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活報編輯部
當你老了,頭發(fā)花白,你是否夢想能有一處美麗的花園,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像孩子一樣地玩耍?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的一名花友,用自己的雙手,花了8年時間,打造了這樣一處夢幻花園。他的最終夢想是讓這處花園變身為“互助養(yǎng)老園”,邀請志同道合者入住,相互扶持、相互慰藉,不給子女添麻煩,不去打擾晚輩繁忙的生活,老伙伴們手拉手,把晚年生活“過成詩”。
王凡今年60歲,戴著眼鏡,清瘦斯文,平時做一些小生意,生活平凡而單調。 王凡曾在浙江學習過美術,回到家鄉(xiāng)后,為生活奔波,他遠離了專業(yè)。王凡說,年輕時他一心打拼生活,忽略了很多人和事,其中就包括對父親的陪伴。王凡的母親早在1995年就去世了,父親孤身一人,輾轉各地經商,等回到家鄉(xiāng)時,父親已是滿臉滄桑,疾病纏身。
“父親大半輩子都在為了家庭和子女打拼,當我看到他虛弱的身體時,我心中滿是愧疚?!蓖醴舱f,他的兄弟姐妹大部分都在外地成家立業(yè),只有他有條件能常年伴在父親膝下盡孝。
2008年,王凡把父親接到身邊居住。父親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城里的生活讓老人并不舒心。王凡想到,位于睢城街道胡園社區(qū)的祖宅還有幾間舊房子,何不改造成一處小田園,讓父親能每天聞到新鮮的空氣,吃上新鮮的瓜果呢?
2010年,王凡開始了祖宅翻新工程,他將幾間舊瓦房全部推倒重建,對門前的院子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劃。很快,這處田園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各種果樹林立,菜園里種滿了蔬菜。每個傍晚,父親坐在園子里品茶,他一邊為父親做飯,一邊跟父親拉家常。
王凡陪著父親,在這處田園里住了近4年,2013年,父親因病離開人世。父親走后,該處田園成了王凡的傷心地。踏進田園,里面處處浮現(xiàn)父親生前的影像,睹物思人,王凡漸漸疏遠了祖宅。
2015年,一件小事讓王凡重新振作起來。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打來電話說自己的母親剛剛離世,王凡這才發(fā)現(xiàn),這位曾經對他有過救助之恩的老人,自己竟然多年沒去見上一面??吹脚笥褌牡臉幼樱醴餐蝗幌氲?,等他和朋友都老了,如果子女無法常伴身邊,是否也會有和父親一樣的遺憾?
跟朋友徹夜長聊后,王凡萌生了一個想法──將祖宅田園改造成花園,打造一座互助式的養(yǎng)老園。
回到家后,王凡不再有心結,他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雖然多年經商,但王凡內心的文藝情結一直沒有褪去,建田園是為了獲得新鮮的瓜果蔬菜,而自己夢想中的養(yǎng)老地,更多的應該是種滿鮮花和綠植。彼時,王凡對園藝并不了解,于是他開始惡補相關知識,除了購進大量書籍資料,他還多次去到北京,進入北京植物研究院、798藝術區(qū)尋求指導。
王凡說,他并沒有太多資金,他最大的資本,就是全情投入。王凡制訂了10年的打造計劃,田園原先面積在三百多平方米,重新規(guī)劃后,加上祖宅附近的三處宅基地、門前的空地,總規(guī)劃面積達到了1200平方米。
鄰居家還有一處廢棄的危房,王凡說服鄰居,為他免費打造一處花園,這又多了八百多平方米空地?!皦艋没▓@”是王凡一早就定下的目標,但是他沒有能力請專業(yè)設計人員,于是他就自己制作設計方案,“一邊干,一邊設計,想到哪,就干到哪”。雨水收集系統(tǒng)、新風系統(tǒng)、污水處理系統(tǒng)、溫室花園、太陽能綜合利用,這些規(guī)劃中的工程,他都是通過看書查資料、請教專業(yè)人士,將之一點點變成了現(xiàn)實。除此之外,他還當起了電工、木工、瓦工,幾乎所有的手藝活都是他獨自一人邊琢磨邊做,一點點嘗試起來的。
經過了三年多時間的打造,小田園徹底改換了面貌。2000平方米的面積,足足包含了11塊區(qū)域,菜地、觀賞池塘、垂釣魚塘、廚房、陽光房、室內用餐區(qū)、戶外就餐區(qū)、茶室、書吧、戶外休閑區(qū)、工作間,內容滿滿,處處是景,每平方米的土地上都飽含著心血。
花園漸成規(guī)模,王凡將田園的名字也改成了“閑逸園”。
對于閑逸園的誕生,很多人都驚嘆不可思議。閑逸園坐落在一處鄉(xiāng)道旁邊,外觀就是普通的農家宅院,但是一進入其中,就仿佛進入了一處美輪美奐的私家花園,各種綠植花草布滿園里每個角落,因地成景,各個功能區(qū)都精致而實用。
更讓人稱奇的是,閑逸園的打造幾乎都是靠著各種廢棄物品。王凡說,打造這個花園與其說是建一個工程,不如說是在彌補自己年輕時的遺憾,學美術出身的他,要用自己的雙手重新回歸自己的專業(yè)。
王凡用了幾年時間,從一名園藝“小白”,變成一名資深花友。園內的植物,只有少部分是他花錢購買的,即使購買,他也只花很少的錢,買一些普通花木,大部分是各地的花友無償贈送的。
除了植物,各個功能區(qū)的原材料也幾乎是廢棄品。在茶室內,背景墻是原木段,這是王凡用鄰居家雞舍失火燒損的木料加工而成的;造型別致的木雕茶座,是他從一處拆遷工地撿回家,再細細打磨而成的;各種懸掛的輪胎裝飾品,則是他多年換下的舊輪胎。連休閑區(qū)的一處秋千,也是他從小學母校撿回來的,曾經用于拔河比賽的繩索。
“你看茶室的地板,用了不同顏色,別人還以為是我故意設計的,其實是因為搜集的一些舊地板不夠用,于是又搜集了另一種顏色的,再設計了一下造型布局,才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蓖醴舱f,他最驕傲的事,就是說起園內各種原材料來源,很多人在仔細觀察之后,才張大嘴巴說“原來如此”。
精心打造的閑逸園,如今已經有了一些名氣,特別是花友們經常稱贊這是一處夢幻的私人花園。不過王凡卻不打算獨自擁有這處花園,閑逸園從命名的那天開始,它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座“互助養(yǎng)老園”。
王凡表示,在最初規(guī)劃閑逸園時,就設計了可供20至30人同時生活的空間,整個園子功能區(qū)分明,在面積近40平方米的廚房,完全可以開一場廚藝party,園內還設有面積分別在30平方米左右的書房、茶室、卡座,而且書櫥、健身設備一應俱全,滿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休閑需求。多個房間在將來也會被設計成“宿舍”,老伙伴們能像學生時代一樣,同住一間屋,開起“臥談會”。
王凡強調,“互助養(yǎng)老園”可不是普通養(yǎng)老院,除了對入住者免費之外,對入住者最大的要求是“志同道合”?!安还苋胱≌邅碜院翁?,基本條件是要對生活充滿熱愛?!蓖醴脖硎荆M入園中,就要讓自己成為園主人之一,平時大家要一起勞作,共同承擔起花園的日常維護。
他特別希望入住者能來自不同的行業(yè),比如醫(yī)生、教師、技術工人,這樣大家就能各展所長,為其他人解決各種不同專業(yè)的難題,“我希望進入閑逸園的老人能互相扶持,盡量不麻煩晚輩,不占用社會資源”。
對“志同道合”的解釋,王凡表示,雖然年齡大了,但是每個入園者,都應該對生活有更多的追求,“要讓晚年也過成一首詩”。
在園子里,一起生活的伙伴就像是小時候的玩伴、大學宿舍里的同學,大家可以暢談理想,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只有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才能讓晚輩們放心,也能讓大家遠離老年人的孤單。
王凡還透露,從閑逸園開始,他希望“互助式養(yǎng)老”能夠被更多人接受和復制,老年人如果能自己解決養(yǎng)老問題,對子女來說也會減輕很多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