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麗,鄭詠池,李小梅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1830)
2015年,中國約有429.2萬癌癥新增病例及281.4萬死亡病例,癌癥已成為首要致死病因和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2]。藥物治療是癌癥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腫瘤藥物,可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及延長生存期。本研究中統(tǒng)計了成都地區(qū)25家醫(yī)院2014年至2016年抗腫瘤藥物的使用情況及變化趨勢,分析其應用特點及腫瘤發(fā)病趨勢,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F報道如下。
資料來源于成都地區(qū)25家醫(yī)院2014年至2016年抗腫瘤藥物的使用數據,采集于長江流域醫(yī)院用藥信息網。使用Excel軟件對各醫(yī)院的抗腫瘤藥物消耗數據進行統(tǒng)計,以用藥金額、限定日劑量(DDD)、用藥頻度(DDDs)、日均費用(DDC)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評價抗腫瘤藥物的使用情況。其中,DDD是指為達到主要治療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劑量,抗腫瘤藥物通常以體表面積(成人約為1.7 m2)或體質量(成人約為60 kg)按療程使用,故以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3]、第17版《新編藥物學》[4]及2006年版《藥物臨床信息參考》[5]確定的1個療程使用總量除以療程計算,即DDD=1個療程的總用藥量(mg)/療程天數;未收載的以藥品說明書規(guī)定的日劑量為準。DDDs=某藥品的年消耗量/該藥的DDD值,同一藥物不同劑型因DDD值不同,需分別計算DDDs后相加得到總DDDs[6]。DDC=某藥的年銷售金額/該藥DDDs。
抗腫瘤藥物年用藥總金額以2015年最低,2016年較2015年上升明顯,但仍低于2014年,與其DDDs整體情況相符。詳見表1??鼓[瘤藥物DDDs整體比較,3年中以2015年最低,主要體現為抗代謝藥物的DDDs明顯減少。各類別比較,2014年后,抗代謝藥物DDDs排名由第2位降至第3位,取而代之的為抗腫瘤激素類藥物;其他類抗腫瘤藥物及輔助治療藥物在近幾年的DDDs排名中均居第1,且呈穩(wěn)定增長趨勢。詳見表2。抗腫瘤藥物單品年銷售金額DDDs及DDC統(tǒng)計見表3和表4。
表1 抗腫瘤藥物年用藥金額及年增長率
由表1可見,2015年成都地區(qū)抗腫瘤藥物使用金額在納入研究的3年中最低,究其原因,可能與我國衛(wèi)生行政部門多次對藥品價格進行了調整降價有關,表明成都地區(qū)抗腫瘤藥物費用得到初步控制?!吨袊┌Y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中指出,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環(huán)境污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持續(xù)影響,我國癌癥總體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2016年,成都地區(qū)抗腫瘤藥物使用金額在2015年較低的基礎上再次出現新高,DDDs也有較大增長,該情況與我國癌癥總體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密不可分。
表3 抗腫瘤藥物年銷售金額、構成比及排序(前15名)
表4 單品抗腫瘤藥物DDDs、排序及DDC(前15名)
由表2可見,抗代謝藥物在納入研究的3年的抗腫瘤藥物的應用排名中仍靠前,但其選擇性較差,對增殖較快的正常組織如骨髓、胃腸道黏膜、生殖系統(tǒng)和毛發(fā)等都有相當大的毒性,不良反應出現頻率較高的抗腫瘤藥依次為植物來源類(26.55%)、金屬鉑類(24.86%)和抗代謝類(19.46%)[7],使其在各類抗腫瘤藥物應用排名中有所下降。抗腫瘤激素類藥物DDDs穩(wěn)步增長。2013年的全國腫瘤登記結果顯示,10年來我國癌癥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乳腺癌發(fā)病率居女性癌癥發(fā)病率之首。乳腺癌的治療通常都應考慮輔助內分泌治療[8],故抗腫瘤激素類藥物的DDDs明顯提高。其他類抗腫瘤藥物及輔助治療藥物DDDs排名常年居首,其中中成藥類占比具有絕對優(yōu)勢。中成藥是我國的瑰寶,在腫瘤的治療中,特別是在整體調理,改善患者體質,姑息治療的心理安慰等方面有著獨特優(yōu)勢,但作為輔助用藥,DDDs居前列可能存在過度治療傾向。中成藥的選用應秉承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施治方法,遵循《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不可盲目擴大其適應證,把中成藥當作“萬金油”使用。
由表3可見,2014年至2016年銷售金額排序居前8位的藥品變化較小,僅名次有所差異,其中伊馬替尼銷售金額逐年上升至第1,DDDs也迅速增長,2016年的使用頻度較2014年增長約3倍(見表4)。臨床研究證明,伊馬替尼用于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有較好療效,在胃腸道間質腫瘤的治療中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9]。
自2014年起,培美曲塞二鈉、吉非替尼及利妥昔單抗均未進入銷售金額排名前15位,取而代之的藥品為比卡魯胺、替莫唑胺及來曲唑(見表3)。培美曲塞二鈉、吉非替尼銷售金額排名下降與臨床療效優(yōu)勢不明顯有關。據與安慰劑相比,吉非替尼作為非小細胞性肺癌的聯合一線治療、三線治療方案均不能提高緩解率、延長生存期或提高生存率[10]。利妥昔單抗由于其高昂的日均費用限制了臨床應用,DDDs較低,總體銷售金額排名下降。比卡魯胺為競爭性雄激素受體拮抗劑,去勢加雄激素阻斷被認為是前列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法,去勢后應用比卡魯胺阻斷腎上腺產生雄激素療效較好[11]。內分泌治療是乳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是當前國內外內分泌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來曲唑為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劑,是迄今唯一在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臨床試驗中經意向治療分析具有明確總生存獲益的芳香化酶抑制劑[12]。比卡魯胺、來曲唑分別在前列腺癌、乳腺癌治療方面療效確切,使其DDDs明顯上升,展示出了良好的市場前景。替莫唑胺為新型烷化劑類抗腫瘤藥,其在治療腦膠質瘤方面優(yōu)于傳統(tǒng)化療藥[13],同時相關指南[14]對使用替莫唑胺治療高級別膠質瘤也有推薦。雖然近幾年替莫唑胺的DDDs有所增長,銷售金額排名上升,但由于其日均費用過高使臨床應用有所限制,DDDs排名靠后。
由表3可見,中成藥類輔助抗腫瘤藥物銷售金額排名靠前,其中回生日均費用較低,在DDDs排序中居首,康艾日均費用相對較高,DDDs排序靠后,反映日均費用的高低是制約臨床藥物選擇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中成藥類輔助抗腫瘤藥物DDC基本保持不變,若對其零售價格加以限制可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癌癥患者的經濟負擔,將更多實惠留給患者。
綜上所述,療效穩(wěn)定確切、不良反應小且價格適中的抗腫瘤藥物依然受到臨床青睞,新型靶向藥物是臨床選擇的熱點;符合當前腫瘤發(fā)病率趨勢,且具有獨特優(yōu)勢的抗腫瘤藥物使用頻度逐步上升;藥品價格仍是制約臨床藥物選擇的重要因素;中成藥類輔助抗腫瘤藥物的臨床應用有待進一步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