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喜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說,是通過科學學習來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實現(xiàn)孩子主動分析問題的意識。概括而言,科學素養(yǎng)包括基本的科學知識,科學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學學習興趣與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等,這些素養(yǎng)的形成,依賴于一定的科學學習活動。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 興趣 主動分析科學指發(fā)現(xiàn)、積累并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tǒng)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是具體的事物及其客觀規(guī)則,科學的主要內容是具體的世界觀與具體的方法。而小學引入科學課程,目的是通過科學課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科學課程的教學,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深入挖掘問題根本,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xiàn)學生主動分析的能力。
一、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過程
1.發(fā)現(xiàn)問題。科學課堂上,老師通過情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好奇和困惑往往源自未知。正所謂“思啟于疑”,只有產生疑問了,才會激發(fā)學生探究未知知識的動力。世界復雜多變,奇妙無窮,學生接觸陌生知識,必將會產生困惑,同時他們會迫切地想了解、想認識、想一探究竟。
老師往往會從學生的疑問和困惑入手,這更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引入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如提出一個問題——種子發(fā)芽為什么總是向上生長?小魚怎么就能游泳?為什么河水到了冬季會結成冰等,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平時學生們并不關心,一旦問題被提出來,而且又那么的熟悉,學生必然會產生濃厚的未知欲。這時,便是順勢進行下一步教學的開始。
2.產生質疑。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產生質疑,這是小學科學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學生在科學課堂主動分析、學習和探究的體現(xiàn)。學生在情境化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產生了質疑、提出了問題,雖然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五花八門,且有一部分是不值得探究,又或是已經(jīng)超出現(xiàn)階段學生的知識面。即使如此,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比沒有問題要好。在學生勇于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繼續(xù)思考、推敲,將問題轉化成有價值、值得和能夠研究的問題,這就是科學課堂達到高效的一個關鍵。
3.提出假設。待研究和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后,接下來便是對問題結論做必要的猜測,老師可以在必要時將事先準備好的有備選項的假設問題提示卡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從中選擇合理的假設,將問題的范圍加以框定,從而開展下一環(huán)節(jié)。
舉例說明一下,教師在五年級上學期關于種子發(fā)芽的實驗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猜測種子是在陽光下發(fā)芽快還是在黑暗的條件下發(fā)芽快,學生幾乎都會按照“自己的常識”去判斷:在陽光下發(fā)芽更快些。結果一周后,黑暗條件下的種子先發(fā)芽了。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開始為什么會選擇在陽光下發(fā)芽快?錯誤的原因在哪里?又為什么在黑暗條件下發(fā)芽更快?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又為“種子發(fā)芽條件”科學知識的深入探究做好鋪墊。
4.驗證假設。問題確定,選擇假設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也可以叫做實驗計劃。這個實驗進行的原則是簡單、易操作、取材容易、危險系數(shù)低,或是可以長時間持續(xù)、取材簡單并可以獨立完成的實驗。
在學期開學之初,老師就會對該學期需要的實驗材料做出布置,如實驗實物、相關資料和觀察記錄等等。在實驗未開始之前提早給學生布置收集任務,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為實驗做準備。
5.深入探究。小學階段開展科學實驗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由于孩子年齡小,在探究實驗進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不能緊緊圍繞問題進行的現(xiàn)象,容易被其它一些因素干擾而偏離方向。因此,老師在實驗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便顯得至關重要。
另外,在引導的過程中老師也要把握一個尺度,即少說多看,必要時才給予指導。學生能及,老師避之、助之;學生所不及,老師為之。簡單地說,老師在學生進行這個實驗的過程中充當是一個顧問的角色。
6.交流成果。實驗結束,下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便是交流。交流是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的關鍵,同時也是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通過實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對一個問題的認知過程。交流過程中,要允許爭議的產生,從而讓學生明白,科學是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科學研究的結論不一定是唯一的。
老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機會,引導和鼓勵學生用事實和證據(jù)說明問題,學會觀察和分析,從而逐步養(yǎng)成科學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鼓勵一對一、組對組的質疑形式,通過激烈的討論后達成共識。最后,引導學生歸納整理科學實驗內容,對問題進行深入認識,最終形成結論。
二、小學科學課教學策略
1.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提出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這是其對工作負責的表現(xiàn),但與此同時也要考慮到小學生年齡段、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歷等客觀因素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貼近生活,提出生活化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產生主動探究和分析的欲望。
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這樣的問題:“大家都見過棉布和尼龍是什么樣子嗎?”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因為棉布和尼龍是生活中衣服的主要構成面料,學生們因為熟悉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這樣課堂的氣氛必然會活躍起來。接下來,趁熱打鐵,導入課本教學內容,繼續(xù)提出問題:“他們兩種材質哪個理結實”“燃燒后的灰燼是否相同”“它們的吸水能力相同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顯然是超出了大部分小學生的知識或常識范圍。此時,教師開始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進行現(xiàn)場實驗,向學生展示兩種材質的吸水、焚燒和結實度實驗。教師在事先準備好的水槽中試驗哪種布料會漂浮在水上,哪種布料會下沉,根據(jù)實驗結果,讓學生說出兩種材質哪種吸水性好的結論。此時學生會感覺豁然開朗,從而對科學產生濃厚興趣,對科學課的熱情也就隨之提升了。
2.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xiàn)象。小學科學課程的設置是具有針對性的,是在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開展的。也正是因為小學生心理成熟度和認知度低,教師在教學中才更容易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教育他們將問題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進行探究,鼓勵他們去思考、主動分析,進而提升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比如,將小蝸牛引入課程實驗,學生們會很興奮。當教師提出“蝸牛是否有嗅覺”的時候,學生會非??释来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學生會開動腦筋,想盡各種辦法去驗證蝸牛是否有嗅覺,如拿來臭豆腐、香氣濃郁的鮮花等嗅覺刺激蝸牛。經(jīng)過觀察后得出結論后,教師再適當點評,總結重點,讓學生將科學知識消化吸收。
3.利用多媒體增加課程吸引力。伴隨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jīng)普及開來,從無聲到有聲、從靜到動的表現(xiàn)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神秘星空”一課中,就可以將多媒體充分應用到課程當中,利用多媒體播放星空的視頻,將學生帶入浩潮星空,課常氣氛會被帶到起來,此時教師提出相應科學問題,學生會十分感興趣,興趣會帶動學生主動分析和思考,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效率,必須要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由興趣帶動欲望,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分析問題、探究結論的能力。另外,科學不僅限于在課堂上學習,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將課堂所學科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并在生活中注重觀察,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堅持學習,這是將科學引入小學課堂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譚業(yè)啟.淺談小學科學課堂自主探究[J].小學科學,2016,(10):47.
[2]杜輝.論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