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日前刊發(fā)報道,揭露當下教育培訓市場上常見的“洗腦式”營銷。不少家長架不住廣告“忽悠”,被培訓機構(gòu)工作人員“洗腦”,報班花費動輒成千上萬元,被坑錢、坑娃、坑智商。種種“洗腦式營銷”消費著家長們的焦慮,加劇拔苗助長的功利心,違背了教育以育人為本的初心。
腦子里有“生意經(jīng)”的不僅是培訓機構(gòu),有的學校也不能免俗。日前,西安某民辦學院學生向媒體爆料,學校即將迎來20周年校慶,其所在班級輔導員在班會上要求學生捐款,最低10元,不捐將會被取消評優(yōu)資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該校有關(guān)負責人回應稱將嚴查此事,并表示捐款“純屬自愿,不得強制”。
近年來,校友以捐款形式回報母校漸成風氣,這原本是好現(xiàn)象,但也讓一些高校生了攀比之心、攤派之念。有的高校明里暗里把校友捐贈金額的多少當成彼此競爭的“戰(zhàn)場”,每逢有校慶等重大活動,總巴望著校友能“慷慨解囊”,甚至把目光投向在校學生,號召他們也“表示表示”。這顯然走向了歧途。學生回報母校的形式很多,但若把捐錢當作主要途徑,便把學校和學生的關(guān)系庸俗化了,也把雙方的精神層次都拉低了。學校即便一時得到了經(jīng)濟利益,卻容易讓眾多校友受到不同程度的情感傷害,實在是“打錯了算盤”,得不償失。
相比之下,不少家長的算盤打得更精。某教育媒體前不久發(fā)布的《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顯示,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年收入20%以上。43%的受訪家庭表示,輔導班在教育支出中占比最大。從孩子3歲踏入幼兒園到22歲大學畢業(yè),20年下來,一般而言,家長付出的教育支出從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
既然培養(yǎng)孩子花了大價錢,不少家長自然希望收獲相應回報,于是他們把孩子未來能獲得怎樣的物質(zhì)生活當成了主要衡量目標,比如畢業(yè)后找的工作“含金量”幾何,甚至具化為月薪、年薪多少以及福利的好壞。如此“生意經(jīng)”看似屬于人之常情的范疇,但之于教育來說則陷入舍本逐末的誤區(qū)。孩子的教育不是一筆商業(yè)投資,孩子本身更非理財產(chǎn)品,用純粹做生意的思維計算孩子教育的成敗得失,是對教育本質(zhì)的背離,是對孩子的物化和不尊重。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物質(zhì)生活只是教育的低層次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學會如何與自然和他人相處,對社會有所貢獻,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在身心健康的基礎(chǔ)上過好這一生。那些腦子里只有“生意經(jīng)”的培訓機構(gòu)、學校和家長,是該好好反省一下了。
(來源:《中國教育報》 楊國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