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
【釋義】
老鼠還有一張皮,可現(xiàn)實中卻有些人沒有莊重的禮儀。如果人連禮儀都沒有的話,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點撥】
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是表現(xiàn)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zhì)、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xiàn)。一個素質(zhì)高、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
相關故事一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劉莊繼位做了皇帝,“猶尊榮以師禮”。漢明帝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為其配上座椅和手杖,漢明帝像當年一樣,認認真真地聽老師講課。漢明帝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數(shù)百名學生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有一次,桓榮生病了,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很久才肯離開。當朝皇帝對桓榮都是如此敬重,所以“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
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對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漢明帝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尊師的美德,不因自己的地位而改變心態(tài),也不因身份的變化而削弱敬意,是現(xiàn)代學生應該學習的榜樣。
要明白:尊師也是一種禮節(jié)。
【拓展延伸】
禮節(jié)是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guī)矩。修養(yǎng)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
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是要懂禮節(jié)、有修養(yǎng)的,沒有修養(yǎng)的人,在社會上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人。
其實,修養(yǎng)就是一個人的試金石,良好的修養(yǎng)才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不懂得自重的人,自然不會懂得尊重他人;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自然也不配得到他人尊重。
觀賞一個人,始于顏值,陷于才氣,忠于人品。與人相交,亦是唯有好的素質(zhì)涵養(yǎng),才能折射出你的人格魅力。所以,與其囂張跋扈,不懂理解,不如用心進步。不要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否則,你的素質(zhì),配不上你的才華;你的品德,撐不起你的天下。
相關故事二
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nèi)酥姓l的品格最好,便特意約他們在同一時間到曾府去面談??墒堑搅思s定的時間,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自己在暗中仔細觀察三人的行為。只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不停地抱怨著,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墻上的字畫。
后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內(nèi)容時,只有劉銘傳一人能答出來。結(jié)果可想而知,劉銘傳被推薦為臺灣總督。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有耐心——耐心做人,耐心做事,更要耐心生活。
要記得:耐心也是一種禮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