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惠
《溫暖的弦》里,張鈞甯飾演獨立堅強的“史上最強秘書”溫暖,她行事果斷、能力出眾,但堅強的背后也隱含著不為人知的傷痛。這種顯著的人物特點與她本人的性格十分相似,完全可以說,她是在本色出演。而跟隨著她精準細膩的表演,我們似乎也能將記憶的線拉長,重新回憶起張鈞甯的成長之路。
2002年,臺北街道,身穿簡單外套搭配牛仔褲的張鈞甯正在優(yōu)哉游哉地逛街。她頭發(fā)隨意地散著,以素顏示人。在經過街角的奶茶店時,她隨手接過了一張廣告問答卷并且仰起了頭仔細地聽身側的工讀生介紹著宣傳頁上的內容。隨后,她在這張紙上認真地勾畫著選項,還在姓名那一欄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三個字——張鈞甯。
這一年,張鈞甯20歲,在臺北大學法律系讀書。她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張志銘是法學博士、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及國家發(fā)展研究所教授,母親鄭如晴是文學碩士、知名文學作家、臺灣藝術大學講師。雖說張鈞甯的父母在她三歲那年就已協(xié)議離婚,但兩位長輩依然對女兒傾注了愛和關注,并沒有缺席她的每一個成長瞬間。甚至從很早之前,她的父母就達成了共識,立志要將張鈞甯打造成學術性人才。
關于“孝順”與“自由”的拉鋸戰(zhàn)確實是持續(xù)了很久,可最后,張鈞甯還是選擇了前者。進入高中后,她總是會在節(jié)假日時,按照父母的安排,背著書包去南陽補習班從早上八點待到晚上十點。偶爾的課間休息,她也沒辦法出門,只能透過窗戶去望一望廣闊的天地。近乎每一次,張鈞蜜看到有飛鳥在白云之間自由地翱翔,她都會想起自己的姐姐。
“我覺得自己和這世界沒有關聯(lián),十分羨慕姐姐。她喜歡美術就去讀復興美工,想考大學就參加插班考,復習一年照舊考上臺大?!睆堚x甯從不避諱自己昔日的“陰暗面”,她承認曾過得很不快樂。
她就像城堡里安逸的公主,金杯玉盞應有盡有,王子派對樣樣不少,一切都看起來那樣圓滿和熱鬧。唯獨張鈞甯自己知道,她的心里缺點什么。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呢?那個曾在街道遞給她問卷調查的工讀生帶來了答案。
“你想當演員嗎?”哪怕只有一面之緣,這個工讀生小哥還是記住了張鈞甯獨有的氣質和清新的面容,為了她,他選擇了藝人經紀人這個行業(yè)。這是多么美妙的“蝴蝶效應”,張鈞甯必須承認她的內心被“撩撥”了,自由的火種再次被燃起。
她開始穿上女王的斗篷,如同溫暖一樣,臨崖而立。父母的不解、責罵,學業(yè)的未完成,三四十次試鏡失敗……張鈞甯皆獨自面對。她也想過萬一自己真不適合吃這碗飯,會餓死,那該怎么辦。然而,張鈞甯想得更多的是:“每一段失敗,每一個挑戰(zhàn)都是滋養(yǎng)自己的養(yǎng)分,更何況人必須篤信一直往前?!?/p>
這句成型于20歲的心理獨白,可以作為張鈞甯人生的分水嶺。它一直督促著她在浪大水深的娛樂圈,做勇往直前、不知疲憊的泅渡者。而一邊默念信條,一邊埋頭暴走的張鈞甯竟真的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她讓自己的名字,在以后的華人女演員的名單上面永遠地被留存了下來,她開始出產像《溫暖的弦》一樣的、許多的優(yōu)秀作品。
“如果你放開手,得到的會更多,包括更好的工作機會,也包括此時未到但總會前來的愛情?!?/p>
30歲來臨之前,張鈞甯參透了這個道理。她的領悟并不是毫無來頭,是空談,反而是切身體會?!皩W霸”張鈞甯實在太愛思考了,她把自己“過得不算好”當成了命題來解讀??伤紒硐肴ィ靼琢艘粋€道理——自己沒有拼命想紅的決心,也沒有生計所迫的不得已,她無須對工作太較勁。至于愛情,難免失敗,自己無愧于心就好。
既然如此,她又為什么要用力抓住那些庸人自擾的東西呢?張鈞甯決定開始給人生做減法。她給自己放了一個假,不再為了拍戲而費力,不再進行低質量的社交,也不再因緋聞而頭痛。她拉著正處于失戀的閨蜜陳意涵去旅行,去做了極致瘋狂的五件事——刺青、扎臟辮、跳水、裸泳和親吻陌生人。
即使娛樂新聞的通稿主角都是陳意涵,但不得不承認,向來是“乖乖女”的張鈞甯能做這些事情也一樣很酷,甚至更為難得。作為一個自幼害羞、不敢表達的女孩竟然能漸漸地打開心扉去擁抱世界,張鈞甯承認“表演”這份職業(yè)確實功不可沒。至少通過演戲,她才開始讓自己與外界相通。當然,冥想和打坐也為她的改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每天凌晨四五點,天光魚肚白,張鈞甯一定會走到附近的樹林里,與自己溝通。她喜歡這種獨處的方式,可以令她真正地沉靜下來。這就好比她建了座房子,里面有禪意和詩意,有張鈞甯自己,卻獨獨不會有世間的誘惑和煩惱。
三十歲來臨之前,張鈞甯真的很慶幸,她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她覺得能夠自由地支配心房的開與關,實在是小確幸啊!當然這也是大家都說,“張鈞甯飾演的溫暖十分打動人心的最大原因”——她是真性情,過得勇敢灑脫、通透自在,完全可以將女主角的各種正能量最大化。
想來,許多女明星演技差,大概就是還未達到超脫世俗的境界吧。
在臺灣提起馬拉松,無人不知張鈞甯。她挑戰(zhàn)過舊金山馬拉松大賽,完成了21公里半馬。她一直往前奔,追的是風,放下的是塵。
助理離職那年,恰逢張鈞甯也在換經紀人。一時之間,她忽然有了股莫名的恐懼,仿若被全世界拋棄。那天,她便跑了十公里,一邊跑,一邊哭。別樣的發(fā)泄方式,帶給張鈞甯的是迅速的自愈能力,以及全新的生活態(tài)度——活在當下。
張鈞甯不再迷茫,少了許多猶豫。她不再是那個讀中學的“暗戀少女”——十分喜歡一個男孩子,為了他喝同一個牌子的礦泉水,整整喝了八年,卻不敢告訴他。待到往事成追憶,也只能徒留一聲唏噓。
現(xiàn)在,張鈞甯更希望把握主動權。她使勁地、用力地往前沖,追著世間的一切美好。很多時候,為了能跑過時間,及時地去傳遞愛和感受愛,她往往一下飛機就會奔赴到親友的懷抱。陳意涵生日時,張鈞甯曾特意跑到金門,制造了驚喜,給了閨蜜一個“后背殺”。后來,陳意涵在專訪的封面上,特意讓編輯寫下了大大的標題:人生只剩張鈞甯。
惺惺相惜的友情很難得,張鈞甯有老友,自然也有酒。她會偶爾小酌一杯,再在微醺之時,翻閱一下服裝設計的書。有時候也會寫幾張明信片,待到天明,張鈞甯便會跑到街道的郵箱旁,將想念郵寄出去。
三十歲。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老女孩,張鈞甯卻活成了最不老式的模樣。她成熟,卻不世故;她有閱歷,卻不渾濁。無論時光如何變遷,也不管她是否腰纏萬貫,她依然保留初心。她還會喜歡20歲那年的香水、cD、拼圖,會熱衷奔跑和獨處。
下一個拐角處,也許她的手里還會多出一張宣傳頁。想來,張鈞甯還是會禮貌又知禮地接過來,然后耐心地填表后,她會繼續(xù)奔向下一個路口。隨著她奔跑的身影而往后倒退的樹影,就像已經過去的這些年——風景在變,她卻還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