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少年時曾描摹過荷馬的石膏頭像,那深陷的眼窩,密而卷的頭發(fā)與胡子連為一體;挺直的鼻梁,顯得憂郁而深邃。當我在紙上一筆筆畫下他的模樣,我知道這尊石膏頭像是古希臘詩人荷馬,他用盲眼和詩意在地中海沿岸游吟,吟誦世界上最早的敘事長詩。
也許他看不見眼前的物質(zhì)世界,而世界卻在朝著他吟唱的路徑發(fā)光。一直以來,《荷馬史詩》被西方人尊為“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史詩”。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說:“世界誕生,荷馬高歌。他是迎來這曙光的鳥?!睋?jù)傳荷馬的故鄉(xiāng),就在如今的土耳其伊茲密爾和附近的貝爾加馬古城一帶。
左右頁圖:作為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位于安納托利亞高原西端的愛琴海邊,是重要的工商業(yè)、外貿(mào)、海運中心,更是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勝地和軍事要塞。
步入伊茲密爾,不由得心澈澄明,不僅是因為那百看不厭的藍色海域,還因為這里是荷馬的故鄉(xiāng)。看著那在綠蔭鮮花中的白房子,悠長的鵝卵石街道,期待能在陽光、海風、碧海、沙灘中與詩人不期而遇。伊茲密爾是愛琴海沿岸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5000年悠久的歷史與中國古代文明一樣輝煌。伊茲密爾古稱“士麥那”,在古希臘文學家盧西奧諾斯和古羅馬雄辯家普林尼的眼中,“士麥那”是美麗和光明的代名詞,而這個人人向往的花園寶地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最早選擇把這里當作家園的是希臘人,他們建立了城池;公元前1500年,赫梯人橫掃小亞細亞;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著名詩人荷馬定居于此,寫下了偉大的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公元前600年,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帝國征服伊茲密爾,并下令消滅希臘人留下的文化痕跡;后來,呂底亞帝國又被波斯大帝居魯士所滅,波斯人成了伊茲密爾的主人;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趕走了波斯人,占領伊茲密爾;公元4世紀,拜占庭帝國統(tǒng)治伊茲密爾;公元11世紀,塞爾柱帝國親王查卡貝伊受封,鎮(zhèn)守伊茲密爾;公元11世紀至公元15世紀初,伊茲密爾經(jīng)受了拜占庭帝國的反撲,十字軍劫掠,威尼斯軍隊入侵,帖木爾蒙古騎兵狂飆……1415年,奧斯曼帝國蘇丹·邁赫麥特切萊比率軍奪取伊茲密爾,帶來了伊斯蘭教,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奧斯曼帝國覆滅,伊茲密爾又重返希臘人之手;1923年,被譽為“土耳其國父”的凱末爾擊敗希臘占領軍,將伊茲密爾收歸土耳其版圖。
進入伊茲密爾市中心,最先看到的是坐落在康納克廣場的沙阿特·庫勒斯鐘塔,那是伊茲密爾的象征,帶有典型的后鄂圖曼時期精巧復繁的設計,那悠揚的鐘聲,那巡行往返的指針,自1901年建成之日起,即伴隨著伊茲密爾人的每一分、每一秒。在這里,時間似乎復歸了原本的狀態(tài),不緊不慢,有條不紊。旁邊的市政府大樓并不起眼,另一座大樓前停著幾輛警車。伊茲密爾不愧為文化之地,就連警察也顯得非常紳士、和善,他們很配合與我們合影,這似乎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不多見。
廣場旁的綠地,一人一狗正躺在草坪上酣睡。他們的睡姿,不知是誰在模仿誰。沐浴著愛琴海燦爛的陽光,那夢一定酣暢淋漓、香甜無比。警察局旁邊,是當?shù)刈畲蟮陌驮?,人流相對密集,金光閃閃、五光十色的商品,當?shù)厝说臒崆楹驼\懇,讓人難忘。在一家小書店駐足,我驚喜地看到中文與土耳其語對照的書籍。在地中海沿岸,音律優(yōu)美的土耳其語始終與我隔著一道朦朧的紗簾。于是,老板熱情地為我翻出一摞關于學習土耳其語的書,他的模樣有點像我曾經(jīng)畫過的石膏像,讓我驀然想起了荷馬,眼前的這個其貌不揚的中年男子眼睛里有光,如果荷馬不是盲眼,那眼神也一定會是這般深邃、明凈而濃烈吧。
左右頁圖:自古以來,伊茲密爾就是天然良港,如今也是土耳其第二大港。在這個港市,游人或坐在海濱大道的堤岸上,享受清新的海風,或信步于康納克廣場,觀賞地標建筑沙阿特?庫勒斯鐘塔。而城市附近的貝爾加馬古城遺址,則是古希臘時期小亞細亞輝煌文明的代表。
從伊茲密爾市區(qū)前往貝爾加馬(也被稱為“白加孟”)古城,仿佛是一場時空穿越,愈走愈空曠,愈走人煙愈稀少,旅行車沿著高速公路往前行駛,而我們則朝著歷史的隧道向后退。
貝爾加馬古城,作為愛奧尼亞、希臘、羅馬、東羅馬、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的衛(wèi)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座衛(wèi)城以在三百多米高的斜坡上修建的城堡為城,城堡分為三個建筑層:頂層有防衛(wèi)森嚴的宮殿、神殿和蓄水池,國王、貴族階層、教士、軍官及其家屬居住在那里,即上層社會;中層建筑包括神殿、教育機構,如體育館和教區(qū);最下層是老百姓聚居區(qū)和集市。這種依山而建,層次分明,區(qū)域明確的城市規(guī)劃,在當時屬于世界先進文化。
面臨愛琴海的貝爾加馬,公元前2世紀時盛極一時,曾經(jīng)是愛琴海北部的文化、商業(yè)和醫(yī)藥中心,那時正好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時代。眼前的城墻已經(jīng)倒塌,斷垣殘壁中的古城墻類似中國長城,曾經(jīng)的宮殿和城墻,如今僅余一地碎石。站在城墻的遺址上,可以看到下面的水庫,其面積很大,是古城的水源地。不僅如此,這里還有古羅馬水道系統(tǒng)遺跡,古羅馬人根據(jù)虹吸原理,無需水泵,水便可借助壓力到達目的地——衛(wèi)城山頂,這種先進的水利系統(tǒng)工程,堪比中國秦朝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城墻外側有5個用石頭壘砌的軍火庫和軍營,是在歐邁尼斯一世和二世期間修建的,至今可以看到13種不同口徑的石質(zhì)炮彈。據(jù)說,此城堡由于防御系統(tǒng)嚴密,從未被外敵攻克過。
穿過軍火庫,順著山頂返回古城,迎面而見的是城中最宏偉的建筑——圖拉真神廟。巨大的科林斯廊柱高聳入天,一半是精美的雕刻,一半是殘缺的遺憾。在神殿前的露臺向遠處眺望,可以看到露天劇場的宏偉拱劵和一條通往醫(yī)神阿斯克勒皮俄斯神廟的路。這附近,還有狄俄尼索斯神廟和雅典娜神廟,盡管有些神廟只剩下幾根巨大的柱子,但依然可以讓人想象當年神廟的壯美。經(jīng)過歲月輪回,斑駁的巨石依舊雪白,在藍天下分外耀眼。
跟希臘雅典衛(wèi)城一樣,在貝爾加馬山上的衛(wèi)城,同樣有雅典娜神廟和宙斯祭壇,而且都是按照希臘神廟風格來建造的。
宙斯祭壇也稱為“帕加馬祭壇”,這座當年祭祀宙斯的華美神殿,現(xiàn)在只剩下幾根廊柱,撐著一個殘缺的屋檐,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凄美。祭壇是由國王阿塔羅斯二世興建的,按照古希臘時代的建筑形制精工雕琢,為U形建筑設計,上層是愛奧尼亞式柱廊,柱廊下為高約6米的臺座,臺座上部刻有一條巨大的高浮雕壁帶,描繪諸神與巨人間的戰(zhàn)爭。這些用大理石的材質(zhì)雕刻的古羅馬雕塑,形體比真人要大,更像是三維雕像,精美的服飾雕刻,衣折生動如行云流水,可惜的是,許多雕塑的人頭已不知所蹤。由此可見,當時這里的雕刻工匠技藝高超,在整個地中海沿岸,貝爾加馬的雕刻學校聲名鵲起,而出自該校的雕塑作品總會被羅馬人復制。
阿斯克勒皮俄斯神廟供著的醫(yī)神,是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之子,據(jù)說當時神廟為患者排憂解難,提供包括按摩、日光浴、泥療、藥草和藥膏等治療手段,功能如同現(xiàn)在的醫(yī)院,所以一些病人專程前來拜神、求醫(yī)、治病。
貝爾加馬圖書館,曾經(jīng)收藏著國王阿塔魯斯收集的20萬冊羊皮書,但目前僅存幾根圓柱。當年這可是世界第二大圖書館,僅次于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不但藏書豐富,還邀請當時著名的藝術家、哲學家、學者和科學家來此定居、體驗生活、創(chuàng)作。他們完成的作品,被人用莎草紙快速抄寫后,重新歸還作者?;蛟S,《荷馬史詩》就是如此寫成的?不過,這對地中海對岸的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霸主地位產(chǎn)生了嚴重的威脅,為此,埃及人限制甚至停止供應莎草紙,以免貝爾加馬的圖書館規(guī)模超過自己。
但聰明的貝爾加馬人卻另辟蹊徑,他們在賽里努斯河畔建起了一座生產(chǎn)羊皮紙的作坊,將山羊皮剪毛后,用石頭磨薄、烘干,即可用熟石灰在上面書寫文字。采用精致的羔羊皮作為書寫材料,使得小亞細亞的學術研究不至于因紙張缺乏而中斷。在中世紀的歐洲,這種羊皮紙廣泛地成為紙的代用品。在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傳入西方之前,所有《圣經(jīng)》都用羊皮紙書寫,英文的“羊皮紙”(Parchment)就是從“貝爾加馬”(Pergamum)一詞演變而來的。
從地下通道上來,眼前突然敞亮,巨大的露天劇場展現(xiàn)在眼前。在希臘神話中,酒神狄俄尼索斯同時也被尊為“劇場之神”,一般在劇場附近會修建其神殿或在劇場內(nèi)設祭壇。這個露天劇場的展臺前就建有狄俄尼索斯神殿。
左右頁圖:在公元前2世紀,貝爾加馬古城到達了鼎盛時期,成為愛琴海北部的文化、商業(yè)和醫(yī)藥中心。這里不僅有當時的世界第二大圖書館和各種神廟遺址,還有坡度陡峭得讓人心驚膽顫的露天劇場。
站在懸崖峭壁邊緣,俯瞰古老的劇場,的確有點心慌的感覺。穿過地道走進歌劇院,來到陡峭的臺階式座位上,感覺稍不留神就會滾落山下。劇場坡度約54度,80排座位可容萬人,上下落差近百米,所以才會構成如此驚險的環(huán)境。這個劇場建在陡峭的高坡上,以山下的城市和奇美的自然景觀作為演出背景。話說張藝謀的“印象系列”表演舞臺,不也是以山水作為背景的么?
在衛(wèi)城的中層遺址,德墨特爾祭壇和神廟已經(jīng)破敗不堪,神像也不知去向。阿塔羅斯一世的宮殿,僅余幾根殘柱,也許那是宮殿的附屬建筑,而一片盛放的野花,與荒蕪的宮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漫步衛(wèi)城的荒野,偶爾能見到一兩位背包客,跟我一樣在荒草叢中徜徉、拍照,見面彼此點頭問候,才感覺自己真的沒有完全迷失在古代荒野里。
乘著下山的纜車,風在耳邊呼嘯,一抹夕陽涂抹在山巔的神廟和舊宮殿上,時光如纜車帶我回到了燈火闌珊、夜色如夢的城市。從貝爾加馬到伊茲密爾,5000年的光陰僅在彈指一揮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