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衛(wèi)國
摘 要:詩詞教學在中國文學史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涉及聲韻、格律、對仗、訓詁、句法、典故、章法、體式、異文等多個方面。只有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文本細讀,參互為用,才能真正提高古代詩詞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詩詞;中國文學史;課程;教學
詩詞教學在中國文學史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詩歌、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詩歌,涉及大量的詩詞作品,也占了中國文學史教學的大量課時。因此,詩歌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中國文學史教學的成敗。在中國文學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教學效率,也就成為這門課程教學成功的關鍵。只有讓學生掌握詩詞釋讀的基本方法,才能正確理解詩歌的要義,體會到中國古代詩歌的語言之美和民族特色。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在此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明聲韻
音有古今,地分南北,由于古今音處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詩歌的聲、韻、調等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原來押韻的,現(xiàn)在讀起來已經(jīng)不再押韻。在古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古今音不同導致的上述差異。例如唐代詩人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這首詩中“兒”中古音讀ní,按照王力先生的擬音為[?iei]。期,王力先生擬音[ɡ??]。“兒”與“期”是押韻的。再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其中,“者”“下”是韻腳字,本來是押韻的。在上古音系中,都屬魚部字。在中古音系中,都屬于馬韻,只是“者”是三等字,“下”是二等字,二者的區(qū)別,只是“者”字比“下”字在音節(jié)上多了一個介音。按照王力先生的擬音,“者”讀為[t??a],“下”讀為[?a]。同樣,在《關雎》中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一句中,“服”與“側”的讀音,在今天讀來已經(jīng)差異很大。但是這兩個韻腳字,在上古都屬于職部,按照王力先生的擬音,“服”音讀為[b?k],“側”的擬音為[?sr?k],今天讀來雖不押韻,但在《詩經(jīng)》時代卻是押韻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開篇的前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瑟瑟”乃是出于后人的改動,其原本是“索索”,原來也是押韻的。但是因為語音的演變,宋人作了
改動。
二、明格律
中國古代詩歌特別是近體詩在平仄、押韻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guī)則,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十分嚴格。弄清這些規(guī)則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分析詩歌。例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一詩: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這是一首近體絕句,“春色滿園”與“滿園春色”在該詩中表達的語義并無不同。但是,按照近體詩黏對的規(guī)則,在字面安排上只能用“春色滿園”而不能用“滿園春色”。又如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此處的“白頭”其實是“白發(fā)”的意思。用“白頭”而不能用“白發(fā)”的原因,也是為了合律。上述的字面安排之所以此是而彼非,就是格律規(guī)則起的作用。當然,在解說“白頭搔更短”時,白頭的確切意義乃是“白發(fā)”。
明格律也可以幫助學生判斷古詩詞的文本正誤。例如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在流傳過程中,有的人認為第三句應該是“粉身碎骨”,甚至長期以來早已習非成是。實際上,如果懂得近體詩的格律規(guī)則,自會判定此處斷不宜作“粉身碎骨”,因為違背了“黏對”規(guī)則。
三、明對仗
所謂對仗,就是要求詩詞中實字虛字相對,即實字對實字,或虛字對虛字,語義相同或相反。除此之外,還要符合平仄要求。明對仗不但可以劃分詩歌的意義節(jié)奏,進且可以判斷詩歌用字的確切語義。例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一詩: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對于本詩的“小火爐”的意義節(jié)奏劃分,多數(shù)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小|火爐”乃是正解。如果明白對仗的原則,則可以比較容易地判斷此處應為“小火|爐”,因為需要與上一句的“新醅|酒”構成對仗。再者,從詩歌意義的傳達而言 ,“小|火爐”只是交待了火爐在形制上是小的,是“死句”。而“小火|爐”,則是“活句”,交待了作者在用小火溫酒,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期待,傳達了雙方醇厚的情誼?!八馈薄盎睢辈煌?,詩情自異。同樣,王維《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忽”者,快速之意。按照對仗規(guī)則,就會明白“還”應該讀xuán,也是快速之意,不能讀作“huán” ,并非“歸來”之意?!昂鲞^”“還歸”前一個詞都是后一個詞的狀語,狀打獵歸來時的快速之態(tài)。
四、明訓詁
“訓詁”者,即以今之通言釋古之語詞?!白x書必先識字”,因此在詩歌釋讀過程中需要具備訓詁學的基本知識。例如李白的《送友人》一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說文解字》云:“班,分瑞玉也。從玨,從刀。”該詩尾句“蕭蕭班馬鳴”中的“班”,乃分開之意,“班馬”指分別的馬。以“班馬”喻朋友別離,意謂分別時馬尚且舍不得離開,人何以堪?明乎此,則此時所表現(xiàn)出的朋友之情自見。這顯然是借景抒情的比興之法。又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一句,按:“屋漏”一詞,《爾雅·釋宮》:“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宦,東南隅謂之窔?!薄对娊?jīng)·大雅·抑》也有“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之句,《毛傳》釋之為“西北隅謂之屋漏”。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以床頭和西北角借代整個屋子。因為漏雨,已無一處干燥之地,艱難窘迫之狀盡顯。如果把“屋漏”理解為屋子漏雨,不但純屬望文生義,而且在解釋時迂回屈曲,“床頭屋漏無干處”也就被曲解為“床頭因為漏雨沒有干燥的地方”。這既歪曲了杜詩的原意,更無從傳達杜詩的風神。再如孟浩然的《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薄耙箒怼蹦耸且粋€詞,猶今之言“昨夜”,而絕非“夜里來了”的意思。同樣,漢代《古詩十九首》之一“驅車上東門”,上東門,指的是洛陽城東三門中最北面的門,“上”絕不能理解為動詞。李清照的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末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贝颂幍摹盃帯?,即“怎么,怎樣”之意,而絕非“競相”之意。順便指出,2018年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一臺《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第一期播出清代詩人袁枚的《苔》詩之后,瞬間被刷屏?!鞍兹詹坏教?,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庇腥税选扒啻骸崩斫鉃楝F(xiàn)代漢語意義上的“青春”,實則大謬不然。因為此處的“青春”,與“白日”構詞法正同,乃是指春天。
五、明句法
詩與文屬于兩個不同文體。就句法而言,文的句法比較清楚,所以在意義表達上也就很難出現(xiàn)模糊性或理解上的差異。詩歌則不同,往往因為出于聲律的調諧,或語意表達有所側重,而形成特殊的句法。如杜甫《秋興八首》:“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薄杜汔崗V文游何將軍山林》:“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前人已多言之,在此無須贅言。再如,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钡诙鋵嶋H上是“雙袖不干淚龍鐘”的倒裝。對這類句法的拗折之處,尤需用心體會?;ノ囊彩枪糯姼柚谐S玫囊环N句法,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钡谝痪淦鋵嵤恰扒貪h時明月秦漢時關”。再如岑參《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這里的“吳”“楚”乃是互文關系。因為芙蓉樓在今天的鎮(zhèn)江,而鎮(zhèn)江在古代屬于吳楚交接的地方,所以在這里用“吳楚”來代指送別之地。北朝詩歌《木蘭詩》中互文句法尤為典型?!皩④姲賾?zhàn)死,壯士十年歸”,并不是“將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死了,壯士打仗多年回來了”,而是說將軍和戰(zhàn)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死了,有的回來了?!靶弁媚_撲朔,雌兔眼迷離”,“撲朔”與“迷離”也是互文關系,必須放在一起來理解而不能截然分開。“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边@四句也是互文的關系,并不是說木蘭在出征前有條不紊地準備,先到東市,再到西市,再到南市,再到北市,而是說木蘭迅速地奔走于東西南北市之間,做“替爺征”的準備。如果不了解互文這一類特殊的句法,很容易造成對詩歌文本的錯誤
理解。
六、明典故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按照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所言,用典可分為“事典”和“語典”?!皳?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用典的高妙,在于“不使人覺”,言簡意賅,辭近旨遠。例如漢代《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一詩: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其中“與君生別離”一句,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吳淇說:“二句‘生字,當解作生熟之生,猶云生生未當別離而別離也?!盵1]別離本是悲傷,“生”字無疑將別離的悲傷打入了無限悲傷的境地,同時也設定了將要前行之人的痛苦。“道路阻且長”源自《詩經(jīng)》中的《秦風·蒹葭》“道阻且長”一句,指會面的艱難?!皸壘栉饛偷馈卑狄鳚h女詩人班婕妤《怨歌行》“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一句,用在此處指徹底拋棄之意。又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這首詞中“濁酒一杯家萬里”,其實與后一句“燕然未勒歸無計”一樣,都是用典,否則會有用典的“偏枯”之失而失去兩句之間在對仗上的平衡。但就這首詞的很多注本來看,此句的注釋多昧于典故之所出而失注。其實,這里的“濁酒一杯”,出自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憋蹬R刑之際,表達了不能與家人故舊團聚的遺恨?!皾峋埔槐保齐m薄,但卻可以與家人盡享天倫之樂,與朋友故交敘舊談宴。范仲淹化用此典,用“濁酒一杯”,表現(xiàn)出了邊關將士對享受天倫之樂的家庭溫情的渴望,由于離家萬里的空間阻隔卻只能將愿望化為泡影。因此,這一句傳達出的感情是極具張力的?!皾峋埔槐胰f里”,“濁酒一杯”,充滿的是想象中熱誠的渴望?!凹胰f里”,則是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冰冷、寂寥。期盼、無奈、悲傷,種種情感交織,傳達了一種復雜的人生況味?!把嗳晃蠢諝w無計”則是用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的典故,在表現(xiàn)出功業(yè)未建的惆悵之情之外,也表達了將士們戍守邊關的雄心
壯志。
七、明章法
詩詞的規(guī)則,不止于上述的聲韻格律及句法等等,還包括章法,即謀篇布局上的 “起、承、轉、合”,追求言有盡而意未窮?!捌稹奔磸暮翁庨_篇,大略而言,可以稍隨意,平平敘起?!俺小笔墙又f,要起到一個孕育詩意的作用?!稗D”,即詩意發(fā)生轉變?!昂稀笔侨姷氖帐帐娨庠娋?,追求意蘊無窮。下面試以王維《觀獵》一詩為例加以說明: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這首詩是唐詩史上的五律名篇。清沈德潛認為:“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起二句若倒轉,便是凡筆,勝人處全在突兀也,結亦有回身射雕手段?!盵2]而清張謙宜更是將這首詩懸為“五律準繩”:“‘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一句空摹聲勢,一句突出正面,所謂起也?!菘蔸椦奂玻┍M馬蹄輕,二句乃獵之排場鬧熱處,所謂承也?!鲆堰^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二句乃獵畢收科,所謂轉也?!乜瓷涞裉帲Ю锬涸破?,二句是勒回追想,所謂合也。不動聲色,表里俱徹,此初唐人氣象。比如“永”字八法,遂為五律準繩。”(張謙宜《絸齋詩談》卷五)
這首詩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寫射獵的過程,后四句寫將軍傍晚收獵回營的情景。全詩處處扣“觀獵”二字,絲絲入扣,首句即寫所感“風
勁”、所聞“角弓鳴”,第二句以倒裝句法繳足題意,“將軍獵渭城”。中間兩聯(lián)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本來寫到獵歸,詩意已盡,尾聯(lián)卻翻空出奇,更以寫景作結,再點“觀獵”之意——遙遙“回看”向來行獵處之遠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遙接篇首,不但首尾呼應、圓合自足,而且適成對照,頗具畫龍點睛之效。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詩,在章法上也是自出機杼: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前兩句營造凄清、寂寞的氣氛,后兩句營造令人向往想象中的溫馨場景。既寫了此時此地的實景,又寫了彼時彼地的虛景,實景與虛景融合在一起,由現(xiàn)在寫將來,由將來返扣現(xiàn)在。由實而虛,再由虛返實,虛實相生,言少意多,成為絕句之體“尺幅千里”的典范之作。
再看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這首送別詩自眼前景色寫起,首句描繪出了渡口楊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搖槳駛向對岸的情景。平平敘起,屬于常人寫送別詩的一般套路。但從第三句筆鋒一轉,“唯有相思似春色”,第四句“江南江北送君歸”,在筆法和詩意上大開大合,情韻無限。這兩句意為“我”的相思如春色一樣,鋪天蓋地,無論在江南,無論在江北,始終追隨包裹著你,“你”都走不出“我”的相思。此詩誠可謂“古今第一”送別詩,看不見的“相思”,在作者的筆下得以完全的具象化。而“惟有”二字,濃墨重彩,強調相思之情的獨一無二。全詩章法,“起承轉合”渾然一體,難以句摘。
明白詩詞的章法,也可以確知語詞的意義。例如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本詩的尾句“還來就菊花”之“菊花”,有注本解釋為植物的菊花,也有注本解釋為菊花酒,還有注本干脆兩存之。究竟孰者為是?如果從章法的角度來理解,則以上的疑惑將渙然冰釋。從詩歌章法來說,此處“菊花”之正解,應該是植物的菊花,并非菊花酒。因為在頸聯(lián)“把酒話桑麻”中,“酒”這個意象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后文不可能再一次寫到“酒”。因此,所謂的“菊花酒”或兩存之的注釋,是不對的。同樣,王維的《鳥鳴澗》一詩: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本詩中的“桂花”之所指,歷來眾說紛紜。很多學者認為此處的桂花指的是月亮,如郭錫良先生在《〈鳥鳴澗〉的“桂花”》一文中認為,此處的“桂花”不是植物桂花而是代指月亮[3]。但從詩歌的章法分析,《鳥鳴澗》的“桂花”只能是指植物的桂花,而不可能是指月亮。因為第三句 “月出驚山鳥”,如果“人閑桂花落”的“桂花”指的是月亮,那么意味著在這首短短的二十字詩歌中,“月”這一意象重復出現(xiàn)兩次。倘若如此,則王維作詩就是毫無章法可言了。
八、明體式
詩歌的體式不同,對詩歌的認識就會有不同的結論。例如曹操的《觀滄?!罚?/p>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該詩是建安詩歌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山水詩。雖然每句四言,但是與《詩經(jīng)》四言詩的韻式不同?!对娊?jīng)》四言詩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押韻方式是每隔兩句韻腳循環(huán)出現(xiàn)。如果依照此例,則得出的結論是,《觀滄?!肥遣谎喉嵉?。實際上,該詩押韻是四句一循環(huán),其韻腳為“峙、起、里”,原來皆為上聲韻,最后與“志”押韻?!靶疑踔猎眨枰栽佒尽?,是合樂的詩句。
又如前面提及的《登幽州臺歌》,該詩其實是騷體詩,每一句的上半句句尾省略了“兮”字,即《登幽州臺歌》的文字其實應該是:“前不見古人兮,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兮,獨愴然而涕下?!闭J識不到句尾省略了“兮”字,則對該詩的體式也就無法獲得正確的認識,甚至可能將它視為句式不齊的雜言詩。
再如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這首詩的最后四句顯然是不押韻的。盡管清人對此問題也有過討論,認為“西”與“北”葉韻。如《四庫全書總目·中原音韻》說:“古樂府《江南曲》以“魚戲蓮葉北”韻“魚戲蓮葉西”,注亦稱北讀為悲。是以入葉平,已萌于古?!保ā端膸烊珪偰俊肪矶?,集部五十三《中原音韻》總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張玉谷《古詩賞析》:“西在齊韻、霽韻,平聲也,霽與北為回互通。此因去兼及三聲之葉也?!保ā豆旁娰p析》卷五漢詩,清乾隆姑蘇思義堂刻本)但從音韻學的觀點來看,證據(jù)不足,還是有一些難通之處。
那么,如何看待《江南》這首詩押韻不押韻的問題?有無更好的解決路徑?假如從聲辭相配的音樂角度,或許更能說明問題。該詩最早載錄于《宋書·樂志》,即已呈現(xiàn)為現(xiàn)在的面貌。該詩是漢已有之的舊曲,為“相和歌辭”。余冠英先生認為:“這是采蓮歌,歌詠在良辰好景中嬉游的樂趣。‘魚戲蓮葉東以下可能是和聲。‘相和歌本是一人唱,多人和的?!盵4]前三句由領唱者唱,后四句為眾人和唱。按照余冠英先生的這一思路,在音樂結構上,我們可將它理解為主副歌的結構。但這樣說依然難以解釋不押韻的問題。盡管如此,余冠英先生從聲辭配合的角度,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如果結合相和歌演唱時“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后四句依然是領唱者唱,眾人和唱。或者理解為眾人和唱時重復了兩遍。上述兩種可能,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東”“西”“南”“北”都各重復了兩遍,從而起到了押韻回環(huán)的作用。其主副歌的音樂形式如下: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以上三句一人唱)
魚戲蓮葉東,(一人唱)
魚戲蓮葉東。(眾人和)
魚戲蓮葉西,(一人唱)
魚戲蓮葉西。(眾人和)
魚戲蓮葉南,(一人唱)
魚戲蓮葉南。(眾人和)
魚戲蓮葉北,(一人唱)
魚戲蓮葉北。(眾人和)
或: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以上三句一人唱)
魚戲蓮葉東,(一人唱)
魚戲蓮葉東。(眾人和)
魚戲蓮葉西,(一人唱)
魚戲蓮葉西。(眾人和)
魚戲蓮葉南,(眾人和)
魚戲蓮葉南。(眾人和)
魚戲蓮葉北,(眾人和)
魚戲蓮葉北。(眾人和)
從聲辭配合的角度來看,則不押韻的疑惑在音樂結構形式和音樂演唱旋律的作用下也就得到了解釋。
九、明異文
詩歌在傳抄、流傳的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版本,產(chǎn)生了大量異文。在詩詞教學和釋讀中要重視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如王之渙《涼州詞》:
黃沙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第一句歷來就有爭論,開頭兩字,有的版本中作“黃沙”,有的版本作“黃河”。結合文本分析就可以知道,此處作“黃沙”要好一些。正如葉景葵《卷庵書跋》所云:“若作‘黃沙,則第二句‘萬仞山便有意義,而第二聯(lián)亦字字皆有著落。第一聯(lián)寫出涼州荒寒蕭索之象,實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詩全體靈活矣?!盵5]且從氣候特征來看,“黃沙”寫出了邊塞的荒寒,也從側面反映了將士的守邊的決心。類似“黃沙”與“黃河”之類的異文,應該是傳抄過程中因為文字書寫導致的結果。又如,有的異文,則屬于另外一種類型,即因為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修改而導致后來版本上的不同。初唐詩人王灣的同一首詩作,見于唐殷璠《河岳英靈集》,題為《江南意》,其文作:“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sh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又載于唐人芮挺章所編《國秀集》,題為《次北固山下》,其文作:“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憋@然,這兩個文本無論是題目,還是主旨內容、文本結構都有很大的差異。就選本而言,《國秀集》晚于《河岳英靈集》,且當時王灣尚在世。因此,《江南意》和《次北固山下》的異文,很可能是王灣本人前后修改詩稿導致的差異。至于造成異文的再一種類型,則出于后人的有意改動。王昌齡《出塞》,《文苑英華》卷一百九十七作“但使龍城飛將在”,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卷五作“盧城飛將”。其他如李白《靜夜思》《蜀道難》等唐詩名篇也多有異文,其原因需要根據(jù)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解釋和說明。
以上所論九個方面,其大要只是圍繞文本細讀展開的。關于古代詩詞的釋讀,當然不限于此。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感到以上九個方面是詩詞教學中面臨的普遍問題。本文通過以上九個方面的示例舉要,旨在說明重視這九個方面的教學,可以開拓學生閱讀古代詩詞的思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古代詩詞的興趣,在中國文學史課程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6,7,8]。
參考文獻:
[1] [清]吳淇撰,汪俊,苮進德點校.古詩十九首定論[M].揚州:廣陵書社,2009:77.
[2]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141.
[3]郭錫良.《鳥鳴澗》的“桂花”[J].文史知識,2002(4):25-29.
[4]余冠英.樂府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9.
[5]葉景葵著,顧廷龍編.卷盦書跋[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173.
[6]袁行霈.守正出新及其他——關于中國文學史的編寫與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1999(6):8-12.
[7]王步高.試論當代國文教育的歷史責任[J].2017(6):43-45.
[8]趙松元.大學詩教與中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7(8):68-72.
[責任編輯: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