會堅定向前,努力成為新時代下的“革命”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