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林祥
東漢建安十三年,劉備與孫權(quán)結(jié)成抗曹聯(lián)盟,并于十月與周瑜會師夏口(今湖北武漢市),在赤壁與曹操展開遭遇戰(zhàn)。曹軍因長途跋涉。再加上士兵大多來自北方,一是不習慣南方的氣候,很多人得了傳染??;二是不習慣水戰(zhàn),剛一交戰(zhàn)。曹軍失利。曹操就將大本營留在烏林(今湖北洪湖市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將數(shù)千艘艦船停泊在長江北岸。為了防御長江風浪,減少顛簸,就用鐵鏈將艦船首尾相連。周瑜采用黃蓋詐降、火燒連營之計,從赤壁西進猛攻曹軍。曹軍大敗,燒死、溺死者無數(shù)。孫劉聯(lián)軍水陸并進。追殺曹軍至南郡,曹操只得北撤。孫劉聯(lián)軍以5萬之兵打敗了曹操的80萬大軍,成為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
現(xiàn)存史籍中,南朝宋盛弘之的《荊州記》記載的赤壁位置,在今湖北武昌。唐太宗之子李泰著《括地志》時,記載的赤壁位置在今赤壁市(原蒲圻縣)、從此,有關(guān)“赤壁”地點的爭論,持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宋朝蘇東坡又主張赤壁在黃州(今湖北黃州市)。從此,關(guān)于赤壁地點的爭論更加熱鬧。至今沒有平息。
赤壁之戰(zhàn)的古赤壁究竟在哪里?探尋史籍,可以找到五種答案,分別指今湖北武漢市蔡甸東臨障山、漢川市西赤壁山、黃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原蒲圻縣)西赤壁山、武漢市武昌西南赤磯山。其中位于江北的三處:蔡旬、漢川、黃州,位于江南的二說:蒲圻、武昌。蒲圻(赤壁市)說主要依據(jù)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的記載: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有赤壁山,北臨長江,就是周瑜火燒曹軍的地方。武昌赤壁說主要依據(jù)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和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的記載。
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現(xiàn)在多數(shù)學者認為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應該是《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的赤壁,也就是位于今赤壁市西北36公里外、長江南岸的赤壁山,隔江與烏林相望。這座赤壁山又名石頭山。相傳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軍在此火攻曹軍,當時火光沖天,照得江岸崖壁一片通紅,“赤壁”由此得名。而且,在這座赤壁山附近,經(jīng)常有鐵制兵器出土,如刀、劍、戟、箭鏃等,累計數(shù)量上千。由于歷代皆有人來此憑吊,這座赤壁山的人文景觀也不少。如摩崖石刻、拜風臺、鳳雛庵、翼江亭,錯落有致,幽勝誘人。赤壁磯頭的石壁上,刻有各種文字、印記、詩賦和畫像。相傳,周瑜大獲全勝后,揮毫題寫“赤壁”二字于石巖。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競透過石巖到了另一邊,以致在山后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長江大水時,即使洪峰滔天,這“赤壁”石刻卻絕不會被淹沒。
另一些主張武昌赤壁說的,也很有道理,因為一是《荊州記》的記載在時間上要大大早于《元和郡縣圖志》;二是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詳細記載了與赤壁之戰(zhàn)有關(guān)的地物,今天還能一一復原,復原后的情況,也與武昌說相近,與蒲圻說相差甚遠。
上述兩種說法,孰是孰非,看來還要爭論下去。而黃州赤壁,卻是因宋代著名文學大家蘇東坡的詩文而聞名天下。北宋神宗元豐三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職無權(quán)。在黃州的四年多時間里,蘇東坡特別喜愛風景宜人的黃州赤壁,經(jīng)常邀請友人在赤壁磯下泛舟取樂,飲酒詠詩,留下了大量詩篇,尤其是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讓黃州聞名天下。
由于蘇東坡的名氣太大。以致后人往往認為黃州赤壁真的是赤壁之戰(zhàn)時的赤壁,也有稱之為東坡赤壁的。更有人將蒲圻赤壁與黃州赤壁并稱,分別稱為武赤壁和文赤壁。今天的黃州赤壁也是著名的風景區(qū),亭臺樓閣,綠樹紅墻,如詩如畫。二壁堂是景區(qū)的主要建筑,面對長江,背倚叢林。酹江亭取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尊還酹江月”之意。亭上可遠眺“大江東去”景色,此外,還有坡仙亭、睡仙亭、龜亭、留仙閣、剪刀峰及碑閣等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