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戟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zhàn)國第八雄”中山國這朵奇葩,一直閃爍著神秘的色彩。從“鮮虞”見諸史籍到徹底消失,逾時478年,它幾乎綿亙了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因此,中山并不是一個短命王國。但對它的記載,卻非常零亂,也缺乏準確和正面的描述。
史書上的中山國,首次出現(xiàn)在公元前506年,最后出現(xiàn)在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滅掉時,著名的《史記》《左傳》《竹書紀年》等重要典籍,不時跳出關于中山國的記載。西漢末年劉向的《戰(zhàn)國策》,更是專門寫了篇《中山策》,把中山國和戰(zhàn)國七雄同等對待。
不過,所有這些記載都是零零星星的,而且用的是別樣的口氣,以至于中山國被披上了一層模糊而晦暗的外衣。這個幾經起落的國度,更未有任何考古發(fā)現(xiàn),能夠證實上述記載。進入當代,文博大家郭沫若也曾苦苦尋覓過中山國的蹤跡,但直到他去世,這個22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依然毫無蹤跡。
難道這個國家永遠失落在了歷史深處?
直到1974年,一個寒冷的冬季。
這年冬天,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公社農民大規(guī)模平整農田,不斷到附近的一些大土丘上取土,結果在刨開的土堆里發(fā)現(xiàn)很多大瓦。
咦,這里面有什么古怪?
挖土農民驚詫不已,當?shù)匚奈锕芾聿块T已聞訊趕來,發(fā)現(xiàn)挖出的大瓦是戰(zhàn)國時期的,而且,是宮殿建筑所用的大瓦!
環(huán)顧左右,此地是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的交壤處,西控太行要隘,東連齊、魯,北接云、代、榆林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可能有戰(zhàn)國遺址,考古人員作出判斷。
當?shù)匾晃晦r民向考古隊講起了一件往事:三十多年前,村里有個叫劉西梅的老人,夏天大雨把家里地頭沖垮了,他就在另一塊沒有種莊稼的地里起土填埂擋水,結果挖出一塊“大河光石”(當?shù)胤窖源簌Z卵石之意),石頭上面刻有文字,“可誰也不認得那是什么字”。
考古人員隨即來到劉西梅家,看到了這塊石頭。撫去石面上的塵土,人們驚訝地看到19個字次第露了出來。雖然當時不能解讀這些文字,但他們隱隱約約意識到,這里面肯定隱藏著一個大秘密??脊抨犼犻L陳應祺把石頭上的文字描摹下來,寄給了古文字專家李學勤。
經過研究,李學勤肯定這塊石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遺物,并對文字進行了翻譯:“監(jiān)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舊將曼敢謁后俶賢者?!?/p>
什么意思呢?
這是一個叫公乘得,一個叫舊將曼的人,專門留給后人的,意思是:告訴后來的君子們,我們兩個給國王看守園囿、給他捕魚,現(xiàn)在又給他看守陵墓。
石破天驚,2000多年前兩個守墓人留下的這句話,證明此處是戰(zhàn)國時代一個王陵的所在地。
這塊后來被稱為“監(jiān)囿守丘”的刻石,成為揭開戰(zhàn)國中山國之謎的第一把鑰匙。
深入的田野調查和考古挖掘同時開始了。
在距古墓群不遠處,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多處制作陶器、銅器和玉器的手工業(yè)作坊遺址。在離古墓群不遠處,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古城墻的夯土地基……這個古城遺址,經過隨后多年的持續(xù)勘察,范圍不斷擴大,面目不斷清晰,令考古人員興奮不已。
這座城,包括了古城城址、城外陵區(qū)以及居民區(qū),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古城城址北靠東、西靈山,南臨滹沱河,形狀像一枚不規(guī)則的桃子,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約4.5公里。城址由七條城垣組成,現(xiàn)城垣早已不存,只余城基。城內分為東西二城,東城北部是宮殿區(qū),南部為大型夯土建筑區(qū)。西城北部為王陵區(qū)。中部為大型官方手工業(yè)作坊區(qū),有燒陶、鑄銅、冶鐵和制作骨、玉、石器的作坊遺址,南部為商業(yè)活動中心和居住遺址。城外東部高坡上,則筑有軍事小城,來守衛(wèi)都邑。西部山腳下為中山貴族墓區(qū)。城外西北、東北部為平民墓區(qū)。
根據勘察情況和歷史記載,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這里很有可能是失落兩千二百多年的中山國國都。
他們還找到一個更重要的物證——這里有一座小山,完全吻合史書中關于“中山俗以山在邑中”的記載,說明這里就是戰(zhàn)國時代中山國都城靈壽城所在,而這里埋葬的,就是中山國國王。
一個古國和古國城市的面貌,逐步顯現(xiàn)出來。
最大的實證,當然寄希望于挖出大瓦的中山國君墓地——如果從墓中發(fā)現(xiàn)中山國文字,千古之謎將解開,一切疑團將煙消云散。
王陵區(qū)分為兩部分:一處在中山靈壽故城以西兩公里的西靈山南坡高地上,1、2號大墓東西并列;另一處在靈壽故城內西北部,3至6號大墓東西向錯列。發(fā)掘前的調查,首先從編號為1號的大墓開始。
1號墓是古墓群中體形最大的一個,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地上封土仍高達15米,東西底邊長92米,南北底邊長110米。封土由下到上構成三級臺階,第二級臺階以上還殘存著建筑的遺跡。
封土上的建筑被稱作“饗堂”,在古代喪葬制度中,是王侯級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該饗堂早已坍塌,但考察發(fā)現(xiàn),這個墓頂建筑共由一層饗堂、兩層回廊組成,氣派恢弘,顯示墓中主人地位顯赫。經鉆探發(fā)現(xiàn),這個墓是“中”字型結構,有南北墓道,中間有一個墓室,按禮制應屬于國王級陵墓。
隨著勘探范圍的擴大,考古人員在1號墓的外圍,又先后發(fā)現(xiàn)6座陪葬墓,2個車馬坑,1個雜殉坑。陪葬人的頭部都朝向主墓,說明其與主墓中人物的關系十分密切,應該是主墓中人物的妻妾。陪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器,從器型上分,有禮用的玉璧,有飾用的玉佩,有實用的玉梳、帶鉤、玉人和一些小玩具。它們都是玉器中的珍品佳作,反映出主人生前的奢華生活。
也有奇怪的發(fā)現(xiàn),距主墓稍遠一些的6號陪葬墓中,出土的隨葬器物大多是一些粗糙的灰陶和小玉石。有人猜測,6號陪葬墓中的女主人或許是一個比妾的身份還要低下的奴婢。一個擁有成群妻妾的人,一定會擁有更多的奴婢,但為什么只有她可以葬在主人的身邊呢?只能用她特別受主人寵愛來解釋了。
從1974年到1978年,考古人員發(fā)掘了1號大墓和6號大墓,僅這兩組墓,就出土文物19000余件,大量孤品珍品,震驚世界。
1975年秋,考古人員先對6號墓實施發(fā)掘,從外觀看,它比1號墓小一些。遺憾的是,主墓室曾遭嚴重盜掘,已經一無所有了。
就在人們不再對6號墓抱什么希望時,一個民工在主墓室側面平臺上意外踩空的一腳,竟踩出了一個寶庫。
陳應祺回憶說,我們挖到那一層,一個民工一踩,哧溜一聲,那只腳就下去了,一個大窟窿,嚇他一跳。把他拉起來,旁邊圍觀的老百姓一看說,好大的煙!
其實,窟窿里冒出的不是煙,而是因為墓里與墓外溫差大,冒出的熱氣??脊虐l(fā)掘現(xiàn)場這個民工無意中的一腳,一個在以往考古發(fā)掘中,從未見過的墓葬格局出現(xiàn)在考古人員眼前。
在主墓室的兩側,竟然還有兩個與主墓室互不相連,用來放置陪葬物品的倉庫。
這種超常規(guī)的墓室結構設計,被以后的發(fā)掘證明,是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王陵墓所獨有的。在主墓室東西兩側的寶庫中,一次就出土了幾百件文物,其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品。最特別的是“山”字形青銅器,最高者143厘米,重50多公斤,一共出土了5件。這種造型特別,氣勢雄偉的青銅禮器,可列于帳前和帳周圍,象征王者權威,為中山國所特有。它是以山為崇拜的古代鮮虞人精神的凝練,是中山國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可看作是中山國的“國徽”。
出土文物中引人注目的還有9件三足銅鼎。漢語中,常用“一言九鼎”來形容地位權威。當時,只有尊貴的周王有資格用九鼎,諸侯只能用七鼎,諸侯以下的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平民則不許用鼎。
在中山國王墓中出現(xiàn)九鼎,不僅說明當時已“禮崩樂壞”,還說明鮮虞人在禮制上已開始效法諸侯強國了。
隨后,經過兩年多的鋪墊,人們期待已久的1號墓的挖掘終于開始了。這個神秘的古墓中會有什么呢?
勘探表明,1號墓在墓室構造上完全接近于6號墓,不同的是在主墓室的東北方向又多了一個寶庫。就是說,6號墓有兩個寶庫,1號墓有3個寶庫。
接下來,人們又在高大的封土北側,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斜插進墓室的盜洞。
這是一個古老的盜洞。
戰(zhàn)國時代晚期的這次盜墓,使1號主墓中最大的槨室里除了幾個吊棺用的大銅環(huán)和一些文物殘片外,幾乎一無所有了。盜墓人在洗劫之后,還放火把整個墓室燒得面目全非。
不過,在主墓室一角,還留下了一個稀世珍寶,此刻,它就靜靜地被壓在一塊石頭下面。
主墓室暫時沒大的發(fā)現(xiàn),但在1號墓的寶庫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令人瞠目結舌的精美文物。
首先是東邊的寶庫。
——錯銀雙翼神獸,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風神“飛廉”,它怒目圓睜,張口咆哮,似乎隨時都可能騰空躍起。
——錯金銀青銅四龍四鳳方案座,造型以龍鳳為主體,4只神龍頭頸各自伸向一方,昂首挺立在由四只靜臥的小鹿承托的環(huán)形圓盤上,整體造型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古板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一件極其罕見的藝術瑰寶。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底座,一只勇猛威武的老虎正將一只小鹿叼在口中,老虎的勇猛敏捷與小鹿的弱小無助形成鮮明對照,構成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生動畫面。
——十五連盞燈,則堪稱是銅燈中的精品。它的整體造型就像是一棵大樹,由燈座和七節(jié)燈架組成,主干豎立在猛虎托起的燈座上,叉出的“樹枝”上托起十五盞錯落有致的燈盤。每節(jié)樹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狀各不相同,便于安裝。樹枝上有游動的夔龍,有鳴叫的小鳥,還有一群頑皮戲耍的小猴,樹下還站著兩個嬉逗群猴的人。全燈各盞上下錯落有致,無一重疊,構思奇特造型新穎。此前戰(zhàn)國時期墓葬中也有連枝型銅燈出土,但裝飾這么多動物與人物的,鳳毛麟角。
東邊的寶庫清理完成,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中山國的文字。
考古人員隨后打開東北庫,咦?竟是一個空庫!奇怪的是,這里既沒有被盜掘的痕跡,也沒有擺放過器物的痕跡。
最后打開的是西邊的寶庫,這里卻有著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除了琳瑯滿目的珍寶,終于看到了文字。
在一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方壺上,四面刻滿了450個字的銘文。它告訴后人,這里埋葬著中山國一位最有作為的君王,他的名字叫“ ”。
銘文中還特別記載了征伐燕國的戰(zhàn)爭。
公元前314年,中山國王“ ”乘燕國被齊國攻打之時,背棄與燕共同稱王的盟誓,占領了燕國方圓幾百里的疆土。這件巨大的青銅酒器,就是為了紀念討伐燕國取得勝利特別制造的,而制作這件酒器的材料還是從戰(zhàn)敗國拿來的,勝利者的驕傲溢于言表。
銘文追述了先祖及先王的業(yè)績,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文中提到,“ ”之前還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據考證,此前發(fā)掘的6號墓,埋葬的就是中山王世系的第四代君王——成公,1號墓中的“ ”是中山國第五代君王。
從1號墓中也出土了9只銅鼎,比6號墓成公墓出土的九鼎更加精美。其中最大的鐵足銅鼎上,刻有469個字的銘文,是迄今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青銅器中字數(shù)最多的一件。另一件刻銘青銅圓壺上,也有182個字的銘文。
中山王鐵足銅鼎、中山王方壺和中山王圓壺,這三大青銅禮器不僅為研究中山國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也代表戰(zhàn)國時代工藝制作的最高水平,故被合稱為“中山三器”。
更加奇特的是,1977年,在發(fā)掘中山王墓的過程中,在東、西兩庫,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件扁銅壺和一件圓銅壺,壺口都用銅蓋密封,封閉緊密。有工作人員晃了晃,感覺里面有液體,打開那件圓壺后,頓時,一陣酒香飄出。
又一項震驚全國的重大發(fā)現(xiàn)問世。
為慎重起見,考古專家們把這兩壺酒液送去北京。
1978年10月,北京市發(fā)酵工業(yè)研究所對壺中的液體進行了鑒定。鑒定結果表明這兩種酒不含有酒石酸鹽,故不是水果酒,都是用糧食釀造的,非蒸餾酒,只是深埋地下2300多年,盡管密封完好,酒精也已揮發(fā)得只剩下萬分之零點五。另外還含有乙醇、脂肪、醣等17種成分。此外,還含有銅、鉛、錫、銀、鎂、鋁、錳等多種金屬離子,這些可能是酒呈綠色的原因。
這兩壺出土于中山王墓中的古酒,屬世界上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實物酒。它不僅為研究中國釀酒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它與盛酒器相結合,還為研究當時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寶貴材料。
如今,淡綠色和深綠色的兩種酒體封存在河北博物院的庫房內。
再回到主墓室。
獨一無二的“銅版兆域圖”該露面了。
1977年秋,人們在這個巨大的墓坑中做著最后一點清理工作。這時,在墓坑西邊的一個角落里,一位工作人員隨意挪動一塊石頭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塊扭曲的大銅板。
這塊長方形銅板在盜墓人放的那把大火中,被燒得面目全非。清理之后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塊長96厘米、寬48厘米的銅板表面,是一幅由金銀線鑲成的圖案,旁邊還有文字注釋。
這是一份王陵建筑的設計圖,圖中標明的長度,換算成今天的比例尺,為1:500。在“兆域圖”上的文字詔令中,中山國王命令大臣嚴格按規(guī)定施工,如果出現(xiàn)質量問題要追究責任。他還說,擅闖王陵者,格殺勿論,罪及子孫。
銅版兆域圖的出土,說明戰(zhàn)國時期已有專司王陵建設的部門和官員。
中山王陵中,件件器物是珍寶:“中山三器”、中山侯鉞、“山”字形器等,為研究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及文字書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錯金銀龍鳳銅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銀首人俑銅燈、虎噬鹿屏風座、犀牛器座、雙翼神獸以及帶有壓劃紋的磨光黑陶鼎、石制六博棋盤、鷹柱大盆,大量的玉龍、玉虎、玉人等,則以精巧的做工,獨特的造型,反映了中山國手工業(yè)在鑄造冶煉及工藝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術。
反觀銅版兆域圖,這份王陵建筑設計圖貌不驚人,意義卻不同凡響——它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建筑規(guī)劃圖,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早的建筑設計平面圖。此圖在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建筑學等方面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比國外最早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地圖還要早600年。
隨著中山王陵的發(fā)掘和都城的廓清,千古之謎頓解,絢爛的中山國文化,終于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1988年,中山古城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