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西族漫長的歷史上,殉情現(xiàn)象曾經大量發(fā)生,并以各種方式記載在納西族東巴文典籍、民間故事以及漢文典籍中。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羌人南遷后形成的新民族之一的納西族,與其他同源民族相比,殉情現(xiàn)象已然成為一個悲劇的“民族特色”。因此,有必要詳細探究殉情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目前已經有許多學者對這一悲劇進行了或詳細或簡單的論述,但解釋存在較大的差異。筆者以前人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自己的思考,探究納西族地區(qū)的殉情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一、從《魯般魯饒》看殉情
《東巴經》,是納西族地區(qū)本土宗教東巴教的宗教經典,是東巴教的祭司用象形文字書寫的經書,用于東巴教宗教儀式上的朗誦?!遏敯泗旔垺肥恰稏|巴經》中一部很重要的經書,用于祭風儀式,也就是東巴教專門用來超度情死者的儀式?!遏敯泗旔垺芬晃闹袑ρ城橛兄喈敹嗟挠懻?,甚至被稱為“殉情之母”。因此,人們可以從《魯般魯饒》入手,通過分析《魯般魯饒》中的殉情現(xiàn)象來透視納西族地區(qū)的殉
情悲劇。
《魯般魯饒》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一群青年們(一說牧奴們)不顧父母(一說為牧主)的勸阻,相約去殉情,中間經歷了很多的曲折。女主人公開美久命金,因為她的情人朱谷羽勒盤沒能按時赴約,所以未能和其他人一起共赴情死圣地。她多次讓烏鴉給朱谷羽勒盤捎信,讓朱谷羽勒盤家里準備聘禮和車馬來迎娶她,但是朱谷羽勒盤的父母以開美久命金不潔凈為理由多次拒絕,加上情死鬼的誘惑,開美久命金最后吊死在高原上。后來,朱谷羽勒盤去尋找跑丟的牛,碰到了開美久命金的魂魄。開美久命金責怪他,他用各種理由進行開脫。最后,開美久命金還是原諒了他,并請他幫忙焚化自己的尸體,還告訴他自己有一些財物埋在地下,等過了一定的期限就可以給他使用??墒?,朱谷羽勒盤沒有等到期限過去就將財物取出,結果導致自己生病。后來,請來祭司做了祭祀后,朱谷羽勒盤才轉危為安。
故事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從開始到開美久命金上吊這一情節(jié),是故事的重點部分,也可以稱為殉情部分,這一部分,是筆者分析的重點。而后半部分則是與東巴教的祭祀儀式相關的內容,與殉情的關系不大。
在《魯般魯饒》中,記載的殉情共有如下幾次:一開始,青年男女們(牧奴們)不顧父母(牧主)的勸阻,決定去情死;開美久命金因為朱谷羽勒盤家里嫌棄她,加上受到情死鬼的誘惑,吊死在居那若羅山上;朱谷羽勒盤因為開美久命金的死,也殉
情而亡。
以上三個地方,除了第三個殉情情節(jié)是因《魯般魯饒》的版本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以外,一、二兩個情節(jié)都是一致的。
第一個殉情情節(jié),參照《大祭風·魯般魯饒》中的記述,青年男女們是因為想要擺脫苦難的生活,追求短暫而刺激的人生,從而決定去殉情的。關于這一點,筆者從原文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描寫:
“這一群青年男女們,年紀輕輕就想毀掉做人的壽命,想把水流的長久,換成水沫的短暫;想把大樹的長壽,換成鮮花
的一時?!?/p>
“他們說:‘在人類生存的天穹之下,雖說人生不能有兩次生命,盤崩仂養(yǎng)育的納人,他可以養(yǎng)育兩次,可是,人的一生即使長壽也不會再有另一種活法,是盤崩仂不好,他養(yǎng)育的人,活著實在太痛苦了,人類要遷徙就讓他們去吧,我們年輕人,就要離開人群而去。”
不難看出,這一殉情的實質就是為了擺脫原來的生活。青年們認為長壽無意義,活著痛苦,所以,決定去情死。那么,人們不妨先把現(xiàn)實的苦作為《魯般魯饒》中開篇的殉情情節(jié)的主
要原因。
接著分析第二次殉情,也就是《魯般魯饒》中最為重要的殉情情節(jié)——開美久命金的殉情。關于這一次殉情,毫無疑問,朱谷羽勒盤的家人嫌棄開美久命金,不能接受她,是導致開美久命金自縊而亡的主要原因。
《魯般魯饒》中講道:開美久命金一開始想尋死的時候,覺得上吊也不是,投河也不是,跳崖也不是,于是就沒有尋死,又讓烏鴉給朱谷羽勒盤捎信,讓朱谷羽勒盤來迎娶她。可是,朱谷羽勒盤由于有做不完的活,每次想去找開美久命金都沒有去成,于是,他就讓烏鴉告訴開美久命金,說不是他自己不想來,而是因為他要忙于干活,所以沒有時間來見她。開美久命金等了一年,可以還是沒等到朱谷羽勒盤,因此她便傷心地自縊了。
不過,人們應該注意的是開美久命金自縊前的一個小情節(jié)。
在開美久命金自縊前,曾經受到過情死鬼的誘惑,情死鬼給她描繪出一個異常美好的世界,這才引誘得開久美命金自縊身亡。人們可以從原文中找到這樣
的描寫:
“開美久命金聽到楚鬼、尤鬼頭目尤孜歐孜、構土希瓜的叫喚聲,本來一顆純正的心,終于產生了邪念。”
因此,人們可以認為,情死鬼在這個時候對開美久命金的誘惑,正是開美久命金殉情悲劇的導火索。如果說沒有情死鬼對開美久命金的誘惑,開美久命金就可能同第一次尋死時一樣,轉了一圈又沒有尋死地轉回去。而正是因為情死鬼給開美久命金描繪出一個極為美好的情死后的世界,才使得開美久命金的殉情悲劇最后發(fā)生。
所以,人們不妨把開美久命金的殉情悲劇理解成虛幻的美好在作祟。
那么再來看《魯般魯饒》中提到的第三次殉情,即朱谷羽勒盤的殉情,毫無疑問,朱谷羽勒盤之所以殉情,完全是因為愛情。他既沒有人生的大苦難,又沒有對虛幻世界的強烈向往,他之所以殉情,都是因為開美久命金的死。因此,人們把這次殉情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愛情的責任感。
那么結合上面的一系列分析,筆者認為,《魯般魯饒》中的殉情悲劇,實際上就是現(xiàn)實中的苦難、虛幻中的美好、加上愛情這一“混合劑”而釀造出的一
幕悲劇。
二、納西族地區(qū)現(xiàn)實中的
殉情
納西族被一些西方人士稱為“悲劇的民族”,納西族聚居的麗江地區(qū)也因此被稱作“亞洲自殺王國”“東方的殉情之都”,這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歷史上,納西族曾經出現(xiàn)過不計其數(shù)的情死者,或者上吊、或者投河、或者投崖、或者服毒。這一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后來才變得較為稀少。
因此,麗江的殉情引來了無數(shù)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其進行
研究。
根據(jù)楊福泉的研究,漢文史料中相關殉情的最早記載見于光緒年間的《續(xù)云南通志》一書:“滾巖之俗多出自麗江府屬的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膠漆,伉儷無緣,分袂難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懸崖之巔,盡日唱酬,飽餐酒已,則雍容就死,攜手結襟,同滾巖下,至粉身碎骨,肝腦涂地,固
所愿也?!?/p>
但是,殉情之風由來已久,在此之前,就有無數(shù)這樣的情死者共赴他們心中的情死圣地,只不過這些事例都沒有被記錄進相關史料,而是進入如同《魯般魯饒》這樣的民間文學作品中。
總的來說,人們能找到的確切的文獻記載的時間跨度僅僅是從清光緒年間到現(xiàn)在。然而,殉情現(xiàn)象存在已久,僅僅憑借這些有限的記載來推斷納西族殉情悲劇的主要原因,似乎也是
不實際的。
筆者認為,人們需要將通過文獻史料推斷出的原因和通過《魯般魯饒》得出的原因相綜合,才能得出最后比較接近實際的
原因。
對光緒年間的史料記載分析較為詳細的應該是楊福泉,他在其與殉情相關的論文中有較為詳細的闡述。楊福泉指出:“納西族殉情風尚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社會性的多重因素,也有精神性的多元因素。但最早導致納西族殉情悲劇產生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激變、文化的變遷……后來殉情悲劇的蔓延乃至形成一種歷史性的社會習俗的原因,則不能僅僅歸咎于社會原因。除了各種社會性因素外,納西族的傳統(tǒng)生命觀、生死觀、自然觀、獨特的民族個性氣質等,都成為其中重要的導因?!?/p>
通過各方面的對比研究,楊福泉認為,在殉情這一悲劇里,漢族的封建倫理思想是最大的釀造者。
無可否認,在1723年麗江地區(qū)“改土歸流”后,漢族的封建倫理思想確實給納西族地區(qū)帶來了很強烈的沖擊,這種沖擊是強制的,是由文化強勢一方強加給文化弱勢方的。當然,由于納西族的民族性格,這種文化接觸的方式最早產生的結果必然是“逆涵化”,必然會產生極端的做法,殉情現(xiàn)象的增多或泛濫可能就是這種“逆涵化”的表現(xiàn)。
然而,如果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將殉情的主要原因歸咎于文化碰撞,似乎有些牽強。其主要原因表現(xiàn)為:一是麗江地區(qū)殉情風尚歷史悠久,“改土歸流”前就存在,如果僅僅用1723年以后的事實來解釋,是片面的;二是清政府在云南施行“改土歸流”的民族并非只有納西族,還有許多與納西族有著許多相似處的民族。然后,其他民族并未出現(xiàn)殉情現(xiàn)象,所以,用文化碰撞帶來的沖擊來解釋殉情現(xiàn)象,似乎有
欠妥當。
但是,1723年以后,這種文化的碰撞確實成為殉情悲劇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封建倫理的影響下,自由戀愛遭遇了很大的阻礙,而新中國成立后,婚姻自由,殉情現(xiàn)象隨之減少。因此,可以認為,婚姻的不自由在這里成為殉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學者陳學智在調查12對情死男女后,也對殉情現(xiàn)象的原因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陳學智認為,本土文化和民族性格才是納西族人情死的主要原因。同時,他還認為,納西族的民歌在情死中起到了玄妙的作用,甚至某些情死者的精靈附體也是造成情死的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陳學智的后兩種觀點暫時還沒有科學依據(jù),然而他覺得納西族的民族性格、本土文化才是殉情的主因,這是十分正確的。
云貴高原上生活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很多民族與納西族有著許多的相似點,不管是在民族淵源上還是在社會生活上。納西族卻以殉情現(xiàn)象之多在這諸多民族中遙遙領先,人們不得不把殉情的原因理解為以納西族本身的民族特點為主要方面的復雜綜合體。
納西族,早年是生活在河湟流域的羌人,后來,逐漸遷徙到今天的生活區(qū)域,變成了一支具有獨特性的民族。羌人是游牧民族,因此,納西族在很早的時候也過著游牧的生活。
游牧生活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穩(wěn)定,要“逐水草而居”,長年累月的遷徙,這種生活自然是苦不堪言的。在《魯般魯饒》中,開始提到的人類遷徙,應該指的就是放牧群體的正常遷徙,然而牧奴們過不下去這種苦日子,所以就決定去情死。
以往情死的人,無論生活好壞,總有不如意、不滿足的事情,因此,把這一點理解成為苦,是可以的。所以,人們將現(xiàn)實中的不滿足理解為殉情的原因之一,是符合邏輯的。
但是,不能因為苦就去尋死,虛幻的美好應該在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有情死的人,無論如何,都是希望殉情以后能到理想的情死國,類似于烏托邦那樣一個虛幻世界。《魯般魯饒》中,開美久命金尋死前也受到情死鬼的誘惑,才下定決心去情死。所以,人們不得不把這個原因看成是納西族人殉情的原因之一。
生活的苦難,各個民族都有,然而對于情死國的描繪,只有納西族才如此完整、詳細,也只有納西族才擁有如此數(shù)量的殉情悲劇。所以,情死國的誘惑在納西族的殉情悲劇里是很有
分量的。
最早的殉情出自偶然。殉情數(shù)量的增多,是現(xiàn)實中的不滿足、對情死國的美好憧憬和愛情這三者共同釀造的悲劇。殉情成為風尚,是因為納西族獨有的民族特質碰上了愛情、現(xiàn)實中的苦難這一對催化劑。在“改土歸流”以后,殉情的原因則又加上了一條——封建倫理思想進入納西族地區(qū)所帶來的文化碰撞。而新中國以后的殉情,則是民族古風加上各種偶然的導火索所造成的。
三、結語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文明,有其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也有其獨有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納西族的殉情悲劇,如果不分歷史范圍而用一個通則去解釋,是很難解釋成功的。研究殉情,并不是沒有意義的,這對人們防止這樣的悲劇再次發(fā)生,是有很重要的價值的。新中國成立后,婚姻自由、戀愛自由,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殉情這一社會悲劇因此很少發(fā)生。但是,殉情作為納西族獨特的民族古風,人們應該認真地記錄下來,并且認真地對待。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作者簡介:彭俊杰(1987-),男,云南麗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旅游人類學、南方民族社區(qū)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