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分析澄海蜈蚣舞的歷史淵源與藝術特色

      2018-09-26 11:42蔡佳蓉
      神州民俗 2018年5期
      關鍵詞:澄海蜈蚣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 要]澄海蜈蚣舞是清末廣東澄海民間藝人陳成錦等受蜈蚣肢體動作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動物舞蹈,包括可供舞蹈的蜈蚣軀殼和整套舞蹈動作,經后人不斷改進加工,已日臻完美,并逐漸發(fā)展成為當地民間舞蹈的重要形式之一。澄海蜈蚣舞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神奇瑰麗的色彩,煥發(fā)出現代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2008年6月15日被列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關鍵詞]澄海;蜈蚣;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廣東澄海,每逢社日或重大的喜慶活動,總要組織舉行民間鑼鼓隊、涂戲、標旗隊的游行演出,其中夾雜著各種各樣的舞蹈形式,而壓軸表演的一定是西門大型動物舞蹈——蜈蚣舞。

      在中國民間動物舞蹈中,蜈蚣舞是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在全國林林總總的動物舞蹈中,澄海蜈蚣舞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獨一無二的。它既不是從外地引進,也沒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而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澄海本土創(chuàng)新作品。

      一、澄海蜈蚣舞的歷史淵源

      (一)動物舞蹈的起源與發(fā)展

      舞蹈是人類最早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的理論家、藝術家、原始社會史學家、民族學家、民俗學家的共同觀點認為舞蹈起源于原始人類共同的社會勞動生產。具體地說有起源于巫術宗教的,是為了祭祀和娛神媚神的需要;起源于游戲,是為了滿足自娛愿望等等。最初的舞蹈除了出于信仰崇尚因素的摹仿動物圖騰之外,有的是為了重溫狩獵的歡樂和引誘獵獲對象上當、使狩獵成功才衍化出摹仿動物的舞蹈?!渡袝ひ骛ⅰ防镉小傍B獸蹌蹌”、“鳳凰來儀”的記載。摹仿動物形體行為習性的舞蹈在民族民間舞中較多,例如傣族的“大鵬鳥舞”、“馬鹿舞”、“魚舞”、“鷺鷥舞”、“雞舞”,鄂溫克、鄂倫春族的“野豬搏斗舞”,鄂溫克族的“跳虎”,白族的“禽鳥類舞”,拉祜族、獨龍族的“猴捉虱舞”、“喜鵲舞”,佤族的“狩獵舞”,藏族的“孔雀吸水舞”等。

      2、潮汕地區(qū)動物舞蹈的形式

      具體到潮汕地區(qū)來說,已知的動物舞蹈有蜈蚣舞、鰲魚舞、孔雀舞、雙咬鵝舞、麒麟舞、龍燈舞、鯉魚舞、醒獅舞、舞九鱷、舞龍、布馬舞、啄鶴舞、水族舞等十余種之多??梢哉f,所有的動物舞蹈題材,都來自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或傳說中帶有象征吉祥的動物,都有溫順美麗、可愛可親的共性,這是因人類固有的審美特點形成的。即便有“野豬”和“鱷魚”等兇猛動物滲雜其間,也無不是表現人類降服兇頑,顯示力量的激情與美的張揚的。在眾多的動物舞蹈中,很多是共有的,只是不同的地區(qū)又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如獅舞全國各地都有,但南北有分,具體表現在北獅的粗獷威壯和南獅的矯健靈巧。但以動物蜈蚣出現的,則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異類。

      3、澄海蜈蚣舞的起源

      蜈蚣屬節(jié)肢動物門唇足綱 (Chilopoda)種類,俗稱百足蟲。體細長,背腹扁平,胸部及腹部結合為軀干部。軀干部除最后二或三體節(jié)外,每一體節(jié)具有一對足,適于快速爬行。蜈蚣體內蓄有毒液,附于毒爪,并利用毒爪攫捕獵物,可使被咬者中毒。蜈蚣喜生于潮濕陰暗角落,潮汕地區(qū)多見,可算得是恐怖可怕的百足毒蟲。將蜈蚣作為動物舞蹈題材創(chuàng)作蜈蚣舞,可以說是對審美經驗的顛覆。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蜈蚣舞”詞條載:蜈蚣舞的創(chuàng)始人是西門民間坎瓷藝人陳成錦因偶然看見蜈蚣而創(chuàng)作的。其時全縣各鄉(xiāng)、社的游神賽會風俗十分盛行,每逢社日,便要請神游行、塑金身、換袍服、演大戲、打清醮,禮儀十分隆重,其中還少不了各式各樣民間文藝活動的參與。各鄉(xiāng)社都互為競賽,以誰能推出最能吸引群眾的活動內容為榮。動物舞蹈由于場面壯觀,新穎諧趣而贏得了群眾的熱烈歡迎,便互相效仿,各出奇招爭占上風。據傳他正在構思以何種動物為舞蹈造型時,偶然發(fā)現有一條活蜈蚣在地上蠕動,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靈感。此時的蜈蚣只有“蠕動之美”,它多足的爪子及婉轉的身段成為舞蹈美的詞匯。我們知道,動物舞蹈重在摹仿和藝術再現動物形體行為習性,很大程度受到主體的限制,一些動物的形體和習性缺少舞蹈因子,很難編舞也很難表演,因此可創(chuàng)作的“題材”幾乎被發(fā)掘殆盡,蜈蚣舞的出現,是澄海藝人顛覆審美經驗,是在“審丑”上發(fā)現了美,而把它作為一種美呈現出來,更需要創(chuàng)新和勇氣。

      二、澄海蜈蚣舞的藝術特色

      1、澄海蜈蚣舞的表現形式

      在澄海蜈蚣舞的表演過程中,通常我們會看到,一條長約22米的碩大蜈蚣,通體紅黃相間,綠爪紅趾,頭似醒獅頭,嘴兩側有一對銀色犀利的牙齒,兩眼嵌上會發(fā)光的綠燈,由20多個壯漢子半蹲著托舉,在舞彩球者的引導下,慢慢地蠕動蜿蜒而出。此時蜈蚣無數長長鋒利的爪子,踏著潮汕大鑼鼓的節(jié)拍,隨著形體的行進,如滾動的鐵鉤,不停地繞爬著。潮汕大鑼鼓的熱烈歡快,讓碩大的蜈蚣變得柔軟而婉轉,似乎吐著熱氣。舞者以“雙下堂”、“丁字馬”、“單弓”、“雙弓”、“單恰”、“雙恰”、“觀音坐蓮”等動作,使蜈蚣起起落落,蜿蜒穿梭,構成了3字、6字、8字、9字、水波紋、蟠四柱、蟠梅花點等優(yōu)美舞姿;同時還有快速咬尾、翻肚、吐珠等高難解數,煞是好看。若在夜間,蜈蚣則通體發(fā)亮,從高處俯瞰,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至高潮處,蜈蚣嘴里不時噴出火焰,兩條尾巴高高翹起,上下擺動翻滾,加上焰火助威,彩珠飛舞,霞光滿天,蔚為壯觀。表演時,常用“龍擺尾”、“出閘”、“飛鳳銜書”、“柳青娘”、“水底魚”、“白字吹鼓”以及民間小調作為伴奏樂曲。

      2、澄海蜈蚣舞的藝術特色

      蜈蚣舞的創(chuàng)作忠實于生活真實,又不拘泥于生活真實,它采用了變形夸張的藝術手法,把一條只有幾寸長的蜈蚣夸大至10余公尺(以后再伸展至22公尺),通體也作了藝術的裝飾,其舞蹈動作的設計則是模仿蜈蚣的神態(tài)和習性,進行取舍、提煉,因而促使這一舞蹈有更多的藝術美與感染力。一般的動物舞蹈,它的舞蹈詞匯多是摹仿動物的動作形態(tài),如布馬舞是馬的奔跑跳躍;鰲魚舞是鰲魚在波浪中的游動,而蜈蚣舞的“水波紋”、“蟠四柱”、“蟠梅花點”、“咬尾”、“翻肚”、“吐珠”更是大膽的創(chuàng)新,因為現實中的蜈蚣是不存在這些習性的,但它又是符合情感的邏輯,可以說它是超越生活真實的藝術升華。在大氣磅礴的鑼鼓聲和優(yōu)美悠揚的潮州音樂中,其雄渾熱烈與粗獷威壯配合,互為襯托,舞蹈中的蜈蚣是美的,已不是一條“百足毒蟲”,而是瑞氣吉祥、威風壯美的精靈。又因為它的標新立異,更給人帶來一種視覺的沖擊和驚嘆,這是顛覆審美經驗帶來的愉悅感。

      3、澄海蜈蚣舞的演變歷程

      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蜈蚣舞形成至今,歷經幾大演變。一是外型彩繪變化。以前蜈蚣道具軀殼一直沿用水粉色涂繪,存在怕受濕、易褪色弱點?,F在改用熒光油色漆涂,色澤鮮艷耐久,且具質感,更加悅目。二是內部照明變化。歷來襲用特制蠟燭作為蜈蚣全身透亮的傳統(tǒng)技法,現改用現代光電技術處理,使蜈蚣軀殼的身、腳、尾、眼都能發(fā)光透亮。夜里表演時在燈光暗轉下,整條蜈蚣的造型輪廓顯得十分完整清晰,能見赤身、青腳、紅尾、閃眼,色彩斑斕奪目,栩栩如生,甚為逗人。三是表演設計變化。原來由于受燃燭透光的局限,蜈蚣起舞時總要首尾對拉,嚴防引燃,整條蜈蚣的軀殼便常常處于筆直形態(tài),有僵硬呆板之嫌。現改為光電技術處理后,起舞時便可伸縮自如,俯仰隨意,靈活多姿。由是再對整個舞蹈隊形作了適當的調整,構成出洞、伸腰、捕食、盤柱、咬尾、翻肚6個舞段,表現蜈蚣的生活習性更為真切生動。同時刪節(jié)了部份繁瑣、拖沓、重復的傳統(tǒng)表演技法,規(guī)范放焰火的程序,區(qū)分小高潮與大高潮,使整個舞蹈收到了精練、明快、整齊、熱烈的效果,技藝更上一層樓。它的每一次改進都伴隨著不斷的創(chuàng)新,也不斷給我們帶來賞心悅目的享受。

      三、澄海蜈蚣舞帶給我們的啟示

      顛覆審美經驗帶來的愉悅感,在生活中也并不陌生。如風靡全球的米老鼠形象,生活中骯臟可惡的老鼠,變成一只調皮可愛的米老鼠,我們一點也不感到別扭,因為主體的藝術夸張和細節(jié)的塑造,已經完成了我們從審丑到審美的轉換。它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顛覆審美經驗可以擴展藝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藝術的通則是,既要符合生活邏輯的理,又要有感染力的情,還要有可觀賞性的趣。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和發(fā)現美。蜈蚣舞師法自然,幾經變革創(chuàng)新,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既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蜈蚣的形態(tài)、習性,又表現出一種強烈、穩(wěn)健、磅礴的氣概。

      四、澄海蜈蚣舞的傳承與保護

      蜈蚣舞甫一出現,成為游神賽會必不可少的壓軸節(jié)目。1926年應當時的汕頭市政府邀請,在汕頭市審判廳前演出。1937年,西門蜈蚣舞隊應香港潮商八邑會館的邀請,赴港參加祝賀英皇喬治六世加冕的活動,轟動香江,港督親自為蜈蚣開燈點目,以示敬意,并贈送匾額留念。近年來,蜈蚣舞在省內外更是出盡風頭,1987年赴廣州參加"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jié)"連演27場。2000年參加新加坡第28屆妝藝大游行,同年12月,在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比賽中獲銅獎。爾后參加汕頭市暨當地的金秋聯歡、旅游節(jié)、鄉(xiāng)慶社日等活動也較為頻繁。2006年5月,西門蜈蚣舞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15日公布被列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結語

      澄海蜈蚣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經不斷演化完善,融音樂、舞蹈、武術于一體,觀賞性強,場面壯觀。在研究潮汕傳統(tǒng)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澄海蜈蚣舞有著其特殊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必須加以珍視和愛惜,培養(yǎng)傳承梯隊,加大保護力度,讓這一藝術奇葩永遠屹立于民族舞蹈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6(12);

      [2]陳史,周英煒.澄海民間藝人:變革西門蜈蚣.潮汕新聞信息網,2014年1月12日;

      [3]廣東汕頭澄海蜈蚣舞.360百科。

      作者簡介:蔡佳蓉(1976--),女,本科,三級編導,研究方向:民間舞蹈;從事舞蹈專業(yè)26年,編導了舞蹈《青蓮頌》獲廣東省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聯合舉辦群眾戲劇曲藝花會銀獎;《潮戲樂》獲廣東文學藝術節(jié)聯合會、省舞蹈家協(xié)會聯合舉辦第二屆嶺南舞蹈大賽銅獎;《送別》、《英姿颯爽阿嬤舞英歌》、《繡娘憶那時》榮獲由廣東省文聯和省舞蹈家協(xié)會主辦的首屆、第二屆第四屆中老年舞蹈大賽編導銅獎和優(yōu)秀獎,《阿嬤“搓”圓樂》、《花葵扇》均獲廣東省第四屆、第三屆老年文藝調演金獎和銀獎并被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選定為晚會演出節(jié)目。曾獲得汕頭市金平區(qū)優(yōu)秀拔尖人才稱號。現任汕頭市藝術研究室創(chuàng)研人員。

      猜你喜歡
      澄海蜈蚣非物質文化遺產
      玩具之都 魅力澄海
      玩具之都 魅力澄海
      玩具之都 魅力澄海
      玩具之都澄海年產超500億元
      由“蜈蚣”引發(fā)的思考
      小蜈蚣穿鞋
      Combien de pattes a donc cette chose ?
      崇明县| 星子县| 潢川县| 丰都县| 慈利县| 太白县| 扎兰屯市| 蓬莱市| 堆龙德庆县| 玉林市| 岑溪市| 秀山| 会同县| 黑河市| 秀山| 华宁县| 合川市| 全南县| 远安县| 临西县| 随州市| 祁门县| 英德市| 正阳县| 通城县| 江北区| 鲁甸县| 汽车| 仪征市| 定日县| 收藏| 吴江市| 小金县| 易门县| 清镇市| 龙门县| 慈利县| 高邑县| 左贡县| 柞水县| 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