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稱,玉器制作可謂源遠流長,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參與了社會變遷,承載著深厚我文化底蘊。在中國古代社會里,玉器被廣泛用于祭祀、殮葬、辟邪、裝飾等領域,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我國古代文明標志之一。
關鍵詞:動物玉器;玉器石刻;古代文明
西周時期,《周禮》對玉器的使用等級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被賦予更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內容,《禮記》中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記載,佩玉之風盛極一時。除此之外,在中國古代,一直流傳著“玉能寒尸”的說法。古人認為,以玉覆蓋尸體會使之不朽,同時也能體現墓主人的高貴身份。葬玉之風隨之興起,葬玉流行綴玉幎目和玉覆面,在漢代出現了整套的玉衣。
兩漢時期是目前發(fā)現玉器最多的時代,漢諸侯墓目前發(fā)現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出土玉器數量約有千件。祭祀禮儀用玉已不像商周那樣發(fā)達,最為發(fā)達的禮儀用玉是喪葬用玉,商周時的玉覆面已接近退出歷史舞臺,隨之取代的是成套的玉衣和玉塞制度。動物形制的玉器也出現的特別多,西漢玉握中期以后集中為玉豬。玉含也由多變形式向蟬轉換。陳設用玉也多為動物,主要有玉鳥、馬、豬、虎等。造型生動逼真,是漢代藝術性的集中體現。以下簡單介紹幾種:
一、蟬
有用于喪葬的口含蟬,也有有孔的佩玉蟬。其造型簡約,僅略具蟬的外形,或簡單陰險勾畫,體形較小。俗稱“漢八刀”,表明其用簡單犀利的刀法勾畫出蟬的外形,雕工剛勁有力。口寒蟬借用蟬的脫殼再生,比喻超塵脫俗的清潔高尚及生命的再生與延續(xù)。除了口含,也有佩玉,四川博物院此件玉蟬有孔,為佩玉,雕刻手法極簡,用簡單陰刻線刻畫出蟬形。如圖1所示:
二、豬
玉豬是漢代常見的喪葬用玉,一般用作玉握,成對出現。也有做擺設用。西漢玉豬多具象,玉質一般,受沁嚴重。西漢至東漢用料多用上等青白玉,改具象為簡潔,豬在古代被當做財富的象征,故常被墓主握于手中作為玉握 。川博此件玉豬為鎮(zhèn)紙黃白色玉質,長條形,雕成豬形,雕琢簡練,風格粗狂,但鋒芒有利,有漢八刀的風格。如圖2所示:
三、牛
川博此件玉牛為青玉,帶皮色,部分鈣化。陰刻環(huán)形眼,頭寬面頰驟窄,嘴角兩邊各有一孔,有兩牛角,背部脊梁突出,四足彎曲有力,可見肌肉張力。有些漢代牛身上有極細的陰線紋飾,雕刻細膩,有游絲毛雕之說。如圖3所示:
四、鳥
玉鳥,漢代玉鳥分為玉鳩與玉鷹等幾種,在一些玉器上還飾有凸雕玉鳳。川博此件漢代玉鳩為白玉,黃紅色皮,立體圓雕,鳩身正中上下有一穿孔。尖嘴,雙陰刻線突出圓眼,用細陰刻線刻畫出全身羽毛卷曲靈動,體現漢代游絲毛雕的技藝,使得羽毛宛如是真實的展現在眼前。如圖4所示:
結語
兩漢玉器是紋飾與造型藝術最為豐富的時代,有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上只是漢代動物玉器中很小一部分,還有許多精美動物玉器及紋飾,如魑紋、龍紋、鳳紋、熊紋、虎紋等不僅有著解釋的肌肉,矯健的身軀,而且其身體的扭曲、游動感是后世玉雕無法比擬的,張力十足,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古方,李紅娟.古玉的器形與紋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孫藝(1986.01-),女,漢族,成都人,大學本科,初級職稱,研究方向:玉器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