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挺
在現(xiàn)代婚姻里,大家都非常強調女性的獨立,精神上的自立和不依賴,已經(jīng)成了這一代女性的共識,可是,不知大家是否意識到一個陷阱:你自認為的自立,其實是一種負氣,而這種負氣式的自立,不僅不會拉近你和伴侶之間的親密,反而讓你們心生嫌隙,漸行漸遠呢?
有次和一對母女出去旅游,一路非常愉快,踏上歸程時,聽到她們的一段對話。
媽媽:我們出來這么長時間了,讓你爸爸接個飛機,他態(tài)度還這么不好。
女兒:還好吧,他只是問你航班幾點到。
媽媽:我之前發(fā)過航班班次給他的呀,接機要跟蹤航班信息,司機都知道的。
女兒:可是他不是司機啊!
媽媽:他如果care我們的話,自然會去跟蹤??!
女兒:他不care??!
媽媽:反正如果起飛前他沒有聲音,我就自己定滴滴,女人就是要自立,有錢就可以搞定。
女兒:……
諸位看官,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媽媽期待爸爸更貼心溫柔一些,結果變成負氣式的自立。
女人常有個預期,希望自己不說,男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沒被滿足,要不負氣,索性不依靠你了,要不給臉色看。而男人很無辜:你想要什么,直接說?。?/p>
期待對方能洞察自己的需要,不需要說什么,就主動做到位,這是很多少女們對未來伴侶的夢想。
也許在戀愛初期,我們都嘗到過類似的甜蜜,愛人會窮盡心思地揣摩你的喜好,你的需求,經(jīng)常出其不意地給你一個驚喜,因為這份寵愛和滿足,讓我們認定對方是天命之人。可是,隨著兩個人相處的時間久了,感情穩(wěn)定了,對方反而懈怠下來了,不是總來揣度你的心思,也不會給你驚喜,有些你認為他應該想到的事情,比如你認為理所應當?shù)慕訖C,他也不那么上心了。
這時候的我們該怎么辦呢?
很多人就陷入負氣式自立的模式了。行,你不滿足老娘是吧?老娘自己滿足自己!
現(xiàn)代女性的自立很多時候是被逼出來的。但這種自立背后是悲傷、無奈,內心是未被滿足的小女孩,帶著匱乏感的。
比如,有些女性和男人同居,實行經(jīng)濟AA制,看似非常獨立,但如果我們深入到他們內心,會發(fā)現(xiàn)另外一種可能,在關系中,如果錢分得太清楚,一般意味著不夠親密。有些嘴上叫著獨立的女人,感覺沒有人依靠,看著堅強,其實虛弱。和人同居了,都不愿意和他有經(jīng)濟糾葛。
而且,這種負氣式自立帶來的連續(xù)反應是:
1. 下次有需要,我也不說了,自己搞定。
2. 你有什么需要,我也不想滿足你。
3. 關系漸行漸遠。
“愛到頂點,也要自立”,這說的是精神上真正的自立,這和我們這種負氣式的自立,有什么區(qū)別呢?
首先,我們要回頭看看這個需求——我不說,你也知道我要什么,這種需求我們很少對朋友或者同事提出,我們很清晰地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的需求、感受、觀念都不一樣,所以,在溝通時,我們都盡可能清晰地表達自己,以便對方理解和接受。
“我不說,你也知道”的需求,只是針對親密的人,更確切地說,是針對早年的養(yǎng)育者。
我們如此渴望被看見,是源于早期的母嬰關系。
許多人對別人,特別是配偶,有一種超理直氣壯的憤怒。它的表現(xiàn)是,我對你有一種期待,而你沒滿足我的期待,于是我憤怒得不得了,怒氣大到想掀翻一切。若仔細體會這份憤怒,就會發(fā)現(xiàn),憤怒背后,是很深的匱乏感,這份匱乏感,會讓自己特別無力。憤怒,就好像是為了弄出點力量來似的。
這份憤怒也有其合理性,它最初的產(chǎn)生,是嬰兒早期。那時,嬰兒覺得,媽媽乃至世界,和他是一體的,而他是無所不能的。所以,他的所有需要,當然要第一時間滿足。若沒得到滿足,就會有暴烈的憤怒。心理學將此稱為全能自戀,所有人都經(jīng)歷過這一階段,它的解決辦法不是延遲滿足,而是足夠好的滿足。
一旦全能自戀得到足夠好的滿足,嬰兒就能在此基礎上真正接受,他和媽媽不是一個人,世界也不會圍著他的感覺轉,由此,他才能接受匱乏感,形成延遲滿足的底子。也就是說,必須有足夠好的滿足,他才有能力承受不被滿足,并且知道,別人不對他的匱乏感負責。同時,他也有力量去尋求資源,或接受挫折。
嬰兒早期有兩個重要心理——全能自戀和你我不分。即,嬰兒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同時嬰兒又感覺不到自己和媽媽的差異,他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母嬰一體和全能自戀結合在一起,就變成我想什么,你不用問就知道。
孩子如果小時候沒有被看見,就在心里埋下一個心愿——希望我不用做什么,媽媽都知道。
所以,第一點,我們要清晰地意識到伴侶并不是父母。然而有時潛意識中,我們把伴侶投射成了父母。伴侶是和你平等的關系,并沒有義務做到這點,何況,確實也做不到,除了部分天賦異稟的暖男。在婚姻生活中,實時揣度別人的心思,去滿足別人,你可以問問自己,你能做得到嗎?
女性失望后采取的行動,更加劇了這份失望感,負氣式的自立,雖然短暫地安撫了自己,但內心還是不滿足的。
演變成的后果是,我以后有需求也不找你了,或者賭氣:你不接有人接,這種話也許出口很爽,但對關系來說,只起到破壞作用。
同樣,你有什么需求,我也不滿足你。
一來二往,兩個人的關系就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
很多女性都有這種體驗,要不陷入對伴侶的失望和抱怨中,要不索性自立后,在心里和伴侶的距離越來越遠。
負氣式自立和真正的自立
那我們如何破解這種惡性循環(huán)呢?負氣式自立和真正的獨立自主有什么區(qū)別呢?
首先這兩種自立的根源不同。
負氣式自立,來自于無助感。
而真正的自立,來自于自足感。
我們之前提及嬰兒的全能性自戀,母嬰一體,覺得自己有什么需求,世界都能滿足。如果在嬰兒期,這種需求能得到滿足,嬰兒內在就安寧和飽滿了,也能接受世界的不確定性了。
如果沒有得到滿足,一輩子都會渴望被看到,也很難忍受別人對自己期待的不滿足。
所以,表面上都是自立,但根子里是非常不同的,一者出自匱乏感,一者出自飽滿感。
負氣式自立,就像一個人,背上背著一個鼓鼓的氣囊,裝滿了不滿、匱乏和悲傷。哪一天,捅一下,一個人就爆炸了。
真正的自立,內在是飽滿的,充滿愛的,她同樣背著一個背囊,但裝的是愛和喜悅,是可以不停地取出來,和大家分享的。
這就是本質的不同。
如果想從這種模式里掙脫出來,首先放下這個幻想——我不說話,你也知道。
我們要明白,恰恰是我們說出來了,別人才有可能知道,有可能滿足。
所以,第一步,嘗試著直接表達。
像文章開始的那個媽媽,就可以很清晰地告訴先生“我們飛機大概幾點到,你可以跟蹤下航班班次”;或者,“我在飛機起飛前會發(fā)微信給你”;再或者,可以更溫柔些:“好幾天沒有見了,我想一下飛機第一個見到的人,就是你?!?/p>
表達得越清晰,別人滿足到你的可能性越大。
也許在嬰幼兒期,媽媽沒有充分地滿足過我們,給我們的心靈深處刻下了無助和匱乏感,同時,我們也長大了,有能力從匱乏和無助感里解脫出來。
我們小時候的感受,就像給自己帶了一副有色眼鏡,我們的世界其實是不真實的,我們習慣了從這個視角來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世界。
我們的選擇性注意,讓我們傾向于看到別人不滿足自己的部分,而沒有看到在關系中他人對自己的付出。我們夸大了從小沒有被滿足的那塊。
而成人,就意味著我們有能力摘下這副有色眼鏡,看到更寬廣的世界,看到更多的真相。
看到父母在養(yǎng)育我們過程中的無奈和艱辛,也看到他們竭盡自己所能的付出,看到他們的局限,也尊重他們的人生。
而我們,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慢慢成長起來,就像一棵木棉樹,我們在空中伸展著枝丫,和邊上的木棉樹站在一起,信任自己內在的勇氣和力量。
在關系中,保持著精神的獨立,正因為獨立,明白每個人都是自我負責的,所以,對別人的付出有感恩的心。
同時,在生活細節(jié)上能清晰地表達,適當?shù)匾蕾噷Ψ?,當對方不滿足自己的時候,很快放下,滿足自己時感謝對方,這會讓雙方越來越緊密地鏈接在一起。
既獨立又懂得愛,我們將品嘗到關系帶來的滋養(yǎng),大膽去說,大膽去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