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
在中國,不知道諸葛亮的人真是太少了。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誠和智慧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但也許大家并不完全了解他,他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國畫和音樂等方面也造詣很高。他能當?shù)闷疬@么一長串的稱號,當然是一生持續(xù)努力學習和付出的結果?,F(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解讀一下奮斗了一生的諸葛亮的事跡。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出山前“躬耕于南陽”,“躬耕”的意思是彎下腰來耕地,難道諸葛亮的出身是有文化的農民?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徐州瑯琊(今山東臨沂)人,而瑯琊諸葛氏是當時的豪門大族。那時候,少數(shù)人才有讀書的機會,豪門大族意味著對教育資源和成長機會的壟斷,也意味著他們對孩子的要求更加嚴苛——因為每一個人都扛著讓家族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
自幼嚴格的責任教育和文化教育是大家族子弟們成才的基礎。事實上也因為這樣,諸葛家就出了好幾位人才:諸葛亮和他的哥哥諸葛瑾、族弟諸葛誕分別是蜀國、吳國、魏國的重臣,都相當了得。兄弟三人分別在三個敵對的國家當大官,奇怪吧?那他們串通一氣怎么辦?這樣想就低估古人的品格了,他們既沒有串通,也沒有人懷疑他們串通。“不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過去大族的治家理念,以防一人犯錯全族毀滅的情況出現(xiàn)。
諸葛亮3歲時母親去世,8歲時父親去世,早熟的他比別人付出的努力更多,成就也更大一些。而在南陽種地的事情,其實與生活是不是困難也沒有多大關系。種地是學習的一部分,在絕對依賴農業(yè)產出的古代,不了解農事的人是沒資格當官的。
“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更是把劉備每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的過程都描述得非常細致。這也確實是羅貫中的“演義”。古時的“三”是“多”的意思,劉備去請了幾次,才把諸葛亮請出來,這個有史書記載。至于是不是正好三次,就沒有人知道了。
諸葛亮出山后,幫助劉備打了好多次勝仗,讓劉備從一個被打得東奔西跑的小軍閥成為“三國鼎立”的一國之主,確實居功至偉。但那些奇謀怪智包括“火燒赤壁”等大功勞也都是“演義”出來的(赤壁之戰(zhàn)的主要功勞應當記在周瑜名下)。
諸葛亮比帶兵打仗更大的功績,其實應當是另外兩個方面:他對當時的形勢判斷而幫助劉備確定了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他融合劉備軍事集團與西南地方勢力而建立了比較穩(wěn)定的蜀漢政權。也就是說,他身為丞相作為政治家外交家的功績,是大于作為軍事家角色的。
“法治”是諸葛亮治國理念的根本。拿我們熟悉的“揮淚斬馬謖”的故事說一下這事兒。馬謖是諸葛亮非常喜愛的部下,因為街亭一戰(zhàn)失利,被處以軍法。之所以“揮淚”,是因為諸葛亮舍不得殺馬謖;之所以必須“斬”,是因為“法”不容情,而且必須公平?!胺ā笔侵螄诬姷幕A,諸葛亮在蜀國“嚴刑峻法”卻沒有被怨恨,就是因為執(zhí)法公正。
說諸葛亮是文學家,是因為他的文章極具文采。比如他的《隆中對》,既為劉備勾畫出美好的戰(zhàn)略遠景,又是文章的典范。比如《誡子書》,通過智慧理性、簡練嚴謹?shù)奈淖郑瑢圩又楸磉_得深切動人,成為后世學子修身勵志的名篇。再比如《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在闡述國政的同時,動人地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忠貞、對事業(yè)的審慎勤懇,情感真摯,文筆流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名言就出自諸葛亮的《后出師表》?!熬瞎笔菑澫律碜拥囊馑?,“盡”有最大限度、竭力做到的意思,“瘁”是勞累的意思。合起來,“鞠躬盡瘁”就是竭盡勞苦地貢獻一切?!八蓝笠选本秃唵瘟?,就是到死為止(“已”即停止、結束)。
諸葛亮就是這樣做的,他為了蜀漢一生操勞,要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要制定和執(zhí)行法律,要發(fā)展地方經濟,要抓好外交活動,要指揮對外戰(zhàn)爭,要管理官吏選拔人才,要治理社會安撫百姓……一直勞累到病死在五丈原(位于今陜西寶雞)。而在諸葛亮死后,由于形勢變化,也由于少了他這位優(yōu)秀的丞相,蜀漢政權很快就滅亡了。
諸葛亮在歷代丞相中并不能說是政績功績最大的,但他一定是最被認可最被人們記在心里的,這絕對就是因為他做人做事上的品格所閃耀的光輝。
(責任編輯 趙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