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明威的哲學是關(guān)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海明威的哲學內(nèi)容十分豐富,當然也非常復雜,但是不管怎么樣,對于生和死的看法都是海明威哲學最基本的問題。海明威對于哲學的闡述,重在短暫人生的“升華”。海明威通過“硬漢子”的生存方式和生死哲學,啟示人們?nèi)绾卧诋惢默F(xiàn)實世界里保持人性的尊嚴。
關(guān)鍵詞:海明威;哲學;桑地亞哥;意義
人類對生死問題的探討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人類最早是通過原始宗教、藝術(shù)以及神話,把人類對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表達出來。并且在這個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出最原始的哲學。因此生命和死亡在最初的時候,也就成為哲學所探討的最本源的問題。
這讓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海明威一系列的小說,他的小說不僅表現(xiàn)出其生死觀,而且體現(xiàn)出他的生死哲學,因為他在小說和劇本中幾乎每篇都有談?wù)撋阑蚺c生死有關(guān)的情節(jié)內(nèi)容。譬如在《老人與?!分袑懘篑R林魚和鯊魚的死亡,以及《永別了,武器》《太陽照樣升起》等等著作中對死亡的描述。這也就是說,海明威的作品通過對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把生和死的問題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學高度。
那么海明威的“生死哲學”究竟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呢?他又是如何表現(xiàn)“信仰的死亡”和“愛情的毀滅”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海明威“信仰的死亡”。西方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沒有死的意志也就沒有生的意志?!痹诤C魍淖髌分?,涌現(xiàn)出眾多的有骨氣、百折不撓的“硬漢”形象,當然,他們各自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們對死亡的無所畏懼,同時也包括對于生命的尊重和憧憬。因為生和死是密切聯(lián)系的,所以海明威的哲學表面上寫的是死亡,實際上寫的是生命,這樣海明威的哲學就具有了現(xiàn)實意義。他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追求生命意志的,但是生命的過程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痛苦,這也就形成了生命和死亡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體。
比如在《老人與海》中,大馬林魚和圍攻的鯊魚群的死亡,就足以說明海明威的死亡邏輯。海明威極其贊賞莎士比亞對生死問題的看法,在海明威看來,只有明白人是要死的,才能正視死亡和面對死亡,而不是消極回避死亡。這就是海明對信仰死亡問題的深入探討,與此同時也是對“死”的一種升華。
其次,說到海明威的“生死哲學”,有一點絕對不可以也是不能夠忽視的,那就是他對愛情主題抑或說對愛情毀滅的思考和探討。20世紀二十年代最為經(jīng)久的主題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愛情的毀滅。海明威抓住了這個深刻的主題,自然也有他獨到的理解。
在《永別了,武器》中有這樣一段精彩描寫:
醫(yī)生順著過道走掉,我回到病房門口。
“不,我要進去?!?/p>
“你不能進來?!?/p>
“你出去,”我說,“那一位也出去。”
我把護士趕走,關(guān)上門,熄了燈,可這也沒有用,就向同一尊石像告別。過了一會,我走了出來,出了醫(yī)院,在雨中走回旅館。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亨利同死去的妻子告別時的絕望的心情,也可以感受到他因傷心而麻木的心。記得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了給人看?!?/p>
再者,說到海明威的“生死哲學”,讓我不得不說的是《老人與海》中的桑地亞哥。桑地亞哥可以說是海明威作品中“硬漢精神”的典型代表。桑地亞哥獨自一人出海捕魚,面臨著種種生死考驗,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他在與死亡作生死搏斗。在這里海明威從哲學的角度出發(fā),把主人公桑地亞哥放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上,乘風破浪,直面生命和死亡,于是得到“人生來不是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但就是打不敗他”。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這也就是海明威“硬漢”精神的由來?!坝矟h”精神也就成為海明威“生死哲學”的終結(jié)點,也是他的“生死哲學”的核心。
海明威的哲學異彩紛呈,對立中又包含著統(tǒng)一,他認為生命和死亡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在一反人性的荒謬世界里,作為個體的人究竟應(yīng)該選擇什么樣的生存方式,獲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海明威在其“生死哲學”之下塑造出眾多“硬漢子”形象,在死亡面前表現(xiàn)出“重壓下的優(yōu)雅風度”,這種“硬漢子精神”,是人文主義精神在人性嚴重扭曲的西方現(xiàn)代文明世界里,放射出的最后的耀眼的光芒。這對于彌補我們民族靈魂之中的“劣根性”問題,無疑具有了現(xiàn)實意義?!坝矟h子”面對困難和死亡所表現(xiàn)出的英勇、執(zhí)著和韌性,正是我們民族值得借鑒的地方,對于醫(yī)治“民族劣根性”中的懦弱、自私、麻木等等問題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末了,海明威的“生死哲學”理所當然具有很高的社會和歷史價值,但是海明威的哲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他沒有看到個人應(yīng)該是社會的一分子,人應(yīng)該是社會中的人,他沒有看到個體和整體的關(guān)系,所以也就不能領(lǐng)悟到集體和社會的力量。然而,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魯迅卻能清楚地看到了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所以他也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曾幾何時,魯迅先生意味深長地說“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于是海明威不得不感嘆道“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戰(zhàn)爭”。
參考文獻:
[1]林疑今譯.永別了,武器[M].上海出版社.
[2]陳良延等譯.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上冊)[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3]魯迅.吶喊[M].譯林出版社,2009.
[4]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09).
作者簡介:
劉偉,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