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
〔關鍵詞〕哀傷情緒;心理應對;中高考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26-0079-02
說起為高考隱瞞親人死訊,幾乎每年都會發(fā)生。工作幾年來,也的確遇到了幾件這樣的事情:中高考前親人患重病,要做重要手術,手術過程風險很大;爸爸車禍突然離世;媽媽病情不斷惡化,隨時都可能離開,以上這類情況,要不要告知孩子?
2012年安徽蕪湖一考生走出考場后才得知母親12天前已因車禍去世,父親仍躺在重癥病房。為讓他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學校共同編織了一個謊言。此事引發(fā)極大爭議,也在網(wǎng)上引起了熱烈討論。究竟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重要,還是“百善孝為先”的人性倫理重要?重慶晚報2013年做過一個“孰輕孰重?高考前親人去世,到底該不該隱瞞孩子”的調查,參與調查的人70%選擇了隱瞞。他們的觀點是:中高考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既然疾病已經(jīng)發(fā)生或者親人已經(jīng)不在了,讓孩子知道也不會挽回什么,當然不能影響到孩子考試,這也是逝世親人的遺愿。也有人持一定要告訴孩子的觀點:高考每年都有,親人不在了就真的不在了。
當然,這樣一個爭論不休的關于“死亡和失去”的話題,除了道德和倫理之爭,更多的是考生的心理應對,心理專家自然也要站出來談一談。心理專家更傾向于讓孩子知道實情,但也要考慮很多實際情況。
我想在這里談的不是一個選擇,而是選擇時我們要知道的其他事情。
一、要不要告訴孩子實情
(一)權衡做決定,不應有標準答案
家里有親人發(fā)生危急事件,其他家庭成員內(nèi)心一定是憂傷的,如果孩子感受到了這些憂傷,那他就會自己去找蛛絲馬跡。一名高三女生在高考前10天左右回家的時候,看到媽媽胳膊內(nèi)側有傷口,非常擔心媽媽但又不敢去問為什么,開始對前段時間的很多事情“證實”,越想越不安,返校后學習完全不在狀態(tài),出現(xiàn)死亡恐懼(表現(xiàn)為控制不住思考人生的意義、回想各種關于死亡的畫面,甚至還有見鬼的場景。這名學生持續(xù)情緒低落,時??奁瑖乐赜绊懥怂撸?。這種情況下,與其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不如家長主動告知。當然還有很多種情況,不宜告知孩子。
對于高考前該不該隱瞞親人死訊,不應有標準答案,選擇沒有對錯,但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會對考生影響到什么程度,要看考生本身的性格特點、家庭成員親密關系程度和支持系統(tǒng)。最重要的是,一旦做出了選擇,這個選擇就一定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了,無須再為之后悔自責。
(二)情況嚴重程度和距離中高考的日期
至親若是剛得知身患重?。ɑ虿恢沃Y),近期都會處在接受配合治療中,暫時不會有生命危險,加上馬上就要中高考了,可以對考生暫時隱瞞至考試結束。
若至親身患重病而考生距離考試還有比較長的時間(三個月以上),可以告知孩子,讓他有接受事實、調整心態(tài)適應“新生活”的時間。
若至親病?;螂x世,從孩子一生成長角度來看,不論距離中高考還有多久,建議家長告知孩子。如果隱瞞實情,當孩子知道后常常會感到憤怒、自責和愧疚,而持續(xù)的自責和愧疚會導致哀傷體驗的一直存在。高考失敗影響是暫時的,而這種心理傷害卻是長期的。
二、如何陪伴孩子走出哀傷
面對突然的打擊,人們通常的反應是,安慰孩子壓抑悲傷,振作起來,諸如不要哭、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要堅強、你長大了之類。但面對事實,我們也應該知道以下的心理常識。
(一)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
面對親人去世的事實,人們的心理往往是復雜多樣的,震驚、否認、懷疑、憤怒、痛苦、內(nèi)疚、惋惜、遺憾、絕望等,表現(xiàn)出哭泣、沮喪、發(fā)呆、無語、表情淡漠、自我克制能力削弱,甚至輕生行為。
而對于未成年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反應原本應該是大哭,但真實的反應卻往往是哭不出來。然而,不哭不代表不悲,學生面對至親離世,其情緒反應是遲滯的,第一反應是出現(xiàn)情感隔離(隔離是心理防御的一種,所謂“隔離”是把部分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知道得太過突然,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為了避免自己情感上的不適,采用“隔離”的方式,讓自己待在自己的安全區(qū),不讓自己悲傷難過。
但孩子卻會覺得,“不哭”就意味著不孝,難以接受自己的“冷血”。這又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表達悲傷的方式不一定是哭泣,任何情緒都是正常且合理的。
(二)終結悲傷的唯一方法就是悲傷
當我們面對親人去世的事件的時候,甚至是我們自己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都會經(jīng)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悲傷—接納”五個階段。
在否認階段,學生并非真的否定至親死亡的事實,而是這個事實超乎了能承受的范圍。否定的心態(tài)能幫助我們在潛意識里整理好感覺,能夠憑著“不相信,不能接受”這種感覺暫時拋開痛苦。當我們認識到這樣依然痛苦,必須要面對的時候,會開始憤怒。憤怒的情緒可能指向離世的至親(為何不好好照顧自己,為何離我們而去),也可能指向在世的親人(為什么不早些告訴我)。憤怒之后開始懊惱自責,想去和某種力量做一個“談判”:如果我很乖,如果我好好學習,你能不能不要離開。之后會進入漫長的悲傷階段。在這個階段,請允許悲傷的存在。
有的家長為了不影響孩子,在親人離世后選擇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家回避談論死去的親人,為了不睹物思人,會把死去親人的遺物都收起來,以為這樣可以消除親人去世帶來的影響。但殊不知這樣做反而適得其反,不僅抑制了家人情緒的疏泄,也令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忽略,從而讓孩子的哀傷情緒延續(xù)得更久。
三、學校和老師該怎么做
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會有:專注力差,總是不自覺想起與離世親人相關的事情、晚上睡不好,對死亡的恐懼或者麻木、對生命的意義產(chǎn)生懷疑。
可以的話,在事情發(fā)生后盡快由心理老師協(xié)同班主任做哀傷輔導。除此之外,班主任、科任教師以及該生的親密伙伴,應該知道以下幾點。
1.這段時間,無論情緒怎樣、狀態(tài)如何都接受。
2.當事人需要時間走出來。
3.努力讓自己走出來,盡量恢復原來的作息時間,回到熟悉的生活規(guī)律中,鼓勵學生多參加社交活動。同伴的情感支持對于學生來說能有效地緩解悲傷情緒。
4.畢竟要參加中高考,學習狀態(tài)糟糕,可能心理壓力更大。但會因為至親的事情走神,這可以算是對離世親人的緬懷方式,走神了再拉回注意力就可以了,不過度苛責自己。
5.老師們對學生的作業(yè)要求、課堂表現(xiàn)可以適度降低,但不建議完全無要求。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第一中學,中山,528403)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于 洪