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爆炸劫持人質案件中,基于爆炸裝置的真假難辨及被起爆的不可預見,警方在處置此類案件時面臨著極大的潛在危險。與徒手控制相比,警犬撲咬技術可以降低人員傷亡。與開槍擊斃相比,警犬撲咬技術可以最大限度保護犯罪嫌疑人的生命權利。
關鍵詞:爆炸;劫持人質;爆炸裝置;警犬撲咬技術
所謂劫持人質就是指“犯罪行為人公開地以暴力手段控制一人或多人的人身自由,并以殺死、傷害、折磨或繼續(xù)扣押被控制者相威脅,強迫第三方或被控制者本人滿足其某種要求的犯罪行為?!盵1]在爆炸劫持人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所實施的暴力手段為爆炸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警犬作為一種武力工具在爆炸劫持人質案件中能夠被各級指揮員想起,但重視程度不夠,由此也導致現(xiàn)狀中警犬撲咬技術在處置此類案件中實戰(zhàn)效果不佳。與徒手控制、擊斃等武力控制方式相比,警犬撲咬技術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一、與徒手控制相比警犬撲咬技術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處置人員傷亡
爆炸劫持人質案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現(xiàn)場處置人員面臨著一定的潛在危險。這種潛在危險的存在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于爆炸裝置真假難辨帶來的潛在危險。另一方面是基于爆炸裝置被起爆的不可預見性而帶來的潛在危險?;诒ㄑb置的真假難辨以及爆炸裝置被起爆的不可預見,在徒手控制過程中,控制人員會選擇恰當時機對犯罪嫌疑人突襲,控制犯罪嫌疑人的雙手、雙腳。但現(xiàn)場情況瞬息萬變,預案再好實施時也有出錯的可能。一旦抓捕現(xiàn)場某人未能有效控制住犯罪嫌疑人持爆炸裝置觸發(fā)開關的手,犯罪嫌疑人狗急跳墻起爆爆炸裝置,其傷亡代價將是慘痛的。與徒手控制所可能帶來的傷亡代價相比,即使在警犬對犯罪嫌疑人的控制過程中爆炸裝置發(fā)生爆炸,其傷亡也僅僅局限于犯罪嫌疑人和警犬,與犯罪嫌疑人的死亡和多名警察的犧牲相比,其傷亡代價還是小的。盡管培訓出一頭合格的警犬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財力和精力,但相比之下,人之生命才是最大的,何況是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打擊犯罪的人民警察!
二、與狙擊手能夠一槍斃命相比警犬撲咬技術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的生命權
擊斃犯罪嫌疑人是警方在處置劫持人質案件中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被狙擊手一槍擊斃,人質得到解救,這是最佳結果。但是,正如學者指出的,“處置劫持人質案件,應當摒棄‘以暴制暴,這種不合時宜的處置理念,確立‘生命至上的處置理念。這一理念要求在處置活動中必須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包括人質、行動區(qū)域內的人民群眾、參戰(zhàn)民警的生命安全,在一定條件下,還包括保全劫持者的生命。零傷亡的處置效果是‘生命至上理念最充分的體現(xiàn)?!盵2]從人權保護的角度看,犯罪嫌疑人的生命亦是生命,公安機關在處置此類案件中理應最大限度的保護其生命,只有人質、犯罪嫌疑人、警方與周圍無關人員無傷亡才是處置此類案件的最高境界。故即使狙擊手能夠將犯罪嫌疑人一槍斃命,保護了人質的生命,但并未實現(xiàn)零傷亡的處置效果,并非最佳處置結果。而盡管警犬在武力性質上對人的生命具有一定的潛在危險,但這種潛在危險卻是可控的。警犬撲咬行為盡管會導致犯罪嫌疑人受傷但卻不會導致其死亡,這符合“生命至上”的處置理念。故與開槍擊斃相比,使用警犬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處置能夠最大限度保障其生命安全。
三、與狙擊手并未一槍斃命相比警犬不會輕易激怒犯罪嫌疑人
在萬不得已狙擊手不得不開槍射擊的情況下,槍響之后就意味著犯罪嫌疑人必然會知曉警方意圖——置其于死地!而一旦狙擊手開槍了,但并未擊中犯罪嫌疑人要害,其結果反而是進一步刺激犯罪嫌疑人的瘋狂行為,起爆爆炸裝置,導致人質的傷亡。2004年7月7日吉林省長春市陳某某用刀劫持女司機郭某某,警方到達現(xiàn)場經過三個小時的談判后開槍,但連開四槍后才將犯罪嫌疑人擊斃,犯罪嫌疑人在開槍間隙中用刀刺郭某某七刀致其死亡。在這起案件中,郭某某之所以死亡不得不說與警方的開槍行為有關,犯罪嫌疑人已意識到警察要致其于死地,在這種狀況必然會導致其形成同歸于盡的心理狀態(tài)而殺害人質。在爆炸劫持人質案件中,如果犯罪嫌疑人被擊中但未擊斃,其只需輕輕觸動爆炸裝置的觸發(fā)開關即可與人質同歸于盡。與警方開槍所導致的犯罪嫌疑人同歸于盡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警方使用警犬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撲咬控制,即使警犬并未能有效控制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會知曉警方已經采取強攻行動,但一般不會認為警方要置其于死地,進而也不會輕易去起爆爆炸裝置與人質同歸于盡,畢竟,犯罪嫌疑人會深知警犬撲咬還會留給其生還的機會。另外,盡管警犬撲咬不會達到一槍斃命使犯罪嫌疑人喪失行動能力的效果,但警犬撲咬后在未得到帶犬民警松口指令前警犬并不會吐口,而是牢牢咬住犯罪嫌疑人對其進行拖拽,換言之,警犬撲咬行為很難會留給犯罪嫌疑人起爆爆炸裝置的機會和能力。
四、與狙擊手擊中人質的可能相比即使警犬咬到人質其造成的傷害也相對小
受狙擊手狙擊能力、劫持現(xiàn)場情況的影響,并非所有的劫持案件中狙擊手都能擊中犯罪嫌疑人,相反,在有的案件中狙擊手擊中了人質導致其傷亡,由此導致的是整個解決人質行動的失敗。而如果使用警犬進行處置,假使警犬咬到人質而非犯罪嫌疑人,與被槍擊中相比,其對人質的傷害也要相對輕,能夠相對最大化的保障人質的生命權。而事實上,撲咬犬在帶犬民警的指令下不會咬向人質,而是咬向犯罪嫌疑人,這一點通過訓練證明是可行的,換言之,警犬撲咬行為一般不會輕易給人質帶來傷害。
參考文獻:
[1]郝宏奎.論劫持人質案件的特點[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6(03):47.
[2]王國民,劉長樸.生命至上:處置劫持人質案件的基本理念[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09):60.
作者簡介:
白鐵剛(1978.8~ ),男,蒙古族,遼寧朝陽人,公安部警犬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刑事科學技術、警犬使用。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帶犬民警專業(yè)培訓課程體系設置研究”(項目編號:JG18DB49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