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松
關于寺廟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片段中,在描寫藏傳佛教的大殿里,一般都是酥油燈萬盞齊明,把整個大殿照得如同白晝,烘托出佛教的莊嚴肅穆。一盞盞酥油燈一排排堆疊起來,橢圓形的燈心一動不動地向上燃燒著??戳?,我始終有一個疑問,這么多的燈同時在燃燒,產生的油煙味應該是很嗆人,但是影片清晰度很高,沒有被污染的痕跡。
到雍和宮游玩,夏日炎炎,宮內綠蔭匝地。雍和宮是“龍潛福地”,出過雍正和乾隆兩位皇帝,后來改成喇嘛廟,這是我看過的唯一的一座藏傳佛教廟宇,非常宏大,大殿內人群有秩序的緩慢地圍繞大佛流動著,周圍沒有很多酥油燈閃閃發(fā)亮,殿堂是有些暗的,光線不好,只在佛像下點兩盞酥油燈。走出大殿門口,我聽一個佛學教授領著幾個老外,一邊走一邊說,反復說,其實是說給那些敬香的人聽的:“敬佛最好的是鮮花和水果,香最多三支?!笨墒菬o濟于事,站在大殿外的人群,還是手拿大把的燃燒著的香,虔誠的隔著大門向佛敬禮,整個大殿外煙霧繚繞,煙霧被熾熱的陽光烤灼,久久不散,令人窒息,這是什么事呢?藝術和現實總是隔著一段距離,萬盞齊明,未必可信。
我對過去遺留下來的東西懷有濃厚興趣,雖然時光不停,但是由時光雕刻的物件卻能夠穿越時空,保留下來。我常逛文化市場,每個店里都去看看,發(fā)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買下,回去再慢慢欣賞。清代晚期酥油燈就是這樣在無意中被發(fā)現的。俗話說這也是緣分,是的,隨緣,強求的未必得到。
這酥油燈宛如酒盅一盞大小,銅質,上大下小,下面是一個鈴鐺樣底座,用鉚接方法和上面的碗口連接,中間兩道旋紋隔開上下,上面用作盛油的燈碗,酥油燈凝結著古人的精致,盛油的碗口被做成圓角狀的三角形,有別于酒杯,也不知道古人是如何想起這樣的設計,在碗底制有一個圓形小坑,是插燈芯用的,和現代的酥油燈形制相仿。
中原地區(qū)的古老油燈的形制,一般都是一個低矮的盛油盤,盛油盤中央設一個針狀凸起,蠟扦,插蠟燭用的,盛油盤等著流淌下來的蠟燭油。和酥油燈碗口中心設計的結構相反。由此可知,酥油的硬度不如蠟燭。酥油塊在燈芯燃燒時,馬上就化為液態(tài),映著閃亮的銅色,酥油也呈現出金黃色,十分誘人。
在電力時代之前,照亮黑夜的是一盞盞豆大的油燈,用的是植物油,最常用的是大豆油,富貴人家來了珍貴的客人就會改成香油,香油燈點亮后,四周充滿了怡人的侵入骨髓的甜香。發(fā)現了煤油后,煤油時代開始,只不過這個時代太短暫,與用植物油的長度不能相比,瞬間過去了,煤油燈的煙霧太大,放置煤油燈的地方,墻面和天花板都是黑的,一層又一層的油灰形成油膩的難以清除的垢?,F在用電力,煤與蒸汽的時代,極大改善了人類居住環(huán)境。而酥油燈從它開始點燃的那一刻,直到今天就再也沒有變換,用的都是酥油,恐怕將會用到永遠,如果信仰不變。
古老的酥油燈整體散發(fā)著油潤的含蓄的光澤,局部深色的斑塊深入機理。酥油燈小巧玲瓏,在時光的沉淀中越發(fā)精致可愛。
酥油燈之所以被叫做酥油燈是緣由它燒的是酥油?,F在網絡上的解釋酥油是一種植物油,到底是哪種植物的油,并沒有說。我問了一個信佛的朋友,他也不知道,只知道是植物提取的。藏傳佛教徒生活在高寒地域,是喝牛奶吃肉的,不然能量不足,對葷腥不需忌諱。而普通的佛教徒卻有不吃葷的清規(guī)戒律。酥油的制作我查了《辭海》是用牛、羊的奶熬制出來的,是純凈的牛羊奶油。把酥油說成是從植物中提取的說法,估計是擔心普通佛教徒對清規(guī)戒律的忌憚。
有關于酥油的記憶是《西游記》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觀燈玄英洞唐僧供狀”。書中叫“酥合香油”,照字解字,也是酥油一類的了,猜測只是在其中加了芝麻油,所以香氣四溢。吞噬這些花費巨大的燈油是四個犀牛怪,名字也很奇特,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塵大王。比較奇怪的是,這幾個犀牛精冒充佛爺,吸取燈油,并不敢明目張膽,也是怪事,難道妖精也害羞不成?
我以為最能夠對“酥”字做出美好解釋的當數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兒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時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p>
這里的“酥”是表現點酥娘心地純潔善良而美好的。因此,酥油燈亮起來的時候,點燃的是善良!
想起來了,我剛拿起店家擺放在柜子里的這一盞小小酥油燈,以為是古人用于起夜的時候,亮那么幾秒鐘,方便。繼而又認為是有小孩子的家庭,晚上奶孩子暫時需要一下。過了一會又認為是黎明即起的讀書人點起這么一盞小油燈,當油耗盡的時候,太陽就升起來了……
這就是古玩的魅力,任你天馬行空,思緒翩翩,你可以想象出不一樣的古人生活場景,去體會他們曾經存在的溫度。
選自《新散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