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霞
摘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實施,教師如果進行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必然不被學生接受。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在快樂的氛圍中,讓學生獲得新知識和新能力。那么,如何讓小學語文教學“動感十足”呢?我的答案是:課堂教學一定要充滿活力,學生才能有趣而深入的學習,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前言:在小學語文授課中,教師應當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度,通過該方法增加對學生狀況的掌控度,并根據(jù)相關狀況對授課路徑進行調(diào)整,從而使小學語文授課有效性增加。
一、互動情感導入不容忽視
在新課改大環(huán)境下,相關人員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對自身授課路徑進行優(yōu)化,從而使授課有效性增加。在小學語文授課中,教師應當增加與學生的互動率,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對學生知識獲取狀況的著重度,也要增加對學生的尊重度。從而與學生構建互動性情感滲透。在小學語文授課中開展師生互動教學,與新課改要求相契合,因此,在小學語文授課中,教師應當增加對互動授課模式的著重度。
如在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先引出“英雄”的話題,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談了自己從電影、電視、課外書中看到的人物,大多是征戰(zhàn)沙場、武功高強、頂天立地、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英雄,如鄭成功、蘇武、董存瑞、嘎子、雨來、小夜鶯等。有的認為熱愛祖國、對祖國有貢獻的就是英雄;有的學生認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也是英雄;樂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人也是英雄等。今天我們也認識一位英雄,他是誰呢?打開課文,我們來學習這位英雄的精神,出示課題,這樣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為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用課外信息充實授課的豐富性
在小學語文授課中,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較弱,對相關知識構建的結構性不強。因此,老師應當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性路徑增加授課的豐富度。在授課中,應當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構建興趣度較高的授課路徑,從而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興趣度增加。教師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獲取情景,從而使學生知識獲取掌控度增加。我上課不僅僅是講授課文內(nèi)容,如我在教《我站在鐵索橋上》這篇課文。在課前收集到大渡河、鐵索橋、紅軍長征等資料,收集到了比書上小資料更為詳細的資料,這樣通過學生交流,使學生知道作者站在鐵索橋回憶了當年紅軍長征奪取瀘定橋的激烈戰(zhàn)斗場面。在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時,學生大多根據(jù)課文小資料來說詹天佑所處的時代、生平等。而我補充了學生沒有交流的內(nèi)容:清成豐十一年三月十七日(1861年4月26日)誕生。廣東南海人,為南??h民籍。1905年到1909年,為發(fā)展商業(yè),清政府決定修筑京張鐵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總工程師兼會辦,后升任總辦兼總工程師。該路自北京至張家口,穿越軍都山脈,地形險峻,工程異常艱巨,長約200公里,為通往西北之要道。為爭奪修路權,英、俄兩國相持不下,清政府決定自力修筑,但缺乏信心。外國人紛紛議論,認為中國無力完成此路修筑工程。他面對著外國人的譏諷,以大無畏氣概,率領全體筑路人員,知難而進,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yè),和同行一起成立中華工程師會,是工程師有團體組織之始,并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fā)明”,中華工程師會的成立對展學術交流活動和推動科學技術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突出作用為,在當時營造了一種積極的學術研究的風氣,齊心為國爭光。這些課外信息激起學生對了解詹天佑一生偉大業(yè)績的興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用多元的閱讀方式感染學生
朗讀訓練指導能否達到預期效果,范讀起著重要作用。好的范讀,可以達到能讓學生幾乎看見人物的形象,聽見人物的聲音,更能領會老師的感情,進一步感受文章的內(nèi)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學生,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我在教學《船長》一文時,通過范讀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想象船身被撞開了窟窿,船被海水包圍著,海水肆虐地涌向船艙的緊張情景。我給學生大聲地范讀,學生聽得那么仔細,又指名學生讀,最后齊讀,仔細體會船長哈爾威面對危險所表現(xiàn)出來的鎮(zhèn)定自若,以及他讓婦女兒童先走,船員斷后,唯獨沒考慮到自己的獻身精神。此時此刻“他仿佛不是在給人而是在給災難下達命令,一切似乎都在聽從他的調(diào)遣?!碑敼柾S著輪船一起緩緩沉入海底時,學生們被徹底感動了,他們強烈地感受到哈爾威那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高尚靈魂,以及尊重婦女,愛護兒童的人性美。學生對哈爾威的崇高精神的贊美,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同時也發(fā)展了思維。
四、有效的互動課堂交流
課堂要充分交還給孩子,老師要做的是引導他們認真閱讀文本,分析人物個性品質(zhì),揣摩作者情感,這樣在課堂交流中更顯得實在有效。如在一篇文言文授課時,我問學生:“你覺得楊震是一個怎樣的人?”個別學生只是蜻蜓點水式地說一下,“清廉”之類。而張勇同學聲音洪亮地說:“光明磊落,不貪不占?!蔽艺f道:“你的回答很實在,能說說其中的原因嗎?”這位學生平靜地說:“因為楊震在當時上任經(jīng)過昌邑時官至東萊太守,而面對過去推薦過的老熟人昌邑縣令王密,在深夜懷里揣著重金,并說沒人知道,讓楊震收下,但楊震以‘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說沒人知道!來回答,這蕩氣回腸的話語而讓人敬佩。后來他做官清正廉明,被提拔到朝廷歷任太仆和司徒等職,頗受朝廷重用,更令人欽佩?!彼慕涣髭A得了雷鳴般的掌聲。從樸實有效的交流中,真正掌握了楊震的為人及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的高貴品質(zhì)。
五、創(chuàng)建課堂課后評價機制
情感教育最終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而不是灌輸性的教育,認為在課堂中一定要讓學生體驗到積極的情感,然而在學生的情感認知當中,并不是所有情感都是積極向上的。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情感認知有一個充分的評價,合理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認知,加以適當?shù)囊龑?。因為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好勝心比較強,非??粗刈约涸谒诵哪慨斨械奈恢?,重視老師對于自己的關注程度,在集體中集體意識還比較淡薄,因此,教師在課堂或者課后教學時,對于小學生的一些行為,及時給予反饋,比如獎勵,掌聲,哪怕一個肯定的眼神,或者是直接書面的考核評價,對學生的情感認知都會是一個很大的幫助,讓小學生從小就能不被束縛,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樹立起各方面的信心,有效運用情感教育促進語文學習,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