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貽
1引言:
STEM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即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四門學科的簡稱,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STEM教育并不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將四門學科內容組合形成有機整體,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我國STEM教育相關政策:
近些年來,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STEM教育。《2015年地平線報告:K12版》提出,“STEM學習的崛起將成為未來一至兩年技術驅動K12教育的重要趨勢。”2015年9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有條件的地區(qū)要積極探索新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日常應用,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chuàng)空間建設,探索STEA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2016 年國務院發(fā)布的《全民科學素養(yǎng)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 2016—2020 年) 》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基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框架,完善中小學科學課程體系。研究提出中小學科學學科素養(yǎng),更新中小學科技教育內容,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指導; 在高中階段要鼓勵探索開展科學創(chuàng)新與技術實踐的跨學科探究活動,同時規(guī)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2017年2月頒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以跨學科,項目驅動的STEM教育為途徑,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17年6月20日,第一屆中國STEM教育發(fā)展大會舉辦,會上權威發(fā)布了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STEM研究中心聯(lián)合起草的關于探索和推進中國STEM教育的指導手冊—《2017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同時還決定啟動中國STEM教育2029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作為中國教育史上關于STEM 教育的最全面、最專業(yè)、最詳實的研究成果,詳細闡述了中國發(fā)展STEM 教育的時代和國際等背景需要,并在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我國STEM 教育的發(fā)展成就及問題與挑戰(zhàn)。
3數(shù)據(jù)來源:
近幾年,我國STEM發(fā)展比較繁榮,在“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中,以“STEM Education”為主題檢索外文文獻,找到3337條結果。以“STEM教育”為主題檢索,共出現(xiàn)460條結果,從年份分布來看,2010年為研究起點,2014年開始逐漸火熱起來,近三年文獻量明顯增加。其中包括博碩士論文84篇,期刊322篇,會議15篇,報紙25篇。
以“核心期刊”為篩選條件,檢索得到結果142條,可以看出將近半數(shù)的期刊量都來源于核心期刊,從圖1可知核心期刊年度走勢和整體文獻年度走勢相一致。期刊來源分別是《中國電化教育》26篇,《開放教育研究》14篇,《外國中小學教育》14篇,《全球教育展望》12篇,《人民教育》7篇,《上海教育科研》6篇,《電化教育研究》5篇,其他42篇(圖2),可見STEM教育研究范圍廣,深受教育界重視。
圖1“STAM教育”核心期刊年度分布圖
圖2 核心期刊來源分布圖
4小結:
STEM教育在我國發(fā)展還是很有成效的,但是我國實行STEM教育不能照搬照抄,要實行本土化的STEM教育,首先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定學和以“學”定教的模式,放手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實現(xiàn)“過程中學習”,切實感受到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讓學習真正成為自己的事,提高學習參與度;第二,夯實學生單科基礎,培養(yǎng)學生安全意思,以確保在STEM課堂動手操作過程中順利完成;第三,培養(yǎng)專業(yè)STEM教師,從教學方式上教師需要從過去“講授”到現(xiàn)在的“操作”的改變,從學科角度教師從過去單學科知識的教授到現(xiàn)在多學科融合的運用,教師需要及時為自己充電,達到終身學習;第四,學校合理安排教學時間,STEN課程是通過實驗或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去驗證假設的一個過程,一節(jié)課四十分鐘通常是不能完成實驗或項目的,因此學校應根據(jù)不同學齡段及不同教材設置最合理的課時安排。STEM教育在我國剛剛起步,雖然理論支撐很多,但還是需要專家、學者及教師走進課堂,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一線教師存在的困惑,才能共同促進STEM教育在我國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伯特·M卡普拉羅、瑪麗·瑪格麗特·卡普拉羅和詹姆斯·R·摩根(2017).基于項目的STEM學習.[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
[2]傅騫和劉鵬飛(2016).從驗證到創(chuàng)造——中小學STEM教育應用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04),71-78.
[3]郭小娜和倪小敏(2018). STEM項目與活動課程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5),35-39.
[4]呂延會(2017).STEM教育的核心精神.[J]. 當代教育科學,(5),16-19.
[5]孫維、馬永紅和朱秀麗(2018).歐洲STEM教育推進政策研究及啟示.[J].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3),131- 139.
[6]王素(2017).《2017年中國 STEM 教育白皮書》解讀.[J].現(xiàn)代教育,(14),4-7.
[7]張逸中和鄒文靜(2018).新知識經(jīng)濟時代下創(chuàng)新型人才教育的思考.[J].科學,(1),35-37.
作者簡介:王湘貽(1989-)女,吉林省通化人,碩士生,延邊大學師范學院2017級教育學原理專業(yè),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理論與實踐。
指導教師:趙國宏(1976-),女,吉林省汪清人,博士,延邊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資源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