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傳宏
曾作王侯案頭肴
苜蓿,俗稱草頭,又名黃花苜蓿、秧草、金花菜、母齊頭、連枝草、光風草,為豆科植物一年或二年生宿根草本。
苜蓿原產印度。據(jù)《史記·大宛列傳》載:“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庇纱丝梢?,我國種植苜蓿始于西漢,苜蓿的種子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西漢時,長安郊區(qū)辟有苜蓿園,種植苜蓿主要用來喂養(yǎng)朝廷的戰(zhàn)馬和肉用牛。
苜蓿作為蔬菜食用,大約始于三國時代。傳說,劉備到鎮(zhèn)江甘露寺與孫尚香完婚,孫權設盛宴招待,筵席上擺滿了山珍海味。由于紅扒熊掌等菜肴吃多了,感到燥熱,孫權叫御廚再安排一些爽口而素淡的蔬菜上來??烧墒卟硕加猛炅恕G榧敝?,廚師便跑到山下田野里采了一些苜?;貋?,洗洗弄弄,加酒用旺火急炒,盛盤上桌。劉備、孫權一嘗,覺得鮮嫩可口,很快就把一盤苜蓿吃得一點不剩。孫權問廚師:“這是什么菜?味道真不錯!”廚師見吳王夸獎這種菜,便信口說:“這叫‘王夸菜?!避俎=泤峭鯇O權吃開頭后,老百姓也就紛紛效仿吃起來了。
苜蓿的營養(yǎng)價值
據(jù)測定,苜蓿的維生素C、鈣、鐵、硒四項營養(yǎng)素含量,位于眾多蔬菜之首。同時,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含量也都很豐富或較豐富,且高鉀低鈉(鉀鈉比為85.7:1)??梢?,苜蓿具有多項營養(yǎng)優(yōu)勢。
苜蓿入藥始載于陶弘景的《名醫(yī)別錄》,之后《日華子本草》《本草衍義》等醫(yī)著均有記載。中醫(yī)認為苜蓿味苦,性平,入脾、腸兩經。功效清熱利濕、利大小腸。主治黃疸、目赤、便秘、小便不利。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苜蓿除了含有多種營養(yǎng)物質外,還含有苜蓿酚、苜蓿素、果膠酸等成分。所含苜蓿素有輕度抗氧化作用;所含多種維生素進入人體后可抑制抗氧化脂質的形成,能潤澤皮膚,減少皮膚色素沉淀,從而保持皮膚細膩,消除皺紋,延緩皮膚的衰老。此外,經常適量吃些清炒苜蓿,還有止血、去脂的作用,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療效。
溫馨提醒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久食。
我國民間苜蓿的食療驗方不少,現(xiàn)介紹幾則供讀者試用。
1.苜蓿50克,茵陳50克,共水煎,每天一劑,當天服完,連續(xù)14天。功能清熱利濕。適用于黃疸患者。
2.苜蓿250克,洗凈,榨汁飲服,連續(xù)5~7天。功能清熱利濕。適用于尿酸性膀胱結石患者。
3.苜蓿250克,去雜,洗凈,切段,炒熟加酒和調味品,佐餐食用。功能健脾利濕。適用于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患者。
4.苜蓿50克,車前草50克,共水煎,每天1劑,當天服完,連續(xù)14天。功能利大小便。適用于浮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