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勝
中國古典詩歌名篇佳作燦若銀河,詩歌圣手亦難以計數(shù)。但他們的名字,大多閃耀在文學詩集里,流傳在平民讀者的口誦心惟中,在皇族子弟篇章中間,很難閱覽到他們的名字。但有一個人,是個例外。
他,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逝于846年,這一年,對大唐王朝有中興之功的宣宗皇帝李忱即位,驚聞白居易的仙逝,軟筆一揮,寫下了對白居易評價極高的悼亡詩——《吊白居易》: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其中,就特別提到了白居易的代表篇章《琵琶行》。
那么,“詩魔”白居易施了什么魔法,讓《琵琶行》有了如此魔力,會讓“童子解吟”,還令“胡兒能唱”?
詩歌都是以情動人,我們不妨從白居易是如何抒情的角度出發(fā),去探究《琵琶行》的藝術魅力。
水月有情:讓情感蘊藏在潯陽風物里
全詩共有四處有關月亮的描寫。分別是第一節(jié)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第二節(jié)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第三節(jié)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以及第四節(jié)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前三處的月,都是浸泡在水中的月亮,給人的感覺更加凄涼;最后一處是春日秋夜的花月美景,反襯內心的凄涼。
但這四處的情感,可以用一個詞語概括:茫然。這種茫然,深深地埋藏在了潯陽當?shù)氐乃旅谰袄铩?/p>
作者在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宗旨的新樂府運動中,作了大量的諷刺當朝權貴的詩歌,那些人恨得牙癢癢,一直伺機反撲。終于,在宰相武元衡被殺一事后,白居易沒按捺住自己的良心,站出來說了幾句公道話。這一站,立即讓他變成眾矢之的。朝中大臣群起而攻之時,善良的文學家都是茫然無措、百口莫辯的,貶謫,也就成了注定的結局。
作者身為朝廷貶臣,在荒遠之地的秋夜送別故友,心境當然是茫然的。這種茫然,在酒過三巡之后,化作了無言。于是,大家便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投向了那枚浸在秋夜冷水中的涼月,讓月亮去訴說綿綿不盡的別情。
而琵琶女的音樂十分有代入感,一曲終了,所有人就像在琵琶女的音樂世界里走了一遭,也像在她的人生故事里走了一遭,大有蕩氣回腸、余音繞梁的感覺,又有不知如何訴說自己感受的茫然無語。此時,所有的贊美都是多余的,只有定在江心的那枚白月,吸納又吞吐著所有人的凄涼。
琵琶女的故事感人至深,主要在于她前后巨大的人生落差。人的本性都是這樣,一個人風光時,我們可能羨慕他,可能嫉妒他,也可能真誠地為他感到高興;但當他跌落神壇、陷入低谷時,無論怎樣的壞人,都會發(fā)出一聲同情的嘆息。更何況這個無辜的琵琶女,她孤身流落在潯陽的江邊,茫然地哀嘆著命運,她不知道命運為何會這樣不公;與她終夜相伴的、心靈相通,只有那揮之不去又不可或缺的繞船明月。
白居易受琵琶女的感化,梳理自己一年多的感情,終日在“謫居臥病”中度過:這里地勢低洼潮濕,黃蘆苦竹繞宅,缺少美景,缺少美樂,以至于,即便是極少的春花秋月的美麗時刻,也是茫然失落的,只能“往往取酒還獨傾”。
音樂含情:讓情感流淌在音樂河流中
能引起共鳴的東西有很多,音樂,絕對是其中之一。
古典詩歌里,描寫音樂的經典作品很多,古人評價了三篇至文:《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三部作品都出自唐人之手,也可見唐朝時音樂的盛行。
這三部作品里,名聲最大、影響最廣的,當然是《琵琶行》。
首先應該歸功于白居易。
他個人精通音律,所以,寫起音樂來,才有內行人的熟悉。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如何用文字形象傳達給讀者,需要巧妙的構思和豐富的想象。作者主要采用以形寫聲和以聲摹聲的手法,把抽象的樂聲具象化、熟悉化、生活化,讓人不費思量地就能觸摸到音符的律動。比如大弦的粗重急促和小弦的輕細靈動,作者的比喻相當精彩:大弦就像又大又急的雨點噼里啪啦地忽然而下,小弦就像一個人趴在你的耳邊輕聲地竊竊私語。兩種弦聲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清脆,清脆如大小不一的珍珠抖落在玉盤上,聲聲悅耳。再如以形寫聲的“幽咽泉流冰下難”,樂聲冷澀阻滯很難傳達,作者就用冷泉和堅冰這樣的物象,讓人去感受這種樂聲的低沉。
還有絕妙的無聲烘托。文中有兩處,一處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另一處是“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大音希聲,最高妙的音樂往往是無聲。這種無聲,不是音樂一開始就按下靜音鍵,讓聽眾去憑空想象;也不是明明可以高聲彈奏,卻戛然而止,故意賣幾個關子;這種無聲,往往發(fā)生在樂曲高潮時、感情頂點處,經歷了種種有聲的訴說之后,讓無聲的安靜代替有聲的訴說,讓聽眾去體會,去想象,去回味,去咂摸。這種無聲,往往比有聲更讓人著迷和沉醉。談聽眾感受時,亦是這樣,樂曲感人至深,引人入勝,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沉靜,沉思。這種效果,當然是至高的。
當然也該歸功于琵琶女。琵琶女“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她的演奏技巧當然是無可指摘甚至是冠絕當世的。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F(xiàn)在很多歌手、演奏家,科班出身,從小便經受專業(yè)的訓練,技巧運用得純熟,一到臺上,一唱歌便開始飆高音、唱花腔、換假聲,甚至全程無換氣聲;一演奏便開始秀技法、換姿勢,頭搖尾巴晃渾身哆嗦,知道的,覺得是在彈鋼琴,不知道的還以為在摸電門。這種音樂,無論如何都不會打動人。音樂能打動人,技巧僅僅是一個前提,且永遠只是一個前提。
能打動人的音樂,應該是融入了真情實感和生命體驗的音樂。琵琶女的演奏,便是如此?!稗D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痹谶M入正曲的前奏部分,她就已經入曲很深了。音樂就是她的生命,也只有音樂,能訴說她的生命,她又怎能不為音樂注入感情和生命呢?“間關鶯語花底滑”就是“秋月春風等閑度”的年輕輝煌,“冰泉冷澀弦凝絕”就是“暮去朝來顏色故”的人生轉折,“別有幽愁暗恨生”就是“門前冷落鞍馬稀”的低徊沉思,“四弦一聲如裂帛”就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悲憤控訴。
這種融入了生命的音樂,怎能不令人動容?琵琶女動情的演奏,作者傾心的聆聽,把所有的情感,都交付給流動的音符。
白居易是鋪敘的高手,在別人寫至無寫處時,他總能宕開一筆,出人意表。在他的筆下,潯陽的荒遠風物,處處埋藏著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命運遭際;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也一次又一次地,把聽眾和讀者,帶到高潮。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淄博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